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本人已经沉默120年了,并且还会一 直沉默下去,但马克思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说 话,相信永远不会停止。这120年,是一个“唯 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相冲突的时代。社 会主义世界致力于把马克思的旗帜插遍全球,而 资本主义世界则恨不得将马克思的影响消除干 净。如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应 是一个既非“唯有马克思”也非“没有马克思” 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Die Dialektik bei Hegel und Marx》,Bremen 1961年)是海斯于1960年在西德不来梅的“思想会晤”中所作的报告。内容极其反动。作者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决不可能仅仅接受了辩证方法”,而且还“接受了黑格尔关于世界的阴暗描绘”,即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异化世界”的描绘。马克思虽然“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但并未去掉其“神秘外衣”。马克思只是把“构造体系”、“描述历史”的方法变成了“虚构预言的工具”、作者污蔑马克思主义,说马克思的“预言”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想象的那样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也走了另一条道路”,“阶级斗争并没有向尖锐化的方向发展”,“在西方世界存在着资木和劳动之问的契约关系,甚至简直是合伙关系”;业已完成的“一种共产主义革命”“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意义上的世界革命,也不是在马克思预言的地方发生的”;“马克思所看到的许多矛盾业已消失,并失去了他所赋予它们的意义”。作者说当代世界只有贫富之间的矛盾,攻击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加剧这些矛盾,驾驭这些矛盾,使它们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作者最后还向反动统治阶级献策献计,说什么用暴力“不可能永远遏制”马克恩主义革命理论,只有批评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使用武器的肩膊弄得瘫痪无力”。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东 《现代哲学》2003,13(2):13-15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学界研究现状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隐退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文本处于分散化、隐蔽化状态;其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造成其抛弃历史哲学的假象;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科学”面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哲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穿越导致历史哲学隐退的屏障,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加以澄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明确其时代定向。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它肇始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唯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活动才能确保马克思鸟托邦精神的实现。以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无产阶级能将资本主义改变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历史改变的机制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中得到充分阐释,因此作为一位实践者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者,马克思既有对时代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些思想体系,它们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却并非专属这个时代,相反,它们具有跨时代的特征:马克思哲学就属于这些为数极少并且具有恒久铁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作了“准确”的预见(参见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因此,兴盛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马克思哲学。马…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距离马克思诞辰已有200周年。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与当今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他的思想亦可能与当代世界关联不深。然而,本文的观点却与此不同,企图揭示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意义。不可否认,西方世界对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在1980—2008年间并不热烈。产生这一现象有以下两个原因:(1) 1989年苏联解体被(错误地)解读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王国聘 《现代哲学》2001,42(2):48-52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的生态环境思想 ,而这却是一个至今仍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议常常集中在以下二点 :一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有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主要是国内议论的话题。在不少人看来 ,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 ,不是他生活的时代的主题 ,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将自己的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冠以“生态”或“环境”等具体的标题 ,因此 ,往往容易使人们忽视甚至忽略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环境思想。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环境保护格格不入 ,指责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2001,(2):48-52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的生态环境思想,而这却是一个至今仍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议常常集中在以下二点:一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有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主要是国内议论的话题。在不少人看来,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不是他生活的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将自己的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冠以“生态”或“环境”等具体的标题,因此,往往容易使人们忽视甚至忽略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环境思想。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生  相似文献   

13.
一、早期马克思才是“本真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经历过一个被模式化、教条化和泛政治化的时期, 冲出“体系”、打破“禁区”、挑战“传统”也顺时形成了哲学界令人瞩目的学术标向。然而, 在我们尽情为这一学术标向及其由以产生的学术成果鼓与呼时, 哲学思考的冷峻又使我们不能不密切关注一个时下的研究动态, 这就是似乎只有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源头, “走进”或“走近”早期马克思, 才能真正找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生长点”, 才能一反传统理解而为世人展示出一个“本真的马克思”。例如, 由于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 国内不少…  相似文献   

14.
贺来 《现代哲学》2003,(2):18-19
马克思已经去世120周年了,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谈论他呢? 这首先是因为这个伟大与渺小、深刻与肤浅、高贵与可悲并存的“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命运,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主题。马克思放弃了传统理性生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于“现代社会”浅薄的乐观主义态度,清醒地看到“现代社会”的病灶  相似文献   

15.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王娟 《美与时代》2006,(12):29-30
尽管还没有人正式提出“悲剧消亡论”这一概念,但是我以为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代工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文艺,尤其是有关文学创作的美学理论是有这一不良倾向的。本文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这句话谈起,结合其原有语境和文艺发展的实际,试谈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一个特殊、复杂的美学形式永远存在下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离不开对“世界历史”这一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目前对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和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歧义与混乱,故本文拟对这一范畴作进一步的辨析。 辨析之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页)在这个意义上,16世纪以前的历史只不过是真正世界历史的前史。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心脏停止跳动120年后的同一时刻—3月14日下午二时三刻,“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一讲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开讲。中山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他们有李萍副校长、梁庆寅处长以及叶汝贤、徐俊忠、黎红雷、蔡禾、刘森林、钟明华、郭文亮等教授。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叶汝贤教授主持了论坛。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梁庆寅教授为论坛致词。 本次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徐俊忠教授做主题发言。徐教授首先回顾了过去80年来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宗教化”概括为:产生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拜物教: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宗教结伴而行的“亲密”关系中,揭示了宗教在经济领域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文,因为新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和宗教现象仍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20.
尹健 《哲学动态》2023,(4):14-22
关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囿于谓词逻辑而不是现实存在去探求其“是什么”,从而将日常生活世界与抽象理念世界割裂开来。这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形式化或诡辩论风险,削弱了辩证法对于生活世界的具体意义的解释力。马克思辩证法始终关注现实存在的本质及其演变,因而也将遭遇外在的“本体论承诺”的难题。然而,能否规避“本体论承诺”的风险,根本上取决于辩证法是否直指存在本身并展示本体论的构建性维度。马克思辩证法立足于现实世界和人类实践,内蕴了本体论的构建性意义,在人类实践的发生学视野中将辩证法的本体论探索转换到追问其“是否真实存在”这一深层问题,促使外在形式化的“本体论承诺”转向内在构建性的本体论意义,有效转化并规避了“本体论承诺”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