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道德判断力作为其理论的渗透点,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验分析,创立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欧美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 道德判断力图式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核心。科尔伯格首先从认知发展心理学角度去描述他的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是认知心理发展的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人的道德发展与社会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后者的支配。因此,科尔伯格断言,人的  相似文献   

2.
3.
徐虎现象的道德意义普通劳动者的高尚行为,总是触发我们对社会道德建设及其丰富的、创造性的形式的思索。徐虎事迹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一个人高尚行为的“制度化”,是一个高尚的人的自我“立法”。在社会需要的尺度和工作职责的尺度之间,有一个高尚的人的道德尺度。...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种说法的修辞学色彩掩盖了其所欲表达的真实含义。如果这里的“上帝”仅仅是指“自然神论”的上帝,那么说《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第101页),而“实践的理性,就像用一根魔仗一般使得那个…  相似文献   

6.
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是我国人民在本世纪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保证。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经济改革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但是,对经济改革能否促进共产主义道德的普及,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社会上甚至在理论界,还有各种议论,人们的看法似乎还不太一致。本文试就经济改革的道德意义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完整性开始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人们常常通过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描述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那种无法借助原有伦理学概念进行充分说明的伤害。物种完整性是完整性概念最核心的含义,为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保护人类物种完整性与保护人权共同被视为尊重人的尊严的道德要求。人类物种完整性所具有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人权理论得到清楚论证。人类物种完整性的道德意义,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新技术可能持有的立场,也决定了我们对于权利、尊严和道德地位等重要概念的理解。我们能否为所有人类物种成员平等拥有道德地位这一观念作出成功论证,也取决于人类物种完整性能否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8.
有的犯罪之人,翻然悔悟,猛回头,瞬间决定了自己与前截然不同的道德行为,开始重新作人。这就属于道德上的顿悟。道德顿悟是在人根据道德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即善恶标准,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顿悟发生后,多半引起定向性道德行为。对自己过去不道德思想行为的悔悟,最终可能采取行动设法弥补已造成的损失。对于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领悟,也终究会导致新的言论和行动。道德顿悟,一般说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道德悖论界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广荣 《哲学动态》2007,4(7):30-34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多与道德悖论有关,需要运用道德悖论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认识。近几年,一些研究者陆续涉足道德悖论问题,但其研究的视阈多限于社会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很少论及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悖论,加上研究者对道德悖论含义的界说又见仁见智,所以不仅没有从认识上把道德悖论从现实存在的诸多道德矛盾中剥离出来,揭示其真实性状,帮助人们探索走出“奇异的循环”的路径,反而造成一些新的思想混乱。因此,从学理上说明道德悖论与道德现象世界中其他矛盾的边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起点和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又反馈于道德认识,对道德认识有指向作用、驱动作用、弥散作用、中介作用和固化作用(或修正作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前者作用于后者的单向联系,而且存在着两者相互作用的双向联系。  相似文献   

12.
道德悖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悖论的认知范式,伦理学界考辨既有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审思道德实践领域的认知困境,试图给出消解道德悖论的一般路径.道德悼论研究至少具有三重价值和意义:可以推动道德理论实现质变性创新;增添人们的道德智慧、化解道德实践悖境;转换道德认知方式、提升人们的道德悖论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中,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家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在兹,我们不妨对儒家所理解的道德意义、道德本体及道德无待命令作一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它所潜含的现代意义。一对于道德,不同的伦理学派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较之于其他学派而言,儒家有其独特之处。一般来说,它的思想不属于道德功利主义之列,而可归于道德德性主义一类。尽管它在重视立德、立言的同时,也重视立功,但这里的立功必须是在立德的前提条件下才有意义。立德就是树立道德主体性,亦即主体的德性。对于德性的根…  相似文献   

14.
风度是令人敏感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有的潇洒,有的持重,有的敏捷,有的文静,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文质彬彬。人们都称之为风度。 的确,风度是令人敏感的。鲁迅早在一九二七年就作过论魏晋风度的演说,事实上,中国人用“风度”一词大概是从魏晋开始的。从《辞海》、《辞源》、《辞通》及各种版本的辞书中查“风度”这一词条及近义的诸如:风采、风致、风气、风格、风神、民韻、风范、风姿等十几条,绝大部分词条出自《晋书》。虽然各类版本辞书对风度的释义各  相似文献   

15.
黑尔认为,道德语言也能用形式逻辑规则来推导,且由此推出事实不蕴涵价值的结论。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方法从假言命题的角度对道德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事实对价值的蕴涵关系。黑尔研究了道德语言应用的语言环境情况,认为这种语境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语句语境"对道德命题没什么作用。引入博弈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道德语言意义的实现与道德行为在博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徐宗良  熊洁 《道德与文明》2007,(1):43-45,62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金律正反两方面的表述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某种缺陷,肯定其已具备的道德本质精神.在当代,充分揭示和确定其内在的基本价值理念,使之转化为人们的现实基本权利并加以践履,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写的一系列后期论述中,为了克服人性中根本恶为目标、造就遵循道德准则的新人,提出了思想革命的主张。他的启蒙观和历史观把道德的思想革命推向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以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道德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为"人可以希望什么"的批判哲学问题,描绘了朝向更善目标进步的历史进步的政治蓝图。  相似文献   

18.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的公正解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绕过的道德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不仅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落实、党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政府行政道德准则的具体执行,而且还折射出政府制度的德性和社会发展的道德目的,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法是产生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域系统.在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从道德角度思考法律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是催生社会法的重要力量.由于各国具体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生态不同,欧美各国社会法的设立尽管存在着差异,但其在稳定社会生活、公平社会分配、兼顾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中国社会法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浅谈道德的规范性和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伦理学研究中,关于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主体性等问题,出现了一些分歧。我们认为,这种分歧只能通过深入讨论来逐步解决。为使讨论步步加深,特别需要把这些问题提到历史观和道德观的关系的高度来考察,并对目前各领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体性”一类的概念,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经过充分论证的科学规定,以免因术语的歧义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