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纹不仅仅是一种纹样,一种骨肉相连的情感,更是一种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在现代设计界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开始挖掘云纹的内在意蕴,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更应该深入进行挖掘。云纹应用在鞋靴设计中,设计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以及纹样、造型等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云纹表达得更加精美绝伦。将云纹的意蕴融入鞋靴设计中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云文化,更能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提升设计的品味。  相似文献   

2.
1964年该镜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西南,北距齐国故城5.3公里,南约三百米是济青公路。出土地较高,经钻探未发现地下有遗迹现象,为零散窖藏出土。此镜为圆形,直径29.8、厚0.7厘米。素平缘,镜背外缘鼎立三环钮,饰云纹,整个构图作四等分,双双对称。在缘内饰一周卷云纹,主题纹样为呈方形的勾连云纹,以所嵌松绿石为地,线条(?)以金丝,并在通过镜中心的四等分线上嵌九枚银质乳突,其中四枚嵌于云纹  相似文献   

3.
朱单群 《美与时代》2013,(12):33-36
云纹图案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图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图案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意蕴,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传统云纹图案创新运用于现代设计,如平面设计、标志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不仅展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满足了现今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5.
张越 《管子学刊》2009,(3):F0004-F0004
白玉透雕双龙玉环,战国晚期玉环,器物高10.5厘米,宽11厘米,内径6.4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环主体造型为双龙形,龙首向背,曲颈向上,伸出环外,云纹长冠向内上卷,穿出外缘形成佩戴穿孔;龙体弯曲成“S”形,背饰云纹长鬣,时隐时现,婉转自如;四足二趾,矫健有力;龙尾细长,由环内伸出环外,然后又弯曲上卷收于环外。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2,(10):F0004-F0004
四川省西昌天主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立面分为上下两层,为中西合璧的风格。上层面阔五间,为传统三级五山式牌坊墙造型。下层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明间阳刻金字横匾“天主堂”,次间阳刻金字对联;下部辟三门,三处红色门楣石刻采用中国传统图案,两侧门楣为二龙戏珠,中门门楣为祥云纹。  相似文献   

7.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8.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2):F0004-F0004
白玉透雕龙凤佩,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18厘米,宽8.8厘米,厚0.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佩主体造型为双首龙形,龙首背向,引颈高昂;龙体在前肢处上拱呈“门”字形,“门”字形之内雕饰双凤,挺胸对视而立。在装饰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雕刻手法:从龙首至前肢处用圆雕刻画出龙的尖卷唇,杏仁目,独角。圆口。利齿,长须,卷鬣和一足二趾;前肢后的躯体则为减地平面雕,刻画出内外缘轮廓线和凸起的勾连云纹。  相似文献   

9.
人们经常会探测不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变化盲(change blindness),它和变化觉察是变化知觉的两个面。对变化盲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化盲现象产生的原因辨析以及从刺激属性和注意广度、知识经验、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等分析变化盲的影响因素;近几年来内隐变化觉察也引起研究者的争论和重视;此外,对变化盲的多(跨)通道和错误元认知研究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同时,变化盲研究在其表征机制、加工方式以及内隐变化觉察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变化盲的错误元认知研究以及变化盲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则是此领域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通常难以探测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发生在视、听、触感觉通道分别称为变化盲视、变话盲听和变化盲触。文章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变化盲视及视觉表征理论、变化盲听及听觉信息加工机制、变化盲触及体表空间表征、多通道变化盲及空间注意和空间表征跨通道一致性本质。此外,文章还对多通道变化盲的理论深度和拓展方向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依据葛本仪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修订版),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一般包括临时性变化和历史性演变两种,而临时性变化又有个别性临时变化和普遍性临时变化之分。一般来说。语言的普遍性临时变化和语言的历史变化同作为一种发生在社会大群体中、受到社会普遍承认接受的语言演变,两者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关系。历史变化是固定了的普遍临时变化,而普遍临时变化是潜在的历史变化。通过对关于两者关系、界限传统看法的分析、论证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概念,更好地掌握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周易》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变化体系,呈现出诸种特点。(1)变化方向的确定性。每卦六爻自初至上递进演变的方向确定不移,终向和始向保持一致,终向是始向的扩展和深化。(2)变化内容的同一性。六爻围绕一个中心,以同一内容为轴心,展示其绚丽多彩、丰富生动的变化场景。(3)变化同素的结构件。每爻都是变化总体链条上的一个因素,彼此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形式多样。(4)变化趋势的循环性,六爻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变化的循环性分为两类:一为变化循环趋势,一为变化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变化盲视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 ,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 ,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视的研究成果 ,包括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和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客体回溯范式考察了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对维持客体连续表征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探索了形状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突变)和亮度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随机变化)对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的影响。在特征连续条件下(不变或渐变),两个实验都获得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而在特征不连续变化条件下(突变或随机变化),该效应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同样影响客体连续表征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生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本体,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包括变化、生长和元。变化是品物流形;生长是有序的变化;元是生长的基础。乾坤为元,万物始生。阴阳感应催动了生长和变化。生长是元之生长与变化。  相似文献   

16.
欧阳玥  肖鑫  戴志强 《心理科学》2012,35(5):1071-1076
辨别节拍速度变化是音乐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控制节拍速度的变化量(15%、10%、8%、5%、2%)、变化方向(提前与滞后)、节拍类型(2拍子和3拍子)3个变量,比较了音乐专业大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节拍速度变化的感知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提前的变化比滞后的变化更敏感,并且这种知觉优势在3拍子条件下更为明显。同时音乐组被试对节拍速度变化的辨别能力显著高于非音乐组,并且这种优势在3拍子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正的动态研究是在时间视角下分析组织公正的变化及其影响。根据研究中不同的时间跨度,可将该领域研究分为短期公正变化与长期公正变化研究。短期公正变化研究主要分析公正事件在日层次上的变化对组织内个体的影响。长期公正变化则分析组织内个体过往的公正经历如何影响他们当前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从自我调节资源的变化、长时社会交换、不确定管理及社会认知角度解释公正的动态影响。未来可从公正动态变化的特征、前因机制及其差异化影响机制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微观发生法:聚焦认知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微观发生法通过在变化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对行为进行高密度观察和反复试验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认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的精细信息,对于理解心理变化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该文论述了从发生法到微观发生法的演变过程、微观发生法的研究设计及其合理性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8名小学2~5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BST实验任务,对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进行控制,探讨了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差异和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在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2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3年级儿童,2、3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4、5年级儿童。(2)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发展存在阶段性,儿童在小学2~5年级内策略适应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一种渐进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为从小学2年级到4年级儿童的策略适应性呈现显著的、渐进的变化,4、5年级之间儿童策略适应性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11名护士实习生在高温运动应激下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温运动应激可导致T3、T4、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皮质醇、IL—1明显升高。人格特质变化组应激前后T3、T4及淋巴细胞变化明显,而IL—1上升幅度小,提示机体对应激源的低反应性和异常人格特质对免疫的抑制作用。(2)T3应激时的变化值与X2、X3、Y1呈明显正相关,与X1、STAI(2)、SCL—90明显负相关;T4变化值与SCL-90、STAI(1)、STAI(2)、SDS呈明显负相关;IL—1与Y1、X2呈明显正相关,与SDS呈明显负相关;皮质醇变化与人格特质无显著性相关,X4与免疫功能变化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