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时值严冬,寒风习习,一种刺骨的感觉袭上心来,使人置身于冷清、凄凉、悲戚的氛围内。 95年1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顾问、湖南常德教区杨高坚主教因病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27日在北京医院举行。 告别厅里,悬挂着“沉痛哀悼杨高坚主教”的横幅,黑纱低垂,哀乐阵阵。杨主教  相似文献   

2.
如果     
如果春天告别了季节 万物还希望什么 如果梦想告别了人生 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信仰告别了生命 我们还依靠什么 如果我离开了你--耶稣 我还拥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你要往前走     
方枚 《天风》1995,(7):34-35
基督教信条中的最后一条是:“我信……来世永生!”它给我们指出一种时间观,表达了永恒生命的动态性、直线性。 我们必将走向终结,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命运。我们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中所经验的每一结局都向我们大声说道:在我们向长久居住过的地方告别。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四期,集中发表了一组关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医的文章,就中医的方方面面做了讨论,其中包括张功耀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期引起中医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医的关切。和我们预料的一样,这组关于中医的文章,特别是“告别中医药”一文,引发一场热烈而广泛的争论,中医又一次面临是不是科学的,其前途和命运如何的考问。  相似文献   

5.
告别     
桂志文 《天风》2014,(2):56-56
我们熟悉某段时光,在其中自由飞翔,然后我们匆忙地奔向另一段时光,由于我们太粗心或者太谨慎,忘了跟昨天告别,于是我们活在两个时间的夹缝里,不在昨日,也不在今朝。昨日无非是掌声鲜花,或者眼泪惆怅,而我为此,时常回首,继而却步。背后的和眼前的都延长到好远,只是背后的已经沦为回忆,眼前的白茫茫一片,我十分好奇,又因为昨日的种种境遇充满恐惧,以至于我如今仿佛匍匐前行,又好像时间在走,我在观看。十分渴望充满激情和喜乐,却如同身陷囹圈。所以决定告别过去,过去的虚荣和创伤,  相似文献   

6.
我的工作就是收费,单调无聊,很是沉闷。坐在斗大的收费厅里,不能看书看报,不许闲聊唠嗑,大把的光阴就一天天让几个娘子军干坐着耗掉了。  相似文献   

7.
朋友与陌路     
那夜,轮船晚点了。我坐在候船厅里,有些闷得慌。旁边一位文静的女孩,学生模样,沉默如迷,很是让人好奇。“哎,请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河海,你呢”“南大。”  相似文献   

8.
打工随想     
改革开放已经有整整20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20年。这期间,中国涌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在这群人中,不少是相信耶稣基督的人。 背起行囊,告别父母和所有的亲人,离开偏僻的  相似文献   

9.
《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立论和方法是不可取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四点论据还需商榷,《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与党的中医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和谐的声音.中医和西医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在各自起作用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死亡”时的感觉 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死亡。那么死亡时的感觉如何呢?这是许多人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因为这是活人无法体验到的,而有此体验的人却永远地死去了,无法向他人介绍这独特的经验。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又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辞世教育"也可称为"死亡教育",两词基本通用,但前者没有后者那么直白,主要作为书面语言,委婉且有更多的内涵——"辞"作为动词,含有"主动告别"之意,较后者更有情感色彩,更符合本次圆桌会议的主题.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告别蛮荒走向文明,从小型血缘群体逐渐发展到大型社会群体,如今已形成了一个超大的"地球村".人们在相互依存中求生,并衍生出友情、亲情、爱情、家族情、民族情、国家情等有别于其它动物群体的独特情感,在彼此的关爱中生老病死,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死亡作为生命的重要部分,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的重要课题,因此,辞世教育——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健康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又叫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基础。提到创造发明,人们常常会想到牛顿,爱迪生,因为他们都曾有过杰出的发明创造。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创造性思维,就会明白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试看下面的例子。某酒楼生意兴隆,有一天,服务员向值班经理报告了这样一件麻烦事,一位经商的老主顾打电话准备当晚8:00在本酒楼吃完告别酒后挥师南下广州做一宗大买卖并指定房间非308房不可。因几年前他就是在本酒楼308吃完告别酒后北上俄罗斯做生意的。当年在俄罗斯一举成功,这几年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所以这次准备南下的告别酒会也一定要在308室。而308室已有一桌客人在吃饭,一时半刻散不了席,给他们调换一个房间吧!他们又坚决不同  相似文献   

13.
灵性     
灵性冯骥才●感动别人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一部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在现实中告别的,都在回忆中相聚。障碍我们认识一件事物的,往往不是相反而是相似的东西。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  相似文献   

14.
“辞世教育”也可称为“死亡教育”,两词基本通用,但前者没有后者那么直白,主要作为书面语言,委婉且有更多的内涵——“辞”作为动词,含有“主动告别”之意,较后者更有情感色彩,更符合本次圆桌会议的主题。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告别蛮荒走向文明,从小型血缘群体逐渐发展到大型社会群体,如今已形成了一个超大的“地球村”...  相似文献   

15.
了不了。人生的烦恼和苦痛,有时候,就纠结在这三个字上。了,是一种放下,是一种告别,是一种结束。要放下,发现情已深;要告别,发现爱已浓;要结束,发现欲罢不能。到最后,不是不愿了,不是了不清,而是了不了。这个世界,大丈夫英雄气短  相似文献   

16.
学习告别     
刘凌维 《天风》2018,(4):52-52
前几天,读南京作家黎戈的文章《我们不擅告别》,深有感触。在她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亲友们来医院探望时,大多说些客套的安慰话。她清楚他们不是故意客套,只是因为不擅告别。作者感叹:“每个生命来临的时候,那一点点的生命迹象,血肉生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生与死是生命线的两端,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与死均是一种过程,也是生命历程必经之路,从小我们被教育死亡是恐怖的,是不可以谈论的禁忌话题,总之,就是忌讳死亡,心怀恐惧而避之不谈。随着近来人们对生死学的兴趣,死亡已不再是块禁忌区,而对死亡的关心,也正反应了现代人  相似文献   

18.
广东协和神学院复办于1986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走过了14年的历程,并且告别了一个世纪,迎来了一个新禧。回首过去,还看今朝,展望未来,我们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信心百倍。  相似文献   

19.
从初次见到金·迪凯到我们挥泪告别仅26天时间,可她留给我的印象经久难忘,尤其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以及中国教会所表现出的热爱之情,更令我感动不已。 1995年暑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了一次英语提高班,通过一个旨在促进各国文化教  相似文献   

20.
正1984年夏季的一天,在德国柏林一家餐馆里,一位教授与几个博士毕业生举行一场告别宴会。宴会的气氛相当不错,博士毕业生们轮番向导师敬酒。教授很高兴,面对即将离别的学生们,他打开了话匣子。"大家想不想听我讲个有趣的故事?"教授笑眯眯地问。"当然想听。我们当它是您讲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