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人们更加热烈地展望、描绘未来,同时也以复杂的心情回顾、反思着过去。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发展道路,便是这种回顾、反思中的重要课题。应该说,这种回顾、反思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联结着未来──联结着中国的21世纪”。打开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丛书,主编石峻教授撰写“总序”中的这几句话赫然在目,它要言不繁地道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的旨趣。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历程,其价值自不待言,事实上,这一重大课题已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课题是重大的,研究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 地面寺院 单体石造 像是中国 佛教遗存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编辑《石 佛选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它的时间与空间框架结构,完善佛教考古学体系。 中国佛教遗存研究20世纪初发端于外国不者,他们初步缕清了佛教艺术发展的脉络。建国后。  相似文献   

3.
正《说文》解师为两千五百人为师;《尔雅》则有言师,众也。师本意指人数众,后抽象化为集结众人智慧之人。唐人韩愈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师一词首见于《南华真经》卷四《杂篇·徐无鬼》,黄帝迷途遇牧马童子,感其神异而问为天下之道,而后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1。师本就表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研究的新探索——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王颖自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道德革命”之后,如何对中国传统道德遗产作批判继承,便成为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历史课题。今天,随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逐步深化,这一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5.
普遍道德语法是当前在西方道德心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它将道德与语言类比,试图用类似于研究语言的概念和模式来描述道德知识的本质与起源,解答人类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问题.由于道德与语言不完全相似,普遍道德语法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但仍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研究道德能力的有效观点.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自己道德行为史来确定未来增加道德行为还是减少道德行为的过程,为分析现实中个体道德行为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回顾道德自我调节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7.
8.
《名人与名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以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为例,说明“名人”说的话,未必句句都是真理,而应该作具体分析。当社会流行名人崇拜,看重名人效应,并且确实因此而误导人们上当受骗的时候,重读此文,感悟良多,不能自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特别提醒读者的是“专门家多悖”。他说,专门家的话,“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述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  相似文献   

9.
《弟子规》初名《训蒙文》。是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训蒙文》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新绛人,出身于富家豪门,是清代的“国学”生员。他将《童蒙须知》改编为《训蒙文》。以后,清代儒生山西平阳人贾存仁(字木斋)又对《训蒙文》进行修订,始改名《弟子规》。《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人们更加热烈地展望、描绘未来,同时也以复杂的心情回顾、反思着过去。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发展道路,便是这种回顾、反思中的重要课题。应该说,这种回顾、反思不仅属于过去,而且联结着未来——联结着中国的21世纪。”打开山东人民出版社新...  相似文献   

12.
<正> 陈来教授《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下称“本书”)集合了作者二十年来在宋明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有多方面的成就,集结成册,可预期将对学术界发挥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4.
牛磊 《道德与文明》2018,(1):160-160
正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李建华等著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  相似文献   

15.
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33-1241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刘晓洁  李丹 《心理科学》2011,34(2):393-397
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类人群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与这些群体有关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情绪。随着道德情绪研究的发展,集体情绪的研究逐渐与道德相联系。文中侧重探讨道德领域中的集体情绪,梳理了集体道德情绪的产生以及主要的集体道德情绪(集体内疚、集体羞愧)等的研究现状,指出未来的道德情绪研究应该在纵向研究、神经生理学研究以及积极情绪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解脱机制是一系列使道德自我调整过程无效的认知机制,对这个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解释为什么个体经常在做非伦理决策时没有明显的负罪感或自责心理。基于对道德解脱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分类总结了道德解脱的具体作用机制,从伦理决策过程角度分析道德解脱机制对个体和组织伦理决策的影响,并立足中国的特殊情境对道德解脱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强调组织领域的道德解脱研究将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的组织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道德信仰逐渐成为道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界从最初在信仰的领域、道德的领域,到提出完整范畴论、特殊情感论,逐步深化对道德信仰内涵的认识;对宗教道德信仰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解析,并对现代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学理探讨;分析了道德信仰研究兴起的原因以及道德信仰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规范伦理范围内,多角度探讨了现代道德信仰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对立统一,是道德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道德的规范性,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必然性制约,具有超越个人意志的客观必然性。但是,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约束作用,必须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能实现,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就始终只能是外在于人的需要的东西。相对于法律、规章、制度而言,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就在于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不是他律。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对立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 ,由于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已非常鲜明地凸现在人们的面前。科学地阐明社会道德嬗变的现状、根由和基本走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完备的、适应时代需要和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建设方略 ,已成为广大伦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郭广银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工程研究》,为解决这一历史任务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精心探索 ,写成了作为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7月出版 )一书。这是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