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 ,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 ,随着时代的前进 ,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 ,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 ,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 ,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 ,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西方语言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主谓颠倒",主词在整个语法结构和存在结构中具有决定地位,谓词从属和依附于主词,这是形而上学的语言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判可视为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现实的人类个体"作为主词,抽象范畴作为谓词来言说和述说主词,才能颠覆"主谓颠倒"的语言形而上学。马克思对"主谓颠倒"的批判是为了构建其唯物史观,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才能奠定唯物史观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 ,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揭示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确定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 ,在唯物史观框架中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以人的发展理念诠释唯物史观 ,有助于提升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层面 ,建构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丰富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 ,扩展和深化对唯物史观当代性特别是当代价值的理解。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做过精炼的概括。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作为马克思的第…  相似文献   

5.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科学技术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事实表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科技领域本身而触及到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观问题,亟待我们去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同时事实也表明,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真正认识新科技革命的本质和趋势,从而掌握进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探究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阶段性任务和危机,认为成人人格障碍形成的根源是个体在人格形成关键期由于不恰当的心理社会环境导致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受到严重损害而无法完成阶段任务,遭遇阶段危机,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相似文献   

9.
《哲学堂》2004,(1)
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的客观必要性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问题,认为我们在现实的分析中只讲述客体,偏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因此,本文认为只有坚持对历史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分析,才能科学、全面地说明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说我国在没有经历作为独立形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这个问题,只有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作出圆满的、透彻的解答。在这种解答中,哲学,特别是哲学历史观的方法论,是不可缺少的。这里仅侧重从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统方面,谈些看法。 1、从世界交往的观点来考察各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王树恩当前,环境问题作为关系着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已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在围绕有关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污染的根源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各种学派和观点。在今天,历史地、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今环境危机的实质和环境污染的根源,选择和确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分析和评价各种环境学派及其观点等,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指导。一人与环境的…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存在着社会道德危机,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因而需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这些观点不仅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而且推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道德起源神圣化、世俗道德神圣化和道德功能神圣化;并且其逻辑前提.即"社会道德危机论"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吕先生经常强调,主观上,我们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在客观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那就超出主观预期的范围了。只有社会实践、历史发展才能给出正确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受着各种挑战和诘难,特别是在当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动力、主体,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问题上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和诘难,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及时做出回答和回应的重大问题.现就学界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梳理,以期推动对这些问题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着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要增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唯物史观教科书的机械论、单一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往的哲学教科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和发达机体,仅仅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方面,并把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为纲上。因而,它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结构。实际上,马克思历史观的真正思想高峰和发达机体体现在《资本  相似文献   

17.
汉代民众对生存与死亡两个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实践使得汉画像世界呈现出鲜明主题即生命狂欢化的追求,只有从人类的生存本能、自然与社会环境、人身自由和幻想心理四个层面对根源和表现进行考察,才能理解其生命狂欢化强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受近代科学思潮影响,李大钊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阐述宗教的本质、产生根源、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并提出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李大钊的科学无神论思想不仅为破除宗教神秘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以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思想基石,阐明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为认识和解决宗教问题指明了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和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占有确定的地位,研究需要的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对需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说明,必须把它放在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不应片面夸大“需要”的重要性,把本来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需要或消费,看作是决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决定历史发展,决定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之一。发展既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 ,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带来深重危机 ,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何认识这种危机 ,如何看待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内学界这方面的讨论很多 ,但研究中的某种倾向也值得关注 :有的过分强调发展导致的危机 ,试图重拾所谓“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 ;有的甚至对中国当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选择提出质疑。这种倾向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还有较大的误区。本文倡导从发展形态的角度、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对于走出发展与生存关系的困惑较有启发。这种辩证的研究 ,较之那种“连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掉”的观念和做法 ,或许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