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学通诰》作为叶德辉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是研究晚清民初经学演变史的重要文献。《经学通诰》纵论清代经学的源流,总结了乾嘉学者治经的方法,从经学史的角度反击廖平、康有为的学说,同时也开列治经书目以回应《书目答问》。  相似文献   

2.
李辰 《中国哲学史》2022,(4):41-47+55
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强调经学的教化与经世意义。简朝亮则接续其师,认为过往的清代经学研究忽略了朱子经学的既有成绩,提出对马郑之学亦应予以批判性吸纳,进以完成融粹汉宋的注疏实践。康有为、梁启超、邓实、黄节等九江学人在打通汉宋今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尝试借助哲学、政学、国学、美术学等新学科范式呈现经学精粹,为后经学时代的经学诠释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3.
清代考据学以实证方法治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理学末流日益走向空疏的弊病。但是,经学的实证化经历了一个由技到学的过程,工具理性不断向价值理性渗透,新的经学体系得以建立。在清考据学中,最能体现学术界思想变动的是《四书》的治学活动。学者们从字词训诂入手,群经  相似文献   

4.
清儒重申汉学有本,重师法、家法,现代以来的经学研究多落其窠臼。汉代经师强调师法、家法的地位与博士官有关。汉朝立经学博士,以经学为施政教、选人才的依据。经学的政治应用要求经学相对统一,而这并不合于经学之为学术思想的本性。因此,汉代政治多次重申恪守师法、家法,但汉代的经学屡屡突破师法、家法,在不断地演进。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掌权,经学的政治地位下降,是以师法、家法混同。汉代师法、家法的兴衰是政治与学术之关系合与离的表征。清儒以汉儒重师法、家法是清代学术之争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对汉代学术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学自明清之际以后的再度东渐,西方的科学也逐步被引入中国。然而,近代思想家对科学的理解,却经历了一个从技到道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既构成了中国近代哲学衍化的重要侧面,又为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历史前提,其中蕴含着值得注意的思想史意义。一道光以前,清代学术以朴学为主流,乾嘉的考据学,可以视为其较为典型的形态。在朴学的形式下,经学呈现出某种实证化的趋向,其特点之一在于以语言文字、天文历算等“技”来治经产当然,在清代学者那里,作为经学研究的手段,以语言、文字学等形式表…  相似文献   

6.
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严正先生所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一书 ,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在系统地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 ,详细地剖析了经学的起源和儒家经典确立的过程 ,并运用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 ,对经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极大地拓展了经学研究的空间。经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学研究热潮中出现的新领域。经学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儒学的存在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经学思想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特别是自…  相似文献   

7.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是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先后两种形态不同的地主阶级官方哲学,在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统治人民思想长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并且长期地影响了后来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探索一下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官方哲学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演变,对于了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在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之中后,以新的形式和形态继续向前发展。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之一是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本文就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概况以及齐文化对今古文之争的影响等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9.
汉代到宋代经学和儒学的转变,不仅仅是依止经典的转变,而且还有经典诠释路向的转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宋代"玩味"与"涵泳"解经方法的兴起,这与汉代以经典为共同体立法的解经方式不同。当然,玩味与涵泳,不仅仅是一种经典诠释方法,更是在根本上与理学相关联。特别是,玩味与涵泳使经典对成德之学的作用成为可能,或者说,经典所具有的工夫论意义因之在理学中得到了凸显。遗憾的是,这种解经方法在清代以来被渐渐遗忘。今日欲重建经学,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庄存与《春秋》学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存与是清代经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经学家。从梁启超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而以《春秋正辞》为其体现, 人们论庄存与的经学往往以《公羊》学为说。不可否认, 晚清出现以《公羊》学为中心的所谓今文经学, 与庄存与的《春秋正辞》重《公羊》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但是庄存与的经学实是以六经为宗, 不守门户; 专明大义, 以求致用, 并非仅仅只是《公羊》学。就《春秋正辞》而论, 则具有以《公羊》为主、杂取诸家, 不重微言、专重大义的双重特点, 而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一、《公羊》为主, 杂取诸家庄存与在…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潜夫论》与汉代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王符的《潜夫伦》,是一部政论性的古典名著。严格说来,王符本人并非专注一经或几经的经学家,《潜夫论》亦不属于说经解经的经学著作。但由于这部名著是在汉代经学统治时代完成的,其人其书同其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从中亦可“观见”当时经学的情况,包括经学统治所造成的思想影响、经学两派在后来的融合、经学复杂的社会作用以及经学的衰落和经学向玄学的过渡,等等。汉代经学的统治,从政治思想开始,遍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我们从王符《潜夫论》中可以看到,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汉…  相似文献   

