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情绪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表现过程中塑造着不同的心理环境, 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正性情绪增加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 然而负性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表现并不一致。单一考虑情绪的正负效价不足以解释具体情绪影响的差异性, 情绪的确定性、情绪与直觉信任的交互作用均会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产生影响。理论方面, 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及情绪-信息模型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特定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 并考察情绪是否会对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的联结产生调节作用, 以及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Greenwald开创的内隐联想测验,自编IAT程序,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较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对自杀类词语敏感等。家庭所在地为农村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探讨了态度强度对个体的内隐一外显年龄态度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态度强度的增强,内隐——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之增大,随着态度强度的减弱,内隐——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之减少,支持了态度强度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为解决Fazio和Bargh关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支持了Fazio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外显竞争态度对内隐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进行测验,选取良性竞争态度和过度竞争态度大学生各60名作为被试。采用偏好判断与再认测验相结合的实验范式,操纵三种不同的加工类型,考察两组被试对竞争动词、合作动词两类刺激的内隐与外显记忆贡献。结果显示:1)过度竞争态度者和良性竞争态度者都具有很强的内隐竞争性;2)过度竞争态度者比良性竞争态度者具有更强的内隐竞争性;3)良性竞争态度者比过度竞争态度者具有更强的内隐合作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社会距离对大学生内隐合作态度的影响,选取80名在校本科生参加实验.采用4(年级:大一、 大二、 大三和大四)×2(性别:男、 女)×2(任务类型:相容任务、 不相容任务)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其对\"熟悉关系/陌生关系\"与\"合作/非合作\"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从... 相似文献
6.
7.
刺激属性对内隐社会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选择不同词性(消极词、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双字词64个,主要对“刺激属性”变量进行了实验操作;采用“意识过滤”技术和速示辨认测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实验材料的笔划数和被试的性别对内隐社会知觉没有影响,刺激的特性和刺激的启动作用对内除社会知觉有显著的影响;同时还证明速示辨认测验不受意识的“污染”,将速示辨认作为内臆测验的方法是比较“纯净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内隐态度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其中,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易变化性以及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是两大研究热点。本文列举了近年关于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易变化性的重要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中的机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有不少的调节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内隐态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许多问题尚有争议,研究的空白点也有很多,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采用IAT对内隐助人态度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词汇测验,目标概念是助人性和非助人性词汇,属性概念是积极词和消极词。通过比较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在不同联结情况下被试完成分类任务所用的反应时之差,来确定其是否具有倾向于助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1)IAT词汇测验中,助人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助人性信息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IAT测验中,男女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Two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rainees’ dispositional implicit theory of ability (entity versus incremental) and the use of a promotion versus prevention orientation during the cognitive modeling component of training in the use of a problem‐solving technique.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rainees’ self‐reported behavioral intentions (Study 1) and performance (Study 2), which was assessed by two independent judges follow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in a 1‐month follow‐up in the use of the problem‐solving technique. As predicted, entity theorists were more responsive to the social cues contained in the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orientations during the cognitive modeling of the problem‐solving technique. As a result, a promotion orientation produced strong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Study 1) and performance (Study 2) than a prevention orientation for entity theorists but not for incremental theorists. The results point to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theories of trainee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have an entity theory of ability, and for trainers to adopt a strong promotion orientation in their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s. Trainers who stress the avoidance of errors and over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may unwittingly undermine the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of those who have doubts about the efficacy of the training. Deux recherches ont porté sur l’interaction chez des sujets en formation des conséquences de la théorie implicite des capacités dont chacun dispose (stables ou amendables) et de l’orientation vers la prudence ou le progrès lors de la modélisation cognitive dans l’utilisation d’une technique de résolution de problèmes. Les variables dépendantes étaient les intentions comportementales rapportées par les stagiaires (Recherche n? 1) et la performance (Recherche n° 2) évaluée par deux juges indépendants à la fin du programme de formation et un mois plus tard. Comme prévu, les partisans des capacités stables étaient plus sensibles aux signes sociaux présents dans les orientations prudence ou progrès lors de l’élaboration cognitive de la technique de résolution de problèmes. Une orientation vers le progrès était à l’origine d’intentions comportementales plus affirmées (Recherche n? 1) et d’une meilleure performance (Recherche n? 2) pour les tenants de la stabilité des capacités, mais pas pour ceux qui pensaient que les capacités pouvaient être améliorées. Ces résultats montrent qu’il est indispensable de prendre en considération les théories implicites des stagiaires, et plus particulièrement de ceux qui pensent que les capacités sont figées. Quant aux formateurs, il leur faut adopter une orientation fortement axée sur le progrès dans leur présentation des contenus. Les formateurs qui insistent sur l’évitement des erreurs et exagèrent l’importance de la performance peuvent involontairement nuire aux intentions et aux résultats de ceux qui doutent de l’efficacité de la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探索保守性态度女大学生的内隐性态度及性态度重建对消极内隐性态度的影响,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22位保守性态度的女生进行内隐性态度的测评并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对保守性态度女生的消极内隐性态度进行了10次性态度重建干预训练。研究发现:与非保守女生相比,保守性态度女生对性词持有更为消极的内隐性态度;保守性态度女生消极的内隐性态度经过性态度重建干预后呈现更为积极的内隐性态度。结果表明性态度过于保守的女生持有消极的内隐性态度,性态度重建干预能有效地改善保守性态度女生的消极内隐性态度。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验证成就动机对风险决策倾向的预测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情绪在成就动机和风险决策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对三所学校随机抽取的150名被试进行筛选,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和自编风险决策任务问卷等对120名有效被试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情绪启动使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产生一致性效应,即心境一致性;情绪在成就动机和风险决策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是高成就动机者还是低成就动机者,在愉悦情绪下都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倾向,并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而在悲伤情绪下,低成就动机者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规避,高成就动机者的风险规避倾向虽有所增加,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s,简称IRAP)是Barnes等人于2006基于关系结构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简称RFT)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判断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被试通过对目标词进行关系判断,从而考察个体的内隐态度.本文主要阐述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由来、关系结构理论与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操作,并对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性能和应用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加工策略:积极情绪与简单的启发式加工相联系,而消极情绪与系统的精细加工相联系。本研究运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将被试的判定标准与加工能力分离开来,结果发现,虽然对两组被试(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的回忆任务均提出相同的明确要求,但积极情绪组仍然运用了较为宽松的判定标准,反映了情绪对认知加工策略的无意识影响。另外,d'值在两组间没有差异表明积极情绪组并不缺少加工能力。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放弃从能力的角度看待情绪与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情绪与具体加工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