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探讨围手术期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选取因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160例,其中80例于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40mg,80例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进行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超敏C反应蛋白值,PCI术后与术后1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优于非阿托伐他汀组(P〈0.05)。因此,围手术期给予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硝酸甘油或维拉帕米经冠脉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中无复流(NR)的疗效。选择急诊PCI术中出现NR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分别联合硝普钠组、硝酸甘油组及维拉帕米组,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冠脉TIMI血流状况、校正血流TIMI帧数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组冠脉TIMI血流达3级约82.6%,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维拉帕米组约78.3%,两组均高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组约31.8%(P0.05),三组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死亡,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或维拉帕米相较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硝酸甘油对PCI术NR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相关因素。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手术的患者453名,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MBG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分析,症状至PCI时间、血糖、Killip分级、干预前血流TIMI分级、血栓负荷程度、病灶血管长度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有关(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症状至PCI时间(OR:1.20;95%CI:0.90~1.54)、血糖(OR:1.08;95%CI:1.03~1.39)、干预前血流TIMI分级(OR:0.92;95%CI:0.79~1.07)、血栓负荷程度(OR:1.40;95%CI:0.96~1.87)、病灶血管长度(OR:1.18;95%CI:1.02~1.37)是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PCI中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罂粟碱及替罗非班与维拉帕米及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无复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罂粟碱,对照组给予维拉帕米。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无复流恢复时间、TMPG分级、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左心功能及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观察组无复流恢复时间、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MI行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给予罂粟碱和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且未增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观察口服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选取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后1周、8周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于入院即刻、PCI术后8周抽取静脉血测定脑钠肽(BNP)。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组的LVEDD、LVESD、WMSI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1),且尼可地尔组的血清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提示口服尼可地尔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确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相关因素。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连续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3例,38例(18.7%)发生了无复流现象,分析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发现年龄、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糖、ST段抬高幅度、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术前收缩压、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killip分级、血栓负荷量及犯罪血管长度十个因素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其中五个因素为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这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各种类型冠心病的发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动脉硬化的进展过程都有血小板的参与,因此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治疗的重点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治疗、STEMI溶栓治疗的辅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治疗结合个体参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剂量他汀药物治疗后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纳入首次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强化治疗组入院时顿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40mg/晚,直至出院;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术前及术后、出院前测定心肌标记物,术前及出院前测定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同时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结果出院时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NT—proBNP出院前较术前升高,对照组升高显著(P=0.000)。组间比较NT—proBNP,对照组显著高于强化组(P=0.020)。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无MACEs发生。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期内可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影响。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110例急性心肌梗死需行初次PCI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80mg/d,n=36例)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mg/d,n=36例),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n=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所有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留取术前及术后第1、第3天的血标本,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记录1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各组患者PCI术前TC、TG、LDL-C及hs-CRP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各组血脂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大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小剂量组与术前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天各组患者hs-CRP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显著下降,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显著,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小剂量组与术前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1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对安全有效,不仅降低血脂,且显著下调术后炎症因子的升高,减轻微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的相关因素.入选急诊PCI术中血管造影显示无复流患者110例入选无复流组;纳入同期行急诊PCI术经冠脉造影示血流正常的患者110例为正常血流组,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单因素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通过ROC曲线探讨入院后EPO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最后显示EPO、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5.当截点值取14.21mIU/ml时,EPO对PCI术后发生无复流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心肌缺血或坏死.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确诊和治疗,众多患者为之受益.然而,我们也发现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不必要接受CAG,或CAG后可能不必要或不宜接受PCI.鉴于此类技术的有创性、风险性、高费用等因素,同时为避免过度诊疗,充分评估已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选择及未知胸痛或其他情况CAG的选择,正确进行临床决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并通过冠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04例行糖耐量试验(OGTT ),将糖耐量正常(NGT )者、单纯负荷后2h 血糖受损者(I-IGT )与同期合并糖尿病(DM )并通过 CAG 确诊为 CAD 的患者38例对照。结果,(1)DM 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尿酸(UA)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且 I-IGT 组体质量指数(BMI)最大,与 NGT组及 DM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I-IGT 、DM 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重度狭窄、闭塞、弥漫性病变、病变总积分、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3)DM 组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高于 I-IGT 组(P<0.05)。因此,空腹血糖正常的 CAD 患者均应行 OGTT 检查,以降低糖耐量异常的漏诊率;I-IGT 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且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而加剧,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3.
纳米细菌与冠心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新发现的纳米细菌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细菌,其直径为几十至几百纳米.与其它细菌不同,它们是一种生长繁殖缓慢,能通过普通滤菌器(0.2um),吴有生物矿化作用和一定抗辐射能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球形细菌.它们最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是可以在生理状态的钙、磷浓度下分泌主要由羟磷石灰碳酸盐构成的保护性外壳.因此,它们被认为与机体内病理性钙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感染性致病源.抗纳米细菌治疗的临床实验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两种常用手段即运动平板试验和冠脉CT进行分析,鉴于目前临床普遍存在重视采用冠脉CT,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而逐渐忽视平板运动试验的现象,紧密结合临床,客观分析两者的特点,阐述各自优缺点。希冀通过本文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应用,避免偏颇,最终达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真正适合临床需要,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有利于更好地对冠心病进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两种常用手段即运动平板试验和冠脉CT进行分析,鉴于目前临床普遍存在重视采用冠脉CT,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而逐渐忽视平板运动试验的现象,紧密结合临床,客观分析两者的特点,阐述各自优缺点.希冀通过本文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应用,避免偏颇,最终达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真正适合临床需要,提高冠心痛患者的检出率,有利于更好地对冠心痛进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探讨3例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急诊实施介入诊治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ACS的诊断意识.收集我院比较典型的3例误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肺栓塞、1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1例为流行性出血热,3例均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1例于前降支植入了1枚支架.AC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原因多为首诊医师思路狭窄,应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减少误诊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心病的治疗包括针对高危因素病因和临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和调脂等.血管重建术主要包括:入、搭桥、"杂交"手术和分子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痛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而血管重建术是现代治疗冠心痛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准确的介入治疗关乎患者生命.介入治疗成败的关键是要熟练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清晰的影像资料.但是,一部分患者会发生解剖学变异,使得一部分患者冠脉走行异常,由于是少见人群往往被忽视,导致介入治疗失败,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由于找不到梗死相关血管而导致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详细了解冠脉解剖变异,掌握变异血管介入治疗技巧对冠脉介入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积极地预防及治疗,可降低冠心痛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已经得到公认的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引起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