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2,(10):14-19
<正>曲贵[1]是藏传佛教戒行精严僧人的法衣,汉传佛教称为袈裟,源自早期印度佛教三衣[2],在形制上保留了三衣田相的基本规制,在细节上表现出明显的藏汉文化融合现象,是藏传佛教僧服系统成功本土化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彰显了藏传佛教的特性。形制的变化体现在遵循佛教教义的同时,强化僧服的戒律意识,曲贵在质地与使用上虽然保留了三衣的功能,但在形制细节上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了系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十二世纪期间,佛教形成了整个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西藏通过佛教,也与印度发生了接触。佛教对于西藏文化的发展,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印度一批卓越的大师去西藏宣传佛教。西藏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向我们提供一份很长的印度大师的名单。他们访问西藏弘扬佛教,并参加了西藏的佛典翻译工作。布敦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访问西藏的大师名单。根据达斯  相似文献   

3.
一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4.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  相似文献   

6.
边慧媛 《法音》2021,(2):40-44
一、问题的提出古代印度佛教寺院,通常依靠与净人分数,获取受封土地内,包括耕垦种植在内的各种利益,利率原则上为六分取一。然而,僧人放弃"分数",自为经理农田的现象同时存在。至于具体操作方式,依义净所记,即为"自使奴婢,躬检营农"[1]。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正念禅修(mindfullness meditation)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精神训练,强调依靠自我内心的调节、约束与努力,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心要。目前西方医学正式将正念禅修纳入医疗体系[1],成功地结合了佛教正念禅修与西方医护理念,有助于人们摆脱抑郁症和消极情绪状态,维持身心健康。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繁忙不安的现实世界中,东南亚佛教正念禅修对人的日常健康生活愈发具有正面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当代佛教"国际短期出家训练"[2]和"中道禅修营"[3]正念禅修实践作为典型案例,阐明其对现实人生的积极影响,并通过进行实地调查,探讨其效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11.
张俭侠 《法音》2021,(3):66-69
藏传佛教金刚铃,可将它归为法器与乐器两种:一般作为供奉物,或任何造像的相关器物时会尊崇为法器;实际演奏时又归为乐器。金刚铃在藏传佛教寺院仪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很少被人们关注。本文依据宗教学、音乐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藏传佛教法器(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器金刚铃的词释义、法相、历时(纵向)性和共时(横向)性,金刚铃中佛学内涵以及诵经仪轨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朵奇葩——藏传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发展的。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为吐蕃时期,在汉地的兴盛时期为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并直接支持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塔在西藏和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修建,而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4.
胡炜光 《法音》2021,(3):30-32,33,34
我国汉传佛乐在当代仍保留着诸多古代音乐传统,这在我国传统音乐中颇具特色,如当今常见的盂兰盆法会、水陆法会等已流传近千年;而明清时随寺庙间交流而传入各地的梵呗,至今依然与原生地保持着一致。[1]汉传佛乐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很可能拥有一套独特的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田野调研和个案分析为主要依据或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境内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作了纵向考述。主要对寺院传统体制的基础、当代寺院的民主管理,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多层分析,不仅梳理了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化过程,而且阐述了当前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Asking ‘What is the nature of fear?’, ‘How is it that fear and terror are amenable to being “severed” or “transcended”?’, and ‘Why would it be advantageous to “sever” fea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ct of cutting-through fear via the Tibetan Buddhist meditative tradition known as ‘gCod’ (‘chöd’). Through examining Mahayana philosophical notions of self and phenomena,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ubject-object reification at the heart of gCod, we elaborate on the interio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ynamics of gCod praxis. In order to elaborate on these contemplative dynamics, we reflect upon translated verses from one of the seminal texts of the gCod tradition, entitled The Essence of Enlightened Awarenes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Entirety of Expositions and Guidance on the Transcendent Wisdom that Cuts-Through.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全面考察假设连词"若也"在佛典文献与藏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发现"若也"是一个以佛教社团为背景的词汇成分,它产生于汉语,没有外来影响,主要在唐宋时期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两千年来僧团因标举佛陀"六和"精神而和乐清静,虽历经劫难却发展不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建立的各种"团队"因缺乏符合国人特质的"团队精神"而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佛陀关于"六和"精神的教诲,认为在建设团队中,唯有以"六和"精神为导向,方可实现建立团队时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