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具有佛教解释学倾向的经典著作,梵文本已佚,仅存藏文本,至今也未译成汉文。《丹珠尔》中还保存了与其相关的世亲的《百段经释轨论》和德慧的《释轨论注》,因而本论古时在藏传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其汉文题名历史上有诸多不同译法,或可统一以《释轨论》为题。日本学界对《释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等方面,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除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外,还涉及《释轨论》的作者、影响等方面。近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释轨论》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对其中所涉及的教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转化有了一定研究。未来对《释轨论》的译者、影响、成书背景、版本、多学科方法交叉研究等方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藏文大藏经简介见心十四世纪时布顿大师将藏文大藏经,总分《甘珠尔》、《丹珠尔》两大类。这是藏传佛教对佛教典籍的独特的分类法,此后便成为定式。《甘珠尔》收显乘、密乘两大部分的经、律。其中显乘收佛陀“三转法轮”所说经典,即初转法轮于鹿野苑所说的四谛法及戒律...  相似文献   

3.
任杰先生自1976年至1997年,陆续将藏文大藏经中九部古印度论师及两部古代藏族高僧的中观学论著译为汉文,结集为《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印行。其内容有: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百字论颂》、《大乘二十颂论》、《转有论颂》、《未觉能觉论》,提婆菩萨《中观破迷执论》,月称论师《中观入智论颂》,清辩论师《中观略义颂》,黑论师《中观缘起论颂》,以及古代藏族高僧甲曹杰《二谛建立及正见文大宝鬘》和章嘉若比多吉《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5)
<正>关于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女人相应》的思想价值《女人相应》是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处品中十部分相应经之第三部分相应经,原来的名称是Mātugāmasamyuttam.Mātugāma,是女人、女性的意思,samyuttam,是"相应"之意,表示经典的主题分类,因此这部经典的名称,可以译为《女人相应》或《女性相应》。此经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1)第一品:中略品,包括14部小经;(2)第二品:中略品,包括10部小经;(3)第三品:力品,包  相似文献   

5.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7.
藏文佛传rgya cher rol pa由27品构成,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兜率天降生"到"初转法轮"为止的主要经历。梵文原典名为Lalitavistara;对应的汉文翻译为《方广大庄严经》(有异译本《普曜经》);蒙古文翻译为yekede ?enggegsen sudur。本文简要说明了rgya cher rol pa及其梵文原典、汉文翻译、蒙古文翻译之后,整理了rgya cher rol pa全27品的梵、藏、汉对照目录,梳理了国内外rgya cher rol pa的研究成果,从校勘、翻译、梵藏对比研究、蒙藏对比研究四方面进行了概述,对佛典的藏文译名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9.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10,(3):151-160,F0003
2009年11月,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现一部油印本文献,题作“《中论》等七种”,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编印。经仔细检读后,发现这部油印本由七种文献合订而成,包括《缘论会译》、《律学参考》、《支那内学院树因研究室办法》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等内学院佛学史料。其中《缘论会译》中从藏文译汉的《观所缘释论》,还是吕激当年译文初稿,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文字上颇为不同。现将此《西藏译(观所缘释论)汉译初稿》(题目是整理者所拟)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整理刊出,并附吕激1961年7月2日所撰关于影印百衲本汉文大藏经意见书一封,供研究支那内学院历史和吕激佛学思想发展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印度俱舍学论师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疏《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Sphut·ārthā Abhidharmakos'a-vyākhyā)与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对勘研究反映了俱舍学概念从梵文原本到注疏的演变历程。两种"冥""法界全""心不相应行"、五蕴界别次第的例证反映出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中有可与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和玄奘法嗣的《俱舍论》注疏互相映证的内容,揭示了玄奘所传的学理与称友所传俱舍注释学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佛陀跋陀罗在晋宋佛教转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东来先到长安,后去庐山,最后终老于建康,将中国佛教带上了解行相资的道路。他所译经典,以《禅经》《摩诃僧祇律》《泥洹经》和《华严经》影响最大,但由于所据底本都不够完备,后来《泥洹经》和《华严经》分别进行了重译,《摩诃僧祇律》也没有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尊用,使他的功绩被掩盖了起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所译的经典,却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发展转向中打上了深刻的印痕,这在义理、修持、戒律以及造寺度僧、凿窟塑像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3)
<正>鸠摩罗什入关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汉地的短短十余年里,鸠摩罗什重译了大小品《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典,并系统地翻译了"以为心要"的大乘中观论书。借由他传承的般若三论之学,修正了两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于"空"的理解;重译的《法华》、《维摩》等重要大乘经典,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研究和发展的奠基作品;其所翻译的《成实论》,在南朝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根据僧传记载,这样一位载誉当时,又得到  相似文献   

13.
正安慧[1]的《辩中边论释》[2]是《辩中边论》现存唯一的印度注释书,它以随文注释的体例对《辩中边论》进行了详解,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所知障"是大乘佛教极具特色的理论构建,也是唯识学的"二障"之一。早期的唯识学著作对此概念多有提及,却常常点到为止。正如《辩中边论》中提及了"所知障"一词,但并未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辩中边论释》弥补了这一缺憾,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所知障"的定义与内涵,这在早期唯识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15.
印顺 《法音》2006,(11):17-19
一、善财与福城“华严法门”中,以善财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0,(10)
<正>宋僧释赞宁是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佛教史学家,存有两部重要著作——《大宋僧史略》和《宋高僧传》。有关文献对释赞宁生平事迹记载,如籍贯、生卒年、出家寺庙等均有误载或欠详之处,一直以来缺乏一个较清晰的梳理。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考论的基础上,试图理清释赞宁的一些重要生平事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7.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18.
从梵文来说,有大小两部不同的经典同名为Sukhāvatīvyūha(极乐庄严);汉文语境中,大小两部经典的古代汉译本都曾以《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之名流传于世,且大本《无量寿经》数十个汉文译本的经名多有不同;敦煌文献中有一部经典虽然题为《大乘无量寿经》,但是与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内容截然不同。本文辨析不同经名之间的联系和层叠,厘清同名异经、异名同经等情况,揭示大乘经典经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易学视域对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理身理国思想做了探讨。杜氏在修心去欲论、撝谦执柔论、施仁修德论、得民悦民论、理国之戒论、无为而治论等理身理国思想中都成功地融入了易学思想。杜氏等道教学者的以《易》解《老》,使我们从特定的侧面得以窥见唐代《易》《老》之学思想会通的事实。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互释、会通,不断赋予《易》、《老》等传统经典以新的义涵,使其获得了传播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