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它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和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这一时代使命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为了更好地探索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紧迫任务,揭示科学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注重从哲学的层次上探讨和回答当代实践与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处理哲学与时代、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行之有效的正确途径。这也就是通过发挥哲学自身的功能来丰富和发展哲学的过程。本刊自1986年以来开展讨论的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和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力求通过哲学原理研究和伦理学研究的结合,来克服过去对原理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解。应当承认,要科学地解释和回答当代社会生活实践提出的诸多异常复杂的问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理论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头开始,重新钻研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例如,要真正科学地解决商品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就要具体地研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本质和功能,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和环节受基础所决定的,又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和环节来实现其特殊功能的?它跟经济基础的关系,同上层建筑的其他成分跟经济基础的关系,有什么区别与关联?对这类问题的深入考察,又要求对整个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中实际存在的而非臆造的一系列问题作系统而深入细致的考察。近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整体化趋势,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性思想来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过程,但这是否意味着唯物辩证法的一整套方法论已经过时?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关系(例如同一社会中道德上不同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还要不要彻底贯彻唯物辩证法?如果在这些因素和成分之间客观存在着矛盾,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它们相互间是不适应的,而如果基本上是适应的,是否就意味着没有矛盾?还有,构成社会形态的这些因素和成分之间的关系又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体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主体与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认识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自觉性和自发性,等等),这些关系和矛盾怎样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又怎样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等等。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扎实研究,将丰富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加强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将为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难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当然,象这样一些重要课题,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问题是,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加剧了研究的难度。我们希望以这个问题的讨论为新的起点,加强哲学同其他科学部门以及哲学原理同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现实问题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密切结合。我们这里发表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对道德适应关系的辩证思考》两篇文章,就意在推动上述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简讯     
1987年8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哲学”课题组在成都召开了首次“经济哲学”理论讨论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要深化经济理论和解决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必要建立“经济哲学”这样一门新的中介学科,而“经济哲学”的建立,又必将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的内容。同时,经济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携手联合,共同开拓“经济哲学”研究,也是地方社科院发挥“整体优势”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会同志还就“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年会于1985年元月31日至2月3日在济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省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8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30篇。会议着重讨论了伦理道德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与会代表认为,经济基础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必将引起人们一系列道德观念的变化,我们伦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及时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人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对立、冲突早已有之,这种争论以及两大思潮在当代逐步相互靠拢、吸收乃至谋求融合的新发展,在我国思想理论界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已逐步成为大家共识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讨论愈益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亦应看到,正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一样,两大思潮谋求融合的新动向归根到底反映了西方工业化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危机及其演变,其中所蕴涵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恰是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而在西方的社会框架与思维框架内,两大思潮的冲突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的,其谋求融合的趋势不过表明了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及思维难题需要解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难题转化为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拓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诸如:怎样正确认识和有效地处理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关系;如何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中,充分认识马克思所提出的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打破旧式分工和不合理的学科界限,切实有效地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如何认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对计量、概率、模型等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与自然科学研究中人文因素、价值因素的增强的关系,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以给我国的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强有力的支持与推动,怎样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效地避免、克服西方工业化和科技发展过程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此等等。无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从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科学地阐明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服务于当前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的需要。通过冷静、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才能真正透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及其某些新的变化,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及解决途径,也才能真正克服两大思潮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仅冲击着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与道德的基本问题、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密切相关。从伦理学角度讲,改革本身就蕴含着道德问题。当前经济改革的实践,正在改变和丰富人们的道德观念,必将促进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成为“热点”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理论本身的逻辑说,是十余年以前关于实践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继续。这个探讨的展开,反过来又要求并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从目前讨论进展情况看,尽管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强调科学理解的实践观点对于解央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的探讨结合起来,已成为多数论者的共识。从更深刻的意义来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承认,主体性问题之成为“热点”,归根到底是反映了当代实践的迫切需要。攻克改革实践中的难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生活的科学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自觉调控,粉碎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乃至解决生态、能源等等全球性问题,都使人们作为认识主体和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建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了。因此,本刊今年第2期开辟“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不仅是根据理论本身的逻辑,要把主体性问题作为实践这个总题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深入地开展研究和讨论,而且也是出于将当前实践中最紧迫的问题转化为哲学研究课题的需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不言而喻,加强主体性研究,这个任务本身就要求从事这一研究的主体强化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当然要体现在对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和倾向作毫不敷衍的积极思想斗争中。然而,在这种批判中要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仅限于指出这些思潮和倾向的错误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拿出正确的东西去克服错误的东西。因此,批判应当是建设性的。理论上的错误倾向,归根到底都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批判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就要善于把被错误思潮歪曲地反映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给以富有说服力的透彻说明。批判错误倾向,回答现实问题,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本来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辩证的统一过程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方面。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只有在回答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才能逐步解决。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实践的任务。许多意见分歧的是非,单靠理论上的争论,往往不容易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究竟哪一种意见符合客观真理,在用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才能最终见分晓。同时,为了在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切实作到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哲学工作者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关心其他学科的探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上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联系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中介环节。例如前几年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来解决。因此,需要开展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野的扩大,广度的拓展,多学科的协作,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改革的实践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经济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离不开作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这样,作为一个经济学工作者不避“班门弄斧”之嫌,拟就经济改革理论研究中的某些方法论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向哲学界的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6.
