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被马克思摒弃了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某种程度的复活。似乎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都可以在以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原则中找到“汇合点”。这是一种错觉,时代的错觉,理论的错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但所谓人道主义在当代的“活力”,同它的先驱者相比,既不是代表新制度的朝霞,也不是妩媚景色的落日余晖,而是一种理论上的逆转。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应该区别对待。但在理论原则上,我们应该坚持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精辟分析,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首先明确地提出,人道主义概念有两种不同含义,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对于长期关于人道主义问题上的争论,是一次科学总结,在理论上是新的突破。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含义,它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决不可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相混淆;更不能以此来“补充”或“代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因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由此引伸出来的一系列的理论原则,都是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不科学的。但是,作为一项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可以批判地继承下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人的学说的研究和探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正在向前推进。《国内哲学动态》曾就人的本质和人性等问题作过一些简介,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情况再作些介绍。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什么关系? 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我们决不能把人道主义这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其理由是: 1、从人道主义这个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产生于文艺复兴以后,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才第一次出现。因此,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人把人道主义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把奴隶占有制、封建制时期的各种论人的言论也放到广义的人道主义范畴里去,这就抹煞了人道主义的特定的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完成了对抽象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的系统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现实的个人理论;(2)对抽象人道主义及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3)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的对立和分歧;(4)结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专政。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科学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自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后,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了这篇重要文章,大家认为,该文对伦理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便是重大课题之一。近几个月来,伦理学界就这一课题发表了一批讨论文章,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作者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待人方面的一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然而,作者在具体表述上则各有侧重。一种表述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李奇认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7.
经历十年动乱之后,我国思想界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过去把人道主义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有的甚至说,马克思主义是最高的人道主义。另一些同志虽然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于人道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是无疑的,等等。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必须明确什么是人道主义,各讲各的“人道主义”,是难以使讨论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修正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大肆鼓吹“人道主义”,他们把科学共产主义的概念和“人道主义”的概念等同起来,说什么“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最人道的意识形态”(《苏联共产党纲领》)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完全的人道主义”(加罗迪),有的人把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人的哲学”(沙夫)。但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关于“人道主义”的“理论”谈得越多,也就越左右支绌,他们内部的意见越来越分歧混乱。今年法共刊物《新评论》上所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论争,暴露了这种情况。正如M·西蒙所说,许多参加讨论的人虽然用的是同样的词句,引证的是同一文献,所参加的是同一运动,而说的却不是共同语言,实际上也没有站在共同立场上。这场论争是由阿尔杜赛尔所引起的。阿尔杜赛尔在意共刊物《马克思主义评论》1964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这是他准备在美国出版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论文集中的一篇)。《新评论》杂志于今年三月号重新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时发表了J·桑普伦和F·戈昂的文章,在四月号上又发表了M·西蒙的文章,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论争。阿尔杜赛尔的主要论点是: 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个词中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是严重地不相称的,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人道主义”则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非科学的)概念。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个以“人的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时期,这又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由自由派的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第二个是由费尔巴哈的“共性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但是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就与“人的哲学”彻底决裂,批判了任何哲学上的人道主义的理论观点,而把人道主义规定为“意识形态”。三、从严格的理论观点来看,1845年以后的马克思的理论是“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里面,可以看出关于人的世界本身及其实际变革的(肯定的)认识所必须的(否定的)绝对可能性的条件,只有在把哲学上(理论上)关于人的神话化为灰烬的绝对条件下,才能认识与人有关的某些事情。但是马克思的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并不取消任何人道主义的历史“存在”,并且承认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必然性。四、十年以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只在一种“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形式下存在,现在则有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阶级的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仍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如中国等)的“人道主义”形式;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个人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消亡的国家(苏联)的“人道主义”形式。它们是适应于两个必然的历史阶段的两种形式。“阶级的人道主义”必将发展到“个人的人道主义”。阿尔杜赛尔说,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时期,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滥川”、“非人道的东西”——恐怖、镇压、教条主义等联系起来。现在苏联虽然已经进人无产阶级专政消亡的时期,本来应当直接从新的意识形态上提出人道主义的问题,但是苏联的哲学家们却纠缠在“人的哲学”的那些概念上,求助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那些概念(如“异化”概念)。他认为这是过去的“理论条件”(包括“斯大村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的遗产所造成的。他认为现在应当以严格的科学概念去阐明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策略意义。桑普伦的文章根本反对阿尔杜赛尔的意见,逐条予以驳斥。他对所谓“斯大林主义”时期进行了更恶毒的攻击而为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辩护。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从1843年以后就一直贯彻着“现实的人道主义”。戈昂的文章主张从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的总体中去把握社会主义。他对“个人迷信”时期的具体分析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反对把这个时期的一切全盘否定,他肯定了那个时期的促使人类进步的方面,并认为当时的消极现象有它的经济基础上的原因,他反对有一种本来就有,后来丧失而终于被“恢复”的人性。西蒙的文章,大量地引经据典,论证了阿尔杜赛尔所提出的各个问题,他也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上的“人道主义”,但又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示的某种事实对于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的共产主义都是主要的东西。这几篇文章翻译时都作了删节,西蒙的文章只译出了两个片段。  相似文献   

9.
