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朴老欣然地度过了他93年的人生岁月,安详地走了。诚如老人自己遗瞩诗中所言:“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去年5月21日晚7时许,我习惯地打开电视,“赵朴初同志在北京逝世”!闻听这个消息我惊呆了。呆坐书桌前许久,不觉泪如雨下。我是何等的粗心,何等的迟钝,只知道老人有病住进医院,而以他老人家开朗的胸襟,明达的人生态度,早晚一定会康复,不曾想竟会就此离别尘世。 朴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还是一位书法大师,老人家的书法俊朗神秀,豪迈凝重,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家风范,世人称之谓赵(朴初)体,为海内外有识…  相似文献   

2.
约翰在花园里清扫叶子,修剪草坪,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他想:“一定会有更快的方式干这个活儿。”  相似文献   

3.
他出生在沂蒙山区沂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承袭了父亲的职业,做了一名小木匠。农闲时,他就随父亲,用扁担挑了木工家什,将日趋精湛的手艺发扬光大到附近村庄。晚上。他不像村里的年轻人那样疯疯癫癫一路耍下去,而是一直偷偷地写诗,用诗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他的诗偶尔也在县报和市报上发表,这更坚定了他把诗写下去的决心。写诗,任他眼里,是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1867年夏天,钢铁大王卡耐基正在欧洲大陆旅行,虽然所见所闻深深地吸引着他,但国内传过来的一个消息却让他不得不分了心。原来,为解决内战带来的交通困扰,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议案,要修建一条通向太平洋的铁路。并且,铁路已经在奥马哈动工,政府还计划要把这条线路推进到旧金山。敏锐的卡耐基意识到,为早日结束内战,政府修建铁路的完工日期一定会比预定的工期早,这条铁路到时一定会需要很多卧铺火车,他决定要争取这条加利福利亚大铁路的卧铺火车合同。  相似文献   

5.
朱熹注《诗》凡两易稿。初稿名为《诗集解》,后稿名为《诗集传》。二稿所论诗旨差异很大,这反映了朱熹解《诗》观念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朱熹注《诗》前后稿诗旨的差异,然后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是朱熹以前说《诗》领域废《序》之风影响所致,二是朱熹从文学角度看《诗》的结果,三是他从理学角度解《诗》的必然。《诗集解》和《诗集传》所论诗旨的差异,反映了朱熹解《诗》思想的巨大变化,勾勒出他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轨迹,代表了两宋《诗》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刘凌维 《天风》2020,(1):56-5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要选"贺岁诗",王安石的《元日》一定会榜上有名。彼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法,春节时他看到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忙着过新年,那辞旧迎新的景象与推陈出新的新法如出一辙,他憧憬着新法会像新年一样,给大宋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感于此,他写下《元日》一诗。有人总结人生的两大意义,一为快乐,一为信仰,而王安石显然追求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7.
“春蚕到老丝方尽,人到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老人曾以这首《自勉》诗,鞭策自己的晚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他伟大革命家的一生。用这首诗去观量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名誉主席、海门教区郁成才主教,竟觉得这诗像是专为他描画的一幅写照;用诗的旨趣、意境,去印证郁主教,也是如此贴切、契合,打造得如量体裁衣一般。 郁成才主教现在驻跸在南通市南郊狼山脚下的海门教区主教公署内。老人现已八十有四,尽管岁月的风霜己使他白发如雪,然而,他腰不弯、背不驼,脸色红润…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尊唐朝诗人王维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今还有借鉴作用。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他登飞来峰,上到了位于峰巅的千寻塔,极目四望,意气风发地写下了一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国著名的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在诗词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生前曾对王安石的这首诗有过评论,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 !”因此他作一诗道“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下行。…  相似文献   

10.
提起韩美林,你一定会想起他在2005年主持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那五个姿态各异的小卡通活泼可爱,寓意深远,也只有韩美林这种脑子里没有框框的人才想得出来。  相似文献   

11.
提起韩美林,你一定会想起他在2005年主持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那五个姿态各异的小卡通活泼可爱,寓意深远,也只有韩美林这种脑子里没有框框的人才想得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与母亲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孩子,如果一时见不到母亲的身影,一定会很焦急地询问:母亲到哪里去了呢?他一定会四处寻找,因为母亲是他的依赖,是他的保障,是他心灵的支持与安慰。 对于一个知情达理、恭敬孝顺的儿女来说,母亲就是他最大的恩人。如果母亲纯朴良善、温柔慈祥、和蔼可亲,对子女常是体贴入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信阳市南关礼拜堂里,有位78岁高龄的盲人琴师,他就是王蒙恩先生。每逢主日礼拜,他不仅司琴,还在礼拜之前教信徒唱赞美诗。如果是初次进入教堂的人,一定会感到纳闷。可能会这样想:这么多睁着眼睛的人,为什么叫一个盲人来教诗呢?然而,只要少停片刻,你定会被那宏亮而准确的唱腔所感动。难怪有个姊妹流着泪说:神使用一个失明的老人来歌唱,不仅彰显他奇妙的大能,也是提醒我们有眼的人,要一生仰望神,要一生为神所用。  相似文献   

14.
汪勃呈 《天风》2023,(9):18-19
<正>经文:诗42∶11“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42∶11)《诗篇》卷二记载了流亡异乡者的祷告,诗人在异国他乡过着极为痛苦的生活,以致他在祷告中两次感叹:“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参诗42∶5、11)诗人出现了负面情绪,使他对眼前的际遇提出了质问。许多时候,情绪会误导我们的行为,负面情绪一旦筑成营垒,  相似文献   

15.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16.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良伴     
我又出门旅行了,独自走在僻远的乡村路上,原野空旷宁静,与我相伴前行的,只有暮春的斜阳下,我那依依相随的身影。此时若有一个诗人在前方的坡上望见我,他一定会感慨:瞧这个踽踽独行的人,他一定很落寞、很惆怅。哦,人生路上的旅愁哟!你想我会怎样回答这个多愁善感...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年仅10岁的邓中夏正在一座木桥上玩耍,几个同学跑过来对他说:“快去,外面来了个游学先生,口口声声要我们先生对诗,见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牛皮,真气死人了!”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有位老学长告诉我:“你要懂得老师,要去读他的涛,而且要同参禅一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再三来回的诵读,或许才得有几分的共鸣:诗是南师的心声,诗也最容易透露一个人的见地、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贺(790~816),唐朝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一位早熟的天才、不幸的诗人。他七岁时就工于辞章,韩愈听到这个消息,专门前去看望,李贺当场赋诗《高轩过》,名噪京华。他的父亲当过县令,而李贺却因父名“晋肃”,与“进土”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经过韩愈的帮助,仍然只能当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27岁就快快而死。李贺虽生命短暂、仕途不顺,但在诗坛声名远扬,他是韩愈周围的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韩愈对他刮目相看。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李贺道诗中的神仙世界是借助诗中的神仙传说,或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