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288个留守儿童样本用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施测,并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进行探索性的潜在类别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明显的分组特征。统计指标支持了3个潜类别的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在问卷各条目上的条件概率特征分别定义为:“适应困难组”,“行为冲动组”和“良好适应组”,3个潜在类别所占全体样本的比例分别为32%、41%和2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比较良好适应组而言,适应困难组和行为冲动组有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水平效应,适应困难组和行为冲动组的男生所占比例更大;同时,这两个组的小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更大。  相似文献   

2.
杨丽珠  马世超 《心理科学》2014,37(6):1377-1384
目的:划分初中生人格类型及考察初中生人格类型的年级与性别特点。方法:本研究使用初中生人格发展自我评定量表对某地区3602名初中生被试施测,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对初中生人格类型进行划分,使用无序多分变量的Logistic回归考察初中生人格类型的年级与性别特点。结果:依据人格类型划分的相关理论和潜在类别分析的拟合指数,初中生可划分为低控型,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三种人格类型,其中适应型人数占大多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适应型在初中生人格五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另两类;过度控制型有低情绪稳定性和低外倾性,同时有中等程度的亲社会性、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水平,低控型人格类型在大部分人格维度得分均较低。随年级增长,初中生适应型人数比例有显著下降趋势,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有所上升。性别差异方面,女生人格类型的适应型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则显著低于男生。结论:依据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理论,初中生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得到重复验证,人格类型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大陆606名球迷进行测验问卷调查,以攻击性特征来划分球迷,并探讨了球迷攻击性类型的人口学特点。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球迷攻击性存在三种类别——高攻击型、低攻击型和混合型,比例分别为20.3%、36.0%和43.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比较低攻击型而言,混合型和高攻击型有着显著的性别效应,混合型和高攻击型的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对于俱乐部而言,高攻击型类别中申花、鲁能、舜天及国安球迷比例较大,恒大、泰达球迷的比例较小。对分析结果,给出了干预依据及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量性研究方法 ,结合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 ,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进行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 ,具体化为 1 8个因素成分。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学生心理素质表现出性别、年级的特点 ,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 ,呈现高二 >初二 >初一 >高一 >高三 >初三的年级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存在两个亚组,分别为"低自伤-低自杀意念组"(双低组)和"高自伤-高自杀意念组"(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考察了成年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关系中团结和关系质量对代际双方身体和心理结果的影响。研究1中,对中国成年子女(N=1283)的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是六种代际团结类别,多项逻辑回归表明两代人的特征会影响团结潜在类别和关系质量。研究2中,对367对中国成年子女-父母(N=734)的报告进行等级线性建模,行动者-搭档互依模型结果指出好的团结潜在类别(自我和搭档报告的)和好的关系质量(自我报告的)与两代人的高幸福感相关,好的团结潜在类别(自我和搭档报告的)和好的关系质量(自我和搭档报告的)预测了两代人的低心理苦恼;其中代际和性别调节了团结类别和关系质量对自我报告健康及幸福感的作用,同时,两代人团结类别的交互作用和评价的相似性也影响了幸福感和心理苦恼。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七个省(市)调查1953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控制性别和学段后,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学生进食障碍症状的类别特征及其与抑郁和性别的关系,使用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对575名大学生施测,采用带预测变量(抑郁)和分类结果变量(性别)的潜在剖面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进食障碍症状可划分为体形关注组(62.4%)、体像顾虑组(28.0%)和进食障碍风险组(9.6%);抑郁得分越高,个体被归为体像顾虑组或进食障碍风险组的可能性越大;女性属于体像顾虑组和进食障碍风险组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