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本体论问题始终没有逸出我们的理论视野,因为对本体论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的解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合理建构.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已的本体论?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范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1 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人认为,与旧唯物主义主张的“自然本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能够成立的。问题是对“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作何种理解。近来,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源”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笔者认为这种意见明显地  相似文献   

4.
实践辩证法     
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缺点很多,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从本质上理解为实践,它克服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断裂的真正联结点也正是实践。这就是说,自然、社会和思维各自的规律,在哲学的视野里应  相似文献   

5.
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高清海人的现实世界也就是属人的世界。它深深地印上了人的足迹,投进了人的身影,贯注了人的本性,即是对象化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传统本体学说追求的是处于事物的本真的存在的真理。作为本体的思维方式便成为肢解现实矛盾、瓦解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方法和模式。首先,注重绝对存在,追求终极真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征。其次,坚持本质先在,追求本源和本真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从对立两极去把握绝对一元本性是本体思维的基本方法。由此我们可理解,传统的本体学说本来是从人出发,结果却失落了人,本来想要深入现实世,,’5界,结果却走进了彼岸世界。1、我们要否定传统本体论哲学,主要是否定并破除其本体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哲学’回归人的现实世界。我们遵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的彻底否定,也是开创哲学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但是,我们绝不能按照传统的本体思维模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对人具有优先性,那么它就自然地应当以自然物质为本体,是一种“自然本体论”理论。这一看法乍看似不无道理,但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传统本体论学说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我们就  相似文献   

6.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哲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既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为回答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挑战,科学地、唯物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看作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以往关于实践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提法是由“实践人道主义”演化而来的,它强调哲学的功能是实际地改变世界;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新的哲学形态,其实质并不是以实践本体论来代替物质本体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片面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学功 《哲学动态》2001,4(10):10-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争论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讨论中 ,“本体论”成为一个各派都不能绕开的“结”。论争中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在作为争论核心的“本体论”概念上 ,人们似乎意见一致。一些学者坚持“哲学就是本体论” ;大多数学者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但也仍然肯定“哲学必有本体论”。在这样的语境下 ,本文题目所给出的观点一定显得既突兀又费解。因此 ,为了使本文的论点和论证的展开有一个较…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超越旧哲学本体论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不是停留于传统的自然本体论,而是以“人的存在”为本体,并由此展开了新哲学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人的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这里的“人”是概括了人的个体、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总体性概念)。对“人的存在”的探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那么,马克思“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马克思如何揭示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探解的方法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何在?本文主要以体现马克思哲学思想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不是本体论、是怎样的本体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笼统地主张"实践本体论",这仍然需要做许多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着某种本体论的问题域,其考察存在是什么、何以存在,也是为了解决存在如何可以改造、可以改造成什么形态的问题,尤其是要揭示资本主义这一存在的基础,其由来和发展趋势,并对这一存在进行批判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臧佩洪 《现代哲学》2003,46(4):17-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倡言的历史性不等于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放弃康德式近代认识论的思路,打造出一种历史本体论来,方可尽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真义。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首要可能性就是历史本体论,历史作为本体,其指示词就是历史性,并以生产方式作为其对存在的超越性解释,而生产方式作为存在则体现为历史的一种“缺席的原因”,因此是以不在场的方式现身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并说明其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去奢谈一般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超越与回归: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斯大林和卢卡奇引人瞩目。斯大林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然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定为一尊 ,并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卢卡奇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叛逆者和“理论上的修正主义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指责为“企图取消唯物主义来阉割辩证唯物主义” ,后又被称作“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成就” ,并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本文拟就斯大林和卢卡奇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 ,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能否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总体改革的方向?笔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可是,讨论应该在深一层的逻辑上展开。对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基础。在1845年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格式塔转换中,历史的总体社会实践范畴是作为新的哲学“本体”规定被提出的,这是马克思旧哲学本体论(人学异化史观)的解构后新的逻辑思路之基石。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之说,用以代替以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说法。什么叫“实践唯物主义”?各人的解释不一样。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本体论”,但加以限制说,它只是就人类社会而言,不包括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见解。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元论”,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对立、“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马克思哲学应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中, 实践范畴既构成它的理论基础, 又是其思维辐射的轴心———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的共识。然而, 实践范畴应如何阐释? 对此哲学界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阐释, 前者指向人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 后者则指向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倾向于将实践范畴作狭义的阐释, 认为只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物质性的活动, 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上的革命, 才能划清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 并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当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 :有谁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呢 ?又有谁在驳斥别人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观点时 ,不指责他忽略了实践问题呢 ?然而 ,奇怪的是 ,人们很少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寻根究底的思索。本文认为 ,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实践观一直被囚禁在抽象认识论的牢笼内 ,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实践观时 ,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一 抽象认识维度中的实践观众所周知 ,在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