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价值问题,始于传统认识论之内,却超乎传统认识论之外,开创了哲学价值论领域,似还将导出一门“价值认识论”来,这后一概念结构物的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形态,可能就是“审美认识论”。如果“事实认识”是人类心灵的一翼,那么“价值判断”则是人类心灵的另一翼,人类心灵是拍打着双翼在对象世界中飞翔的。然而,我们的哲学曾把这另一翼遗失了,而且至今还在“事实认识”上揣摩着它的音容笑貌呢!我们应在哲学价值论和价值认识论、首先是审美认识论中把这遗失了的另一翼找回。但本文只能就这种新的概念结构物中的核心要素即价值概念略陈己见,就教于先进。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国际知名的瑞士学者让保罗·皮亚杰根据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期研究和对其他学科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独特理论。它用发生学的方法,即发展观点,来研究认识论。用皮氏自己的话来说,“发生认识论试图根据认识的历史,认识的社会根源,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2]发生认识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氏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认识的最后结果。近代现代的认识论则专门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  相似文献   

3.
《易经》认识论研究孙希国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内容和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它是关于认识的认识。同哲学中的其他问题一样,人类对自己认识的哲学审视和反思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侧重...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与哲学交叉,产生了教育哲学。在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可以说与哲学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这就是教学认识论。它试图以哲学认识论的原理阐释教学这一人类特殊认识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个特殊认识活动过程的研究丰富认识论学说。教学认识论之所以成为教育学与哲学的重大结合点,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活动过程比之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学生掌握人类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认识主体复杂的活动过程。正由于这两大特殊性,使得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哲学尤其与认识论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何谓自我认识?谈及自我认识,当然指的是人的认识,是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认识,简言之,人关于自我的认识。此种解释还只是一种语义学上的解释,尚不能真正揭示自我认识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看,自我认识常被分解为个体自我认识、群体自我认识和人类自我认识。个体自我认识是个体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自我”认识,在这里,自我认识的主体以个体承担者的方式“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①群体自我认识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M·W·瓦托夫斯基提出了一种称为“历史认识论”的认识论观点。历史认识论认为,不仅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历史地变化的,而且认识模式本身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模式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形式有关;这些认识模式是:(1)在实践本身的形式内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本身的结构成分和调节成分,作为自觉的、有认识的人类活动而发展;(2)在法则、方法和理论的形式中,作为这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重点评述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建构学说,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涉及到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比如,在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中,究竟有没有一个认识结构(或称“图式”、“模式”)的问题?主体和客体同思维和存在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具体而不空洞地理解认识的社会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作出我们自己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8.
直到不久以前,构成人类认识对象的事物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简单而有组织的事物和简单而无组织的事物。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人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和系统打交道。今天,“系统”一词已成为用来表示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概念。对系统这种复杂而有组织的对象的研究构成系统科学。新的研究对象要求有与其相应的新概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既要描述认识更要规范认识 认识论是对认识的认识或对认识反思,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但需要澄清的是,在“对认识的认识”中,后一“认识”与前一“认识”并不同义。前者着眼于“描述”对象,力求达到真理性知识,是属于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又称认知):后者强调“反思”对象,旨在描述、评价、规范对象的统一中达到认识的合理性,是属于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从思维方式的类型来看,前者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方式,后者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士林 《哲学动态》1998,(12):31-34
1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必然要具有这样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研究主体的“认知图式”,因为认识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图式建构对象材料的过程,它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理论硬核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马克思所谓的在再生产之前就以“表象”方式存在的“生产观念”是其更确切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五德国古典哲学康德(1724-1804) 主客体问题,是从康德起,才开始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先验”的涵义。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论,所以有必要明确“先验”一词在他那里的涵义。康德的所谓“先验”就是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先于认识,沒有认识能力,不能有认识,滥用这种能力便会陷于谬误。“先验”一词涉及的不是本体而是认识,即它“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所以康德讲先验并非否认客观世界的时间在先,而是强调认识能力对认识的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认识具有全方位性,它不仅指向外部自然物,也指向社会客体和自身。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人们的认识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活动过程和发展规律。社会认识论作为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学说,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其特殊的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方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它研究认识的起源、结构、方法和正确性问题。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个术语是J.F.费里尔(Ferrier)在《形而上学概要》(1854)中首次使用的,他区分了哲学的两个部门:认识论和本体论。德语中认识论这个词是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Reinhold)在他的著作《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所使用,但直至E.蔡勒(Zeller)在《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1862)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之后,  相似文献   

14.
该文指出,长期以来认识论被了解或归结为反映论,其主要任务在于阐述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人类所特有的评价活动和决策活动,通常是被排除在认识论研究的对象领域之外的。传统认识论逻辑体系的这一构造性的缺陷,阻碍了人们对于各种认识活动的全面把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谢文郁 《哲学研究》2022,(1):84-96+126
认识论研究一直在持守经验论中拒绝引入情感因素,即使经验论在说明人类认识活动方面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事实上,情感在人的实际认识活动中从未缺失。然而,如何分析情感的认识论功能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展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所呈现的对象之实在性,追踪了烦恼、敬畏、信仰等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运作,还特别对情感命题的真值问题进行了初步演示。情感认识论涉及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真理问题这三大认识论原则,尽管其运作方式与经验论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实际运作,而且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关认识论的研究强调“能动的反映论”.但对于这种“能动的”反映机制究竟是如何在人类认识中起作用的,它究竟基于人类个体与社会的何种性质,却少有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贡献在于,致力于认识论的探讨,提出并解决了若干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换。关于培根认识论的性质与特点,学术界  相似文献   

19.
一、认识、感情和意志间的关系本节之前,专门就关于如何认识对象亦即外界对象之图象及其规律性是怎样被反映的,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当时,对认识之起源、认识发展之推动力和获得认识之目的,进而就作为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实践问题等,都一一作了论证。就唯物论而言,生活、实践的观点乃是认识论之唯一基础。人类总是处在外界现实即自然的和社会的包围之中。而人类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又必然会产生意欲变革这种外界现实的愿望与要求。对于这种愿望,以及对于同实现该愿望有密切关系的现实的认识,虽然已经很明确了,然而这种认识,仍常常以愉快、不快、不安和愤怒等“感情”,的形式表现出  相似文献   

20.
以所谓“认识论的转向”概括近代哲学的特点、并将这种转向理解为哲学的关注重心从本体论问题引向了认识论问题,似乎已成为某种流行之见。在以上视域中,认识论每每与本体论相分而又相对,从而呈现狭义的形态。①从另一方面看,自诩为实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当代哲学,往往较多地对认识论或知识论的立场持批评的态度,晚近有关克服认识论之说,便是其中一例。②作为需要加以克服的形态,这种认识论的特点之一被理解为预设外部对象并试图加以表象③。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分,表明认识问题与存在问题彼此疏离;克服执着外部对象的认识论,则意味着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