发挥哲学功能,迎接改革大潮──吉林大学部分哲学工作者座谈会纪要本刊记者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也给理论界吹来了清新的春风,使广大理论工作者为之振奋。那么在改革大潮面前,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哲学工作者应当做些什么和怎么做?这是广大哲学工作者正在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于1993年1月9日在长春市邀请吉林大学部分哲学工作者进行座谈。座谈中,与会者一致认为:改革需要哲学,而哲学自身也必须改革;哲学要以哲学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发挥哲学功能;哲学工作者在改革大潮中还是大有可为的。座谈中,他们还对当前我国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位置、现状和社会作用,以及哲学如何介入现实等问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发表于后,供参考。重提哲学的改革问题高清海(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些年来,改革成了人们愈来愈热衷的话题,这不是偶然的。人们从切身生活日益深切地体验到,改革不仅是当今的历史潮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僵化停滞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才能带来生机和活力。这就是十多年来我国实践走过的道路,以及从它获得的辉煌成就所证明  相似文献   

17.
发展哲学研究综述周志山发展哲学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面向现实、从实践中提炼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课题。它的研究不仅增强了哲学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也为我国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契机。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关于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学术界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1.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急需建立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发展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应是有发展方向的,只有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引导、规范改革产发展哲学正是通过追踪时代、探索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道路来体现自己的理论品格的,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跨世纪转换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参照。②2.发展问题也是20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急迫任务,也是发达国家极待重视的严峻现实。发展哲学研究应是面向世界的,它应该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预测世界发展的走向。③3.近十年来,许多发展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为发展哲学的建立提出了必要,提供了可能。本世纪50.6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发展问题的分支学科,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时代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客观要求。不能否认,在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与现实不相适应的状况。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中存在这种“不适应”的状况,除了其他的种种原因以外,还有个方法问题,即哲学认识论的指导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论研究,多是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而冷落了对社会认识的探讨,即很少注意从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上研究和回答如何认识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已经把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提到了更加突出和紧迫的地位。人类历史就是人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从这个基本意义上说,正在开展的体制改革,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条件和活动方式的变革。如果说当前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研究所亟待回答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例如,尽管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被某些论者认为是陈旧的、不值一论的问题,然而,为人们所忧虑的从一种片面性滑向另一种片面性的现象,却经常也在这个问题上顽强地表现出来。问题在于:如何突破老生常谈的水平,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主观因索和客观因素、自觉性和自发性、真理因素和价值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效应等等大量矛盾及其在哲学路线上的反映,深刻地揭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机械决定论与唯意志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与虚无主义、盲动主义等等这些两极相互转化现象的实质和机制,真正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到理性反思的高度。没有这种艰苦的探讨,要真正走出实践中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同样,回避这些从现实中提出的真实问题,理论本身的丰富和发展也只能是空谈。例如,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之所以感到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实践范畴也如实地看作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严重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实质上,恰恰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层出不穷展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蕴涵着我们寻求的理论本身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兴起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这个讨论只有同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弄清分歧的哲学意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进而精确地确定实践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同其他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才可望有新的实质性的进展,而避免陷入无谓的单纯术语、概念之争。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还是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深入开展实践问题的研究,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深感兴趣的问题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开设“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这个专栏,并把这一探讨作为本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重点,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20.
哲学教材改革,其呼吁之声虽已渐渐地远去,可喜的是,其步履之声却已从地平线上传来。在这个新栏目下,我们首先披露的是逻辑学方面的情况。从这组文章中可以看见,改革的动因,一是教材本身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二是教材本身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哲学其他学科,恐怕也免不了碰到同样的问题。哲学科学的社会职能,很难说不是为社会群体提供一种特殊的工具,既用以认识世界,又用以改造世界。我们跻身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改革教材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并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无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哲学教材改革和哲学教学改革,似乎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但前者无疑是着重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阐述,后者涉及的则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及授课的具体措施。显然,我刊只能把沟通教材改革的信息看作自己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