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脑半球互动是一项衡量大脑机能的重要指标,其生理基础是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胼胝体。通过划分个体的利手程度,研究者可以评估出被试已有的大脑半球互动水平;通过为个体添加眼动刺激,研究者可以暂时性地提高被试的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因此,可将大脑半球互动作为一项实验自变量,来研究其对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半球互动对认知控制、记忆、决策等多项认知活动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2个实验,考察不同高低抑制水平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安排不同难度的Simon任务(不一致试次占70%或10%)来消耗被试的认知资源,达到操纵被试的抑制水平,以侧抑制任务的前后测来评估被试抑制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科学创造力测验和粘贴画任务测量被试的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结果发现,在科学创造力测验上,高抑制水平组被试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低抑制水平组;在粘贴画任务中,低抑制水平组被试的创造性、可爱程度、综合印象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抑制水平组。表明高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科学创造力,低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艺术创造力,认知抑制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分离效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包含两项实验分别探讨情境意识眼动测量技术在检验个体差异和任务难度差异中的优势。实验一采用情境意识评价技术和整体情境整体评价技术,测验新手、专家组飞行员特技飞行时的情境意识差异,实验二同样采用上述测验方法检验专家组飞行员在不同难度特技飞行时的情境意识差异,两项实验同时都监测被试的眼动过程。结果发现,(1)情境意识评价技术结果不能反映个体差异,能反映任务难度差异;(2)情境整体评价技术结果能够反映个体差异,不能反映任务难度差异;(3)经验和任务难度都影响飞行员的视觉取样策略和编码信息加工。眼动数据结果与情境整体评价技术的结果相互印证,可以确定眼动测量技术可测验情境意识,且相对于其他方法,眼动测量方法有更为广泛的差异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1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信息素养:高、低)×2(批判性思维倾向:强、弱)×2(信息量:高、低)×2(批判情境:有、无)四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个体变量和材料变量对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个体变量看,批判性思维倾向在信息素养预测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时起调节作用;(2)从材料变量看,信息量高且含批判情境的材料对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有促进作用;(3)个体变量和材料变量在灵活性和独创性上存在交互作用。高信息素养或强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被试在含批判情境材料下灵活性、独创性表现更好;低信息素养或弱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学生在无批判情境材料下灵活性表现更好,在两种批判情境下独创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胡卫平  韩琴 《心理科学》2006,29(4):944-946,928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371名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男女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男生整体上要略高于女生,差异不显著;(3)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学校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趋势上,城市小学二到三年级停滞不前,乡村小学则迅速发展,之后发展趋势相同;(4)三到四年级是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6.
48名 1 3岁中学生被分为高低两种学习能力 ,每种被试又被分成两组分别学习配有两种插图 (多媒体静态插图和多媒体互动插图 )的一篇生物说明文 ,结果表明 :( 1 )在重在考查插图加工水平的图片测验上 ,学习能力和插图类型主效应均显著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 2 )在重在考查文图整合加工水平的文字测验上 ,学习能力和插图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即只有当学习能力高时 ,两种插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3 )在被试的填图过程中 ,被试的尝试次数与其插图加工时间及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说明 ,多媒体互动插图可促进所有被试对插图的加工 ,但只能促进学习能力高者对图文的整合加工 ,而且多媒体互动插图对学习的促进效果与被试加工插图时的实际加工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丽君  郑雪 《心理学报》2014,46(3):367-384
在潜藏式与矛盾式两类问题发现情境中, 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 问题发现能力高与低的大学生各20名为被试, 探讨大学生在问题发现总体和4个兴趣区中的眼动特征及其与发现问题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不同能力大学生在不同情境及其兴趣区中的问题发现差异, 能够体现在眼动指标上。回视是反映问题发现能力的敏感指标。回视次数和发现问题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正相关, 以及在高能力组学生上的优势, 体现了信息的联系和整合性加工在问题发现中具有积极意义。(2)潜藏式问题发现中, 个体平均注视时间更长, 反映其认知加工难度更大。在提供重要信息的区域, 被试会投入更多精力, 表现为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大小等指标的上升。(3)眼睛注视区域与发现问题区域间存在对应关系, 显示出“眼随心动”现象。在问题发现的最初和最终阶段, 被试都会出现跨区信息搜寻行为, 分别代表了对问题线索的寻找和最后的检查评估。高能力被试在每个稳定注视阶段的注视时间更短, 这种信息转换的灵活性体现出其信息加工上的优势。动态眼动轨迹分析揭示了单个静态指标难以反映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应聘者在人格测验中的作假是人事选拔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试图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应聘者在人格测验中作假的反应过程。首先让50名被试对44道大五人格量表(BFI-44)题目进行工作赞许性评定。然后采用被试内模拟实验设计,在诚实和作假两种情境下由另外50名被试在计算机上作答BFI-44,使用Tobbi 120眼动仪记录被试作答人格测验时对每道题目的作答反应、反应潜伏期和眼动指标。结果显示,在作假情境下,应聘者在5个人格维度上都会作假。在作答受工作赞许题目或不受工作赞许的题目时,作假反应潜伏期更短,眼动注视点更少,更多集中在极端选项上;在作答无工作赞许性的题目时,作假反应潜伏期更长,更多集中在中间选项上。据此结果,提出了一个基于工作赞许性的"混合加工模型"构想,解释应聘情境中人格测验作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讨网络与现实人际关系质量的差异。实验一考察匿名下被试在网络与现实中自我表露水平;实验二考察被试在网络和现实情境中对他人人格品质的评价;实验三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被试对网络维持不同亲疏关系的态度。结果:(1)匿名下被试在现实中更多表露自我;(2)被试对现实他人的品质有更积极的评价,同时交友意愿更强;(3)无论亲疏关系,被试对网络维持人际关系持否定态度。结论:现实人际关系质量优于网络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10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对于个体在开放性情境下的问题提出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以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封闭性问题情境下的预测作用则并不显著。(2)认知风格在认知抑制能力与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认知抑制能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场独立倾向,进而在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活动中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