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后语     
《法音》1991,(2)
业报是身、口、意的善恶业因所感招的苦乐果报,为佛教的重要基本观念。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善报,恶得恶报,无记则不报,这是必然的业报法则。唐仲容老居士《谈谈业报因果》一文,指出佛教因果论中的“业为因,果为报,因果相续,无穷无止”的特点,对业报因果的基本理论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阐述。佛法,从来都称为佛法,近代才有称为佛学的。佛法流行于人间,必须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他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究竟解脱,决非抽象的概念,也决非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法音》1991,(12)
因果理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极其深刻,内容极为丰富。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一文,从因果的一般法则,到其间的各种关系,从众生业报酬引的因果之链,到佛法出离解脱的方法途径,对佛教的因果理论作了详尽的阐释。最后归结到大乘佛法的大士行,层层深入,次第井然,不啻为一篇佛法概论。佛法能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陈兵先生《佛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鬼神;但在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却几乎在所有的民族中都产生了鬼神的观念;一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还在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么,这种鬼神观念为什么会产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鬼“是怎样产生的?鬼神观念并不是人类从来就有的,这一点早已为  相似文献   

5.
佛法重实践而不偏于理论。佛法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是无边无际。佛法否认构成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所以它不主张探讨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最根本的原素。佛法是要解决世界人生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佛说过一则《箭喻经》:有一比丘名叫摩罗鸠摩罗,因佛不回答世间有常无常、有边无边等问题,就不想从佛修行而要离去。佛就对他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中毒箭,请来了除毒箭的医师。病人却问:医师姓甚名谁,身形长短,住在哪里,从何方来?毒箭  相似文献   

6.
禅宗认为“神通”是禅者自性开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过禅修才能显现。禅宗虽然也以神通说法,但不以神通为根本,其旨趣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崇尚神秘。所以,禅宗在神通说教上十分谨慎,懂得因应世间和韬光晦迹。由于神通不逾“因果”,所以真正的神通自在依赖于对因果法的贯通。禅宗一方面承认因果是实在的,说因果起于惑业,人可以由不昧因果而达到不落因果;另一方面禅宗认为因果见是执见,清净境界中因果法如梦幻,所以因果是空幻的假有存在,因果说也是不究竟的。因果实有而无让人落脚于清净心,禅宗以此直指当下,让人见清净自性而成佛。  相似文献   

7.
苦难与超越     
世间何以有苦难?这是大多数命运坎坷的人容易提出的疑问。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之类的话。的确,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与磨难?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经历?为什么好人要受苦,而坏人却能免受责罚?天主真的关心、在乎我们受苦吗?让我们翻开圣经中的《约伯传》,一起走入约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9.
爱联络全德     
沈承恩 《天风》2005,(8):2-4
爱心是联络全德的,说明爱在所有道德品质中是总纲,是基础,是根本。但是爱也不能脱离其他道德品质,独立存在,他也要受其他道德品质的制约——保罗说,圣灵有九样果子,仁爱排在第一。为什么排在第一,就一定是最大最重要?有许多排列是不分轻重的。可是,仁爱排在九果之首,却不是偶然的。不久前,丁光训主教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神学观点,就是:爱是上帝第一属性。这个观点公开发表后,在海内外教会里,引起了一些议论。多数人是赞同的,个别人表示反对,也有不少人有怀疑。反对的人的主要理由是:上帝的属性很多,都一样重要。怀疑的人