13.
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蜀汉经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从理论形态上看,由今文经为主转向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在继承本土经学长于《韩诗》、《礼》学的基础上,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嬗变之后的蜀汉经学虽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此后的蜀地经学史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文木山房诗说》对《诗经》中典制的界说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经学研究疑古思辨的共同特征 ,而且对重新评价吴敬梓的文学思想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诗说》中对《关雎》、《采蘩》妇女采摘与祭祀礼制、《玄鸟》与“祈子”和“生子”以及《关雎》与“房中乐”等问题的界说 ,由此很清楚地看到 ,吴敬梓对待儒家礼法是处在总体上认同甚至遵从的思想境界中 ,但时有两难的困惑。其实 ,这正是清代经学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延异或反动为清代考据学是近世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型。清代考据学取汉学舍宋学,而顾炎武为其开山,但顾炎武对于宋学的取舍,实有待分疏。《五经同异》是顾炎武辑录宋、元、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反映了顾炎武在论学旨趣、内容、方法上对宋学的取舍,以及他为清代考据学所奠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孔广森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学古文经学,从庄存与学今文经学,于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的《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的考据学,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错误,对清代公羊学的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的儒学话语是在清末经学解体以后,经过学科化知识形态的洗礼,用专业化的现代学术方式来进行表达的一种“新学”,它同传统的儒学在形态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本文考察了清末经学解体和儒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试图从晚清的汉家、今古文、经子三大争论之步步演进,来揭示新学对经学的渐次攘夺和全面置换的学术史图景,以说明经学时代结束以后,儒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转型的急迫性,以及多种存活可能性之探寻的复杂背景,从而指出了史学的路向和观念史的模式在本世纪的儒学研究当中常相抗洁的根本性缘由。在描述了儒学形态发生现代转化的艰难历程之后,对当代新儒家的观念史取向和向哲学学科凑泊的必然性,做了同情的诠解,同时也指出了其所面对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与汉魏相比 ,东吴的经学发展确实处于式微时期 ,然而东吴并没有割断两汉学术传统 ,经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形态 ,仍然在挣扎中向前发展 ,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经学家 ,也产生了一批在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一定影响的经学著作。由于三国的经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故本文着重从钩稽东吴经学史料入手 ,考镜学术渊流 ,试图揭示东吴经学自身的发展概貌、学术渊源、学风特点及其成因 ,昭示一代学术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以讲义理为主的宋学,而理学思潮占据了其中的主要成分,代表了宋学发展的趋势。与经学史上的汉学和清学(清代新汉学)相比,宋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及自身经学体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汉、宋、清学经典诠释之特点经学起源于战国,奠基于西汉。虽然西汉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但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哲学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汉学经典诠释的特点以及宋学受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所形成的学术特征有关。清学对经典的诠释则主要受东汉古文经学的影响,亦思辨意…  相似文献   

20.
焦桂美 《管子学刊》2006,(2):97-100
全面考察蜀汉经学家及其著作是研究蜀汉经学走向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蜀汉经学的特点可综括为三:从理论形态上看,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是蜀汉经学发展大势;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由重阴阳灾异转为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蜀汉经学是在渐变中求发展,但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