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5,(6)
<正>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他借鉴并超越了印度当时已有的文化成果和修行方式,克服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5)
正(2016年5月14日北京龙泉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仁:按照汉语系佛教的传统,今天是释迦牟尼佛圣诞纪念日,全世界汉语系佛教道场都会举行各种喜庆的活动,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龙泉寺庄严举行庆祝佛诞节活动,各界嘉宾和首都佛教四众弟子欢聚一堂,以净水香花沐浴悉达多太子圣像,以佛法甘霖涤除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8,(10):56-56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6.
一、提婆达多被称为空前绝后之“极恶人”的提婆达多,出生于印度东北部的比哈罗州。据佛传记载,他与释尊有姻亲关系,是释尊之父净饭王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与释尊的侍者阿难为兄弟,因而也是释尊的堂弟。传说提婆达多从小就聪明伶利,武艺高强,甚至说他想与释尊争夺后来成为悉达多太子之妻的耶榆陀罗公主。不过从他们两人的年龄大小来看,颇为可疑,因为提婆达多实际上要比释尊小三十岁左右。提婆达多之加入释尊教团,是在释尊成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5)
<正>进入五月,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陆续进入了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的节日氛围之中。2641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经典记载,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沐浴。悉达多太子诞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此,佛陀圆寂后,广大佛教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祈福》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蓝毗尼花园,佛教创始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在这里诞生。公元纪前后,佛教传入巾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悲智双运和济世利生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9.
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其生卒年代,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论”,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  相似文献   

10.
佛教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激  郑草风  肖永明 《法音》2005,(1):21-26
在东方美术范围内,佛教美术实占主要之地位。故欲鉴赏东方美术者,必须对佛教美术先有相当之理解。今就其起源、流变、传播、特质及价值,作一简要之阐述,以备参考。佛教美术之起源佛教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发生于印度,当时印度思想界百家竞起,但有一共同目标,即趋向于“人生的究竟”之寻究。因印度地处亚热带,万物发育至速,生灭无常,触处可感,故易有解脱——即超越现世的思想之发生。此类思想不外两种归趣:一、乐观者主纵欲,二、悲观者主苦行,但均违背人性。时有释迦族悉达多(一切义成之意)主张不偏著苦乐之中道,其后悟道,称为佛陀(觉者),亦曰释…  相似文献   

11.
学诚 《法音》2011,(11)
(2011年11月2日)一、佛教文化的历史影响远在2600年前,在宁静的尼连禅河岸边的一株菩提树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觉悟成道,成为伟大的佛陀。经过无数风雨沧桑,佛教从最初追随佛陀的五比丘僧团,发展成为亚洲人民最普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3.
《华严经》第五十一卷记载说,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了七天七夜,思考人生的哲理,在第七天清晨,看到了东方的启明星,大彻大悟,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意思是说,所有的生命,都有觉悟者的智慧德行相状,都原本纯净无染。但是由于有了妄想颠倒执着,而迷失在红尘,不能回到初心。  相似文献   

14.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15.
谈谈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证悟道后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 ,由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扬 ,佛光法乳即遍流世界 ,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两汉之际的事。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仍 ,各种文化思潮易于传播。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思想领域等诸多方面都给古老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给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典籍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如何把这样多的“天书”介绍给中国的信徒 ,这是摆在有志于佛教译经事业的诸大德高僧面前的一项…  相似文献   

16.
国内动态     
《茉莉花》曲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最近,经过专家们的论证,认定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编导们在一次欣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偶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摩演奏后,认为《茉莉花》曲调是颂扬茉莉花的,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而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五台山的佛教则是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的。从此茉莉…  相似文献   

17.
有些青年信佛后就要求出家,希望克期取证。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学佛不可能速成,要依教修行,持之以恒。经过考验具备了出家条件,剃度求戒固然可以,假使因缘不成熟,还是在家学佛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如瓶沙王、波斯鹾王、祗陀太子、胜鬘夫人、韦提希夫人、须达多长者、维摩诘居士等都是在家佛放徒中的杰出人物。依靠他们的护持,释迦僧团才能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在家佛教特别是知识界佛教的兴衰,对各个时期佛教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近代杨仁山、欧阳竟无等的热忱弘法,对培养佛教人才,开拓  相似文献   

18.
阎小龙  张元林 《法音》2023,(2):6-14
<正>提婆达多与佛陀的故事,在佛教经典中记载较多。提婆达多(Devadatta),又译为“调达”“提婆达兜”“地婆达兜”“禘婆达多”等。《释迦谱》卷二记载:“调达,亦云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皆忽惊热,故因为名。”[1]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斛饭王是兄弟,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与阿难为兄弟,与释迦牟尼是堂兄弟关系。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关系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众多的佛经中,对提婆达多的评述出现了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9.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壁画。  相似文献   

20.
2008年4月18日,由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在汶上县举行。对汶上及山东境内的佛教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1994年,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北宋地宫出土大量文物,其种类之多,品质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北宋考古史上甚为罕见,是迄今发现的北宋时期等级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