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门共和国是西亚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1990年5月22日由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合并组成,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3万,首都萨那。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也门,如今伊斯兰教是也门的国教,99%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大多数人属于逊尼派,小部分人为什叶派。也门,阿拉伯语意为:“富裕和幸福的国土”,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伊斯兰教名胜,本文介绍如下: 伊斯兰教胜地 萨那 也门的首都,世界著名伊斯兰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该国的萨那盆地内,海拔2350米,四面环山、气侯宜人、草木长青,有…  相似文献   

2.
据198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 最近,北也门对2万多页零散的古代手抄古兰经整理后,装订成册,送到萨那国家图书馆保存。 这些手抄古兰经是1972年修复萨那大清真寺的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六书(续一)达浦生著第二节伊斯兰盛衰与教育之关系夫宗教之盛衰,全在教胞之强弱,而教胞之强弱,端赖教育与文化水准之高低。昔阿拉伯半岛人民,于伊斯兰未降临之前,是半开化之民族,能读书写字者,寥若晨星。迨穆罕默德圣人,于伊历纪元前十有三年(公元609...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的特征□铁鸿业●伊斯兰教的形成是在七世纪中叶,是穆圣年届四十不惑之龄,承奉天启传教成功的。最初盛行于阿拉伯半岛,其后遍及中东、东南亚、北非及西欧一带。其宗教文化影响之深远,可谓广大。伊斯兰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其荧荧大者,分述如下:(一)...  相似文献   

5.
也门共和国现有人口1970余万,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有1%的人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南方的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占90%左右,其余为什叶派穆斯林。北方的穆斯林则以什叶派为多数,约占55%。也门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古代阿拉伯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也门人民勤劳耕作,驯养牲畜,修筑水坝,引水灌溉,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也门古代文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马里卜大水坝、古今驰名的乌木丹宫,以及别具特点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萨那老城和希巴姆土城楼群。一些研究阿拉伯历史的世界著名专家学者无不赞…  相似文献   

6.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一员,在中东和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北与伊拉克、约旦接壤,南与也门毗连。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1443万(989年)。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首都利雅得。在发现石油以前,王国一直是一个半游牧、半农业的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1938年初,在该国东方省发现了石油,并成功地打出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达曼7号井。从此,沙特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里,沙特的…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以前麦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续)纳忠7.阿拉伯半岛内外的重要商道(1)伊拉克──叙利亚北路。这条商路从伊朗进入伊拉克,沿幼发拉底河北上,进入叙利亚,乃"丝绸之路"的西段。由于它的经济价值,拜占庭在这里修筑了一条大路,沿途修建关卡和碉堡。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环顾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不同种族的人类以不同的方式生存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由于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处区域国度的不同,其生活的观念和方式也就各不相同,于是人类就用各自的不同生活方式创造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不同文化。宗教文化也是如此。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孟,阿拉伯半岛自古多圣贤,曾有阿丹、努哈、伊卜拉欣、穆萨、尔萨、穆罕默德等很多的圣贤。数千年来,这些圣贤所倡导传播的不同思想焕发出的智慧光芒,给人类的生活以各种不同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以前麦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续)纳忠7.阿拉伯半岛内外的重要商道(1)伊拉克──叙利亚北路。这条商路从伊朗进入伊拉克,沿幼发拉底河北上,进入叙利亚,乃"丝绸之路"的西段。由于它的经济价值,拜占庭在这里修筑了一条大路,沿途修建关卡和碉堡。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0.
萨那——荷台达公路是我国在也门援建的第一条公路,全长240公里。直线距离不过150公里,但是连接两地的这条公路几乎全线回旋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因而小轿车行驶约需4小时,巨型载重车就得6—7小时以上。沿途地势险峻宛如一条生气勃勃的巨龙,穿过薄纱飘渺的云雾,越过群山峻岭,飞腾在此3000米高的云海之中。每逢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则凝聚着一片片彩霞经久不散。远远看去,那些装饰着杂色彩灯的大型运输车在山峦重叠的幽暗之中,一辆接一辆地游…  相似文献   

