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说过: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他自己就是坚定的、毫不妥协的、酷爱真理的人,无私无畏地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这位真理的“献身者”一心为大家讲述真理,而这就是他在达到耶拿以前业已醖酿成熟的知识学。费希特把他的哲学叫做“知识学”。赖因霍尔德试图对康德体系作某些修正,但正如费希特指出的,他的哲学“没有别名”,没有留下明显的印记。重要的是找到名称!“知识学”表现这样一个含义,即康德的不幸在于缺乏严格的、系统的科学性。“知识学”排除这个缺点,它把哲学变成“一切知识  相似文献   

2.
上帝爱我们     
姜子金 《天风》2008,(20):12-13
在生命中最令人感到欣慰的信息就是“上帝爱我们”。尤其是对那些在生活中备感痛苦的神的儿女,这个信息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温暖与慰藉。“上帝就是爱”这是整本圣经向我们宣告的主题。在基督里经历到他爱的人都会由衷地说阿们,而那些回应迟疑的人则是因为他们常常知道这个真理,却没能以饱满的热情相信并接纳这个真理的缘故。对于神的儿女遇到最大的危险,就是将信仰停滞于字面言语,将它视为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3.
<正> 荀子有两种明显的自觉意识,一是把人同自然界的禽兽草木区别开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以下引《荀子》书只注篇名);“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  相似文献   

4.
自知者明     
正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古希腊神庙也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叔本华认为,人有很多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需要,当需要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永远不会满足。他认为当人的某种需要被暂时满足后,会有一时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会转瞬即逝,人便陷入痛苦和  相似文献   

5.
张如前 《天风》2006,(24):42-43
“信仰”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理论、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准则指南。信仰使人生充实,是生命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信仰是他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理智地思考一下上帝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掌权的见证。在旧约圣经中记载着一位摩押女子路得,是个外邦女子,处在一个混乱的士师时  相似文献   

6.
马云有句名言:“当你成功时,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的确,无论古今中外,成功者都以为自己手握真理,特别爱煲“心灵鸡汤”,当然,他们也有这个资格,且销路一向不错。谁要不信,他立马可以现身说法:我就是最好的例子。颇像旧时街头卖大力丸的汉子。  相似文献   

7.
安黎 《思维与智慧》2013,(10):16-17
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三字经》开端的两句话,即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意是想说明,作为高级动物,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  相似文献   

8.
神学与信仰     
肖奕星 《天风》2002,(1):58-59
如何理解神学与信仰的实践关系,我们必须很好地思考。笔者就此谈及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神学是为信仰历来神学都是为信仰服的,而信仰也离不开神学。只有正确的神学思想,才能引导我们的信徒和教会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信仰,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现实人生。以至使我们的信仰不会偏离真理,避免走向异端。正  相似文献   

9.
灵魂之罪Ⅰ 爱和信仰——撑起一个人灵魂的两大支柱。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国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行尸走肉的人生,没有爱心的人类便是与禽兽差别无异的人类。 很快地,我便发现这两种  相似文献   

10.
李锦东 《天风》2009,(7):27-29
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我,原本很自信地以为:若是把“科学”与“信仰”带到“真理”的面前,要“真理”靠边站,“真理”必定会站在“科学”这一边。然而事实竟让我难以置信地怀疑自己,过往的人生原是一场梦。  相似文献   

11.
人性:自然奠基、人文化成与价值创造──先秦儒学人性论的现代诠释祁润兴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性何以为贵?先哲的回答是:水大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类的气质、生命和自然智能...  相似文献   

12.
痛苦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他,加强他的力量……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3-44)此时基督的人性正承受莫大的痛苦的磨折。“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27)十字架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出人意料的是:它最终却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标记。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战斗的一生:(如同旅途中的教会)需要应对自我、世俗和魔鬼的挑战;需要有坚强的信德和坚忍的毅力与之对抗。每人所受的痛苦都是不一样的。即是说天主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考验每个人,因为每人的能力有所不同;而魔鬼更不会使用同样的方式去诱惑人。这不免加增了抵抗痛苦的难度,的确,因为没有一个固有的方法准确的概念。可是痛苦却又时时在我们身边徘徊,  相似文献   

