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1),法云和安生创建了五台山真容院瑞相堂,并仿照降落在菩萨顶化文殊台上的文殊骑金色狮子圣像,塑造了文殊骑狮像,故名真容菩萨像,置像殿堂称为瑞相堂,瑞相堂所在寺院名为真容院.所以,唐代真容院就成了五台山最早的文殊祖庭.  相似文献   

2.
罗睺寺管家素那达尔吉南阳罗寺,因佛太子罗罗在五台山显圣,于该寺址处留下足迹而得名。寺建在菩萨顶下,殿堂巍峨,庭院清幽。这个寺院原为青庙,清康熙年间,五台山大兴黄教,将五台山十大寺庙改为黄庙,罗寺就是其中之一。罗寺改为黄庙后,常住蒙藏喇嘛。现在...  相似文献   

3.
重修五台山真容院记老藏丹巴五台山灵鹫峰真容院者,即唐之大文殊寺,亦称菩萨顶,踞五峰之怀。自中台发脉,逶迤而来,蜿蜒盘互,至此则拔地而起,岌然巍然,如西番之莲花瓣,附丽天成。与西北二台相接,峨谷之水出焉。近岭献奇,远峰争媚;黛螺赞峙,翠霭浮空。登斯岭者...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寺僧数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自北魏佛教传入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不同政策,寺庙几经兴废,僧侣亦随之几经增减。现将其演变情况做一简介,供研究参考。北魏孝文帝时,修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令),并环绕鹫峰(今菩萨顶)置12院。第四诚信公主也出家于五台山为尼。当时,五台山丛林已初具规模,僧侣亦为数不少。北齐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僧尼香火之需。当时全山寺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菩萨顶"六月大法会"是五台山藏传佛教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法会,诵经、器乐供养、跳布扎等融为一体,神圣而庄严,不仅彰显出藏传佛教格鲁派独有的仪式特征,而且彰显出汉藏兼容的音声佛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19日,以“捐资助教,慈爱人间”为主题的五台山“宗教慈善周”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五台山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碧山寺等各寺庙僧众、居士等捐款近1500万元,其中,万佛阁捐款达1300万元。所捐资金将为五台山风景区筹建一所现代化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潮阳峡山妙吉祥堂,有一位出家于五台山圆照寺的著名僧医释妙空。1991年,他的恩师清海上师圆寂后,他带着恩师“慈悲利济,普度众生”的遗愿,回到故里,建起了妙吉祥堂金刚道场,树起了五台山黄教的法幢,弘扬起了师爷能海上师所传的密法。他不仅率领四众弟子修持密法,而且伏案疾书,出版了《赞文殊菩萨偈注释》和《销释金刚科仪宝卷集注会要》等书。  相似文献   

8.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文物。下对大白塔的修缮及外貌作一简述。一、历代维修情况山西省社科院崔正森《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考证曰:大白塔始建于大德五年(1301年),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制造。塔内有唐长安二年(702年)妙胜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历代屡有修葺。明代帝王崇建,规模很大。据《清凉山志》卷二载:“永乐五年(1407)。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又据明嘉靖十九年(1541年)寺碑记载,明永乐四年秋,  相似文献   

9.
现代历史上五台山僧人最多有过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圣地五台山,在现代历史上各族僧人最多时究竟有过多少?据五台县政协副主席降巴拉(原系罗(目侯)寺的小喇嘛,蒙族人)说:“我在五台山已经五十多年了,对僧人数也没专门统计过.可我知道最多是在日军入侵以前,也就是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三日五台山成立僧人动委会时,五台山六十九座寺庙中共有和尚、喇嘛等僧人一千二百六十四名.其中包括汉族僧人八百三十名、蒙族僧人三百四十二名,藏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是五台山僧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华严寺智頵担任十寺都检校是五台山僧官之始。五代时五台山僧官称十寺都监,北宋称十寺僧正,金代称十寺都提点,元代称都僧录,自成系统,各具时代特色。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还以五台山为中心成立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所",是已知白云总摄所、江淮(浙)诸路总摄(统)所、隆兴等处释教总统所、陇西四川总摄所、宁夏甘肃释教都总统所之外的又一个地方性僧官机构,其宗教史学价值极为重要。这种变化不仅是各个时代僧官制度的不同所致,也是封建王朝为确立自身正统性的必然要求。五代以后五台山僧官多出自真容院系统,对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明初真容院从显通寺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宋代除了僧官系统之外,五台山还有一个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五台山寺务司"。佛教事务管理的双轨制是五台山宗教管理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一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三国遗事》中与新罗五台山信仰相关的内容,发现在新罗的五台山信仰,从慈藏传入到宝川,最终将其体系化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一些与中国五台山信仰不同的特点。新罗的五台山信仰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包容性和圆融性。  相似文献   