11.
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各种宗教思想杂然并陈。正当阿拉伯民族在漫长的黑夜里徘徊无归的时候,麦加城内哈申家族的一个家庭里,一个男孩诞生了。他就是现在世界上亿万人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他是怎样由一个贫苦的孤儿成长为一个对人类具有深远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明使得中亚地区受到了希腊化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中亚希腊化城市艺术的代表,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阿伊-哈努姆遗址及其发掘品可以看出,希腊化的东方艺术与希腊本土艺术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的,添加了诸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阿伊-哈努姆遗址是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明互动的生动缩影与珍贵结晶。  相似文献   

13.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熙年间来华的一位域外学者,称其为"逸蛮阿訇",此人在华的主要活动是传授伊斯兰教法,厘正教款。一直以来,对其身份、国籍、来华年代鲜有研究。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碑文,结合已有的零星研究,初步认定,此人名叫尤素福.本.格哈塔尼,也门人,哈乃斐教法学派的重要学者,曾对中国穆斯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瓦哈比派(al-Wahhabiyyah)18世纪产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一个宗教政治流派。亦称瓦哈比运动。其创始人是阿拉伯半岛纳季德地区的一个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Mahammadibn’Abdal-Wahhab,1703~1792...  相似文献   

15.
都市中游牧的贝都因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提起阿拉伯半岛,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那星星点点的绿洲,还有头顶方巾放牧着驼、羊的贝都因人。的确,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他们都是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成群的驼、羊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同时,又是他们财富与地位的象征。阿拉伯半岛干旱、炎热、少雨的恶劣气候条件,铸就了贝都因人勤劳、勇敢、慷慨、好客的性格。随着阿拉伯半岛石油资源的开发,为阿拉伯半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对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派别的什叶派穆斯林来说.除了与其他穆斯林一样过开斋节和宰牲节以外,他们还有自己隆重的传统节日——阿术技节。“阿木拉”一词,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第十”,指的是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这一天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含义、它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因为据传安拉就是在这一天创造了人、天园和火狱、同时这一天还是阿丹、努哈、易布拉欣和穆萨等先知的获救之日。而且,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田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后,曾定此日为斋减出后来“莱麦丹”月(即教历9月)被定为斋月,整月斋戒,但阿木拉日依然是自愿…  相似文献   

17.
哈帖木是著名学者拜里黑的学生,哈帖木临毕业时,他老师说:“哈帖木,你相伴我多少年了?”哈帖木说:“三十三年”。“那么在这期间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哈帖木说:“我只学到八个问题。”拜里黑一听就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如果想寻求解脱和证取一切智佛位,首先他应该常常思念此十种可悲之法:(一)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二)此难得之暇满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的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三)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四)自心之本体实即离戏之法身,让它沉陷于迷茫之生死泥沼里,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五)引导自己趋入佛道的至好上师,在未证菩提之前就离开他,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六)戒律乃解脱之桥梁,…  相似文献   

19.
在亚非交接的广阔地域——阿拉伯半岛,有一片面积1,027,000平方英里的土地.险峻的高山和浩瀚的赤沙同存,大部分土地贫瘠、荒凉,气候炎热、干燥,河流四季干涸。偶然的急风骤雨以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旷野蕴藏着大量地下水脉,又使得茫无涯际的沙海之中式呈现片片草原与绿洲。贝都因土著居民的生活,全靠这些绿洲来维持,他们住着毛毡帐篷,赶着骆驼。马匹和羊群,在沙漠中逐水草游牧。只有半岛最南端的也门地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可以进行惯常的耕种,形成得天独厚的城居生活。在半岛的沙土里,我们寻求到种族与宗教的根源。这…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关于阿拉维教派的法特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14世纪马木鲁克时期由罕百里派教长伊本·泰米叶发布的三个法特瓦、16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由教长努哈·哈乃斐发布并呈送素丹萨利姆一世的法特瓦以及教长穆罕默德·木格拉比发布的一个法特瓦,它们一致认为阿拉维派是非伊斯兰的异端教派.20世纪有三个关于阿拉维派的重要法特瓦,逐渐承认并确立了其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地位.第一个是1936年由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哈吉·阿明·侯赛尼发布的,第二个是由大阿亚图拉哈桑·马哈迪·设拉齐在1972年发布的,第三个是由赛义德·穆萨·萨达尔在1973年发布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些法特瓦谱写了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