13.
郭为 《天风》2014,(10):56-57
前不久,在苏丹发生了一起“逼迫基督徒放弃信仰”的事件,让我再次深思做主门徒的代价.一名叫梅里·易卜拉欣的怀孕妇女因嫁给基督徒并且改信基督教而被判死刑.据她的丈夫丹尼尔说,她在监狱里被迫带着锁链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当地法院给了她两年的宽限期,在孩子断奶后,她会因背叛伊斯兰教而被鞭笞100次,随后处死.穆斯林法官已经给了易卜拉欣生存的机会,如果她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穆斯林,可以免于一死.但是勇敢的易卜拉欣说:“要处死我就快点动手吧,我不会改变我的信仰,我拒绝改变信仰.我不会放弃基督教苟且偷生!”易卜拉欣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这让我想起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的那句话:“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他是召他来为他死.”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主的门徒必须具备毫无惧怕、决不妥协的心志,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4.
“伊玛尼”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 ,意即“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支柱。认识一个时代 ,就不能不去认识这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体系 ;了解一个民族 ,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民族的信仰支柱。信仰的状态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味 ,并与其发展、振兴、辉煌紧密相关。一个人的信仰支柱存在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中 ,存在于全部生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寄托中。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 ,信仰是不能简单地否认和抛弃的。任何有价值的信仰学说都不同程度地适应着现代文明实践的需要。伊斯兰教信仰也不例外。伊斯兰…  相似文献   

15.
屈原没有美学著作传世,也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历史留下的传说,都要经过他自己的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爱美,追求美,古今中外像他那样为“求美”而殉身的人实在不多。 首先,屈原是主张情感宣泄的。他在《惜诵》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在《思美人》中说:“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在《离骚》中说:“怀  相似文献   

16.
关于真理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其中,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F.H.布拉德雷(F. H. Bradley)主张真理是有等级的,而任何命题都不能被简单地说成是为真或为假的。本文试图简述他关于真理的等级原则,并分析其中包含的问题。首先,我们会讨论一下什么是布氏所谓的真理和谬误;然后来看看他对几种常见真理观的批判以及他所持有的关于真理的等同理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阐述什么是他所谓的真理的等级;最后,我们会分析这种等级原则面临的麻烦。在笔者看来,布氏的原则包含着严重的困难,而他之所以要坚持这种原则,其实还是出于自己一元论立场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奥古斯丁论信仰●张荣作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他首先指出,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他说:“我们为何要作恶的问题曾使我苦恼,……上帝要帮助我们,并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信的,我们也...  相似文献   

18.
“止观并重”、“定慧双修”,被天台宗智者大师喻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而在现实中,往往是一部分人侧重于理论文字,另一部分人专注于信仰修持,真正能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发明者,实属凤毛麟角。我们认为,修持不可或缺,但一定要有理论的指导,所谓“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是坦诚的真理。三藏如海,虽尽形寿只能做一瓢饮,但总比望洋兴叹或缘木求鱼向真理靠得近一些。能知此,亦得智。  相似文献   

19.
反智是基督教信仰主义的先天因素。基督教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可远溯原罪神话。知善恶树的寓意,是世界真理的禁忌,原罪其实是人的欲望。原罪论的本质是反对人类智慧僭越神的智慧进入真理的领域。基督教区分两个理智的世界,即属天与属地、神与人、圣与俗、真与假、正与邪两种智慧。神智洞悉天机,人智则分别局限;神智无欲则刚,人智因欲而争;神智可涵摄人智,而除非真的信仰,人智不能上达神智。这是基督教反智主义的神髓。尽管基督教在圣俗二元结构下贬低世俗智慧,带有非理性主义的色彩,但其反智也有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哲学合理性。认识论方面,基督教圣俗两种智慧的真假区分,根据的是人的理智的有限性认知,人的理性不可能对超验世界进行真正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基督教反对其僭越进入终极真理的领域。价值论方面,圣俗两种智慧滋生德性的正邪区分,在于人相对于神的灵魂局限性——欲望,导致人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神无党无偏之道,知识和理智易沦为算计他者的邪恶力量。  相似文献   

20.
骆颂恩 《天风》2017,(9):8-9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文:提后2:14-18传道人的口非常重要,因他时常需要靠着施恩的圣灵,在人的面前代表神说话。他是真理的出口、恩典的出口,是神话语的出口。为此,保罗勉励提摩太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