12.
蒙古人与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依据文献来分析,从元朝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开始,之后明清至今,兴建有蒙古僧众为主的寺院,如菩萨顶、罗睺寺、镇海寺、瑞应寺等。着重对忽必烈和八思巴与五台山的关系;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与五台山的关系;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的关系;五台山瑞应寺与察汗殿齐呼图克图的殊胜关系,以及五台山其他蒙古僧众为主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五台自秦汉置滤县,迄今已二千余年,可谓历史悠久.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气候寒冷,地瘠民贫,再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及五台山上层僧侣的剥削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无着,不断激起五台人民的反抗,历史上曾爆发过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据《五代史》载:金朝天会四年(公元一二六  相似文献   

14.
菩萨顶的建筑与塑像特点明和还玉菩萨顶坐北向南,长131米,宽70米,占地916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21间,石碑8通。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面部分呈上升状态,为寺庙门面。主要建筑有影壁、108层台阶、牌楼、石狮、幡杆等;中间一大部分为主体建...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诗集     
宿五台山隐隐钟声出粉墙,五台暮色正苍苍。坐看夜月生千岭,好趁秋风醉一觞。握手同为中镇客,论诗欲发少年狂。梦回庭院清如许,树影迷离上短窗。五台山书题白塔巍巍别样姿,法轮常转企清时。五台回望空天下,此是游山第一奇。宿五台山台怀秋色郁苍苍,寺庙连山云半藏。龙象遥瞻菩萨顶,钟声似出帝王乡。十方觉路分尘界,三宝禅林选佛场。得占清凉真圣地,法轮试转意深长。宿银海山庄并州甫聚八方才,又乘金风上五台。佛国松中醉涛响,文殊殿里问莲开。诗穷难达钦君意,墨尽始舒挚友怀。一夜山庄灯竞放,宾朋谈兴未曾衰。五台山纪游各奉心香向五台,吟俦…  相似文献   

16.
菩萨顶的佛教历史肖雨菩萨顶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的灵鹫峰上。灵鹫峰本来是中印度揭摩陀国王舍城东北的一座山峰,以其山形酷似鹫头,山中又多鹫鸟,故名。释迦牟尼在世时,曾于此山演讲《法华》等大乘经典,于是就成了佛教的灵山圣地。而菩萨顶者,冈峦特起,有类高...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4)
<正>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随最后一批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开成四年(839)六月八日住进了山东半岛的赤山法华院,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离开赤山法华院去五台山修行,期间在赤山法华院住了半年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载了在赤山法华院的所见所闻,留下了唐代中韩日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帅政  吴锦瑜 《法音》2004,(6):47-47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帅政、吴锦瑜)5月11日至29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山西、陕西参观学习。从璀璨的古代文明到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从革命圣地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纵览上下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十一世班禅说,我学到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现代工业和科技知识,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我一定要继承历代班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传统,为民族团结、祖国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山西五台山,十一世班禅先后在五台山十方堂、菩萨顶、碧山寺、观音洞、镇海寺、显通寺、塔院寺、金阁寺、殊像寺等9个寺院礼…  相似文献   

20.
普陀山是天下最著名的观音道场,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缘由。据史记载,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日本僧人惠尊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