6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举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会议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的涵义、共同人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或归结为人道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消融于人道主义中的做法是错误的。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否包含人道主义问题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10.
1.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质 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我们所宣传和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一个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一个方面的政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它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既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立起来,更不能用抽象的人道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人  相似文献   

11.
异化与历史动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问题的讨论和争论,在思想理论上涉及的面很广。对讨论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宣传,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具有广泛的必要性。胡乔木同志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文章的重要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及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人类本质概念及其激进的批评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马克思的早期作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首次出版以来,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发展起来了,这种传统把异化概念置于马克思的全部作的核心之中。鉴于苏联所具有的专政本性,这种传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之中并没有得到多少鼓励,也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只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家们、特别是H.马尔库塞和E.弗洛姆,使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保持了活力。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诸如E.卡曼卡(Eugene Kamenka)的《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I.麦扎罗斯(Istvan Meszaros)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B.奥尔曼(BertellOllman)的《异化》从学术角度所作出的解释,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人道主义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解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A.沙夫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中央委员,波兰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华沙大学哲学系教授。发表在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是他所著《人生哲学》一书中的第一篇,论述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抛弃存在主义对个人问题的论证而不应该抛弃其中的个人问题,第二篇是“人生哲学”(见《哲学资料》1962年第5期),第三篇是“人道主义的冲突”,论述了一般的人道主义及其现代的各种形式,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征;作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有助于对个人自由的阐明和对幸福问题的分析。作者在前言中认为这三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该全部读完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王燕 《道德与文明》2019,(2):103-110
亚当·沙夫"马克思战斗的人道主义观"旨在凸显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独特性、优越性和彻底性。他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战斗性归结为其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自主的个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围绕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个人观和辩证法,揭示了马克思"战斗的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与特殊性,认为只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才配得"战斗"之名。虽然沙夫对马克思人道主义个人观的分析没有抓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本性,但他从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明战斗性是马克思人道主义固有本性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相互竞争的历史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者不仅要秉持战斗的(或积极行动的)立场和态度,还要善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战斗性,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阐发、捍卫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的资产阶级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为了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从历史上搬来人道主义、人性论作为理论斗争的武器来对抗马克思主义。但是,没落的资产阶级在同革命的无产阶级进行决战时期所使用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理论武器,和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所标榜的人道主义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一方面以人道主义的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以人道主义的个人自由主义与“个人尊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6.
用列宁的话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崭新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以往社会科学创造的所有优秀成果的合法继承者,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乃是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真正革命和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也吸取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哲学和启蒙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提出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个不可分离的方面。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学说相比,乃是质上崭新的高级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道主义观方面完成的革命转变,其实质,简短地说,在于:人道主义被置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其原则为现实的内容所充实,这些原则乃是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哲学系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83年4月5日——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关、中央有关宣传部门以及报刊、出版部门的近百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会议就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的问题,什么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怎样评价历史上和现代的各种人道主义理论,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范畴,怎样认识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对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意见分歧较大,成为这次会议争论的焦点。现将会议上就这个问题的部分发言摘要发表,供大家研讨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许多资产阶级理论家,特别是在前几十年,曾经否定而且现在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性质。必须强调指出,他们中大多数人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教条主义(特别是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学说的解释和根据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主义-国家主义的实践。但是,正如我们在探讨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所强调指出的,相当多的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人超越自身而追求一个目标;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提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说:“你在《作呕》那部小说里说过:人道主义者完全错了,你对某一类人道主义者也开过玩笑,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人道主义来了呢?”事实上,人道主义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意义。它不以意味着一种以人为目的、为较高价值的学说。人道主义作为这种意义讲,可以在Cocteau的《80小时环游世界记》的故事里看到。这故事里,有一个人物,由于乘着飞机越过一些高岭,便宣布“人简直可惊”。这就等于说,我尽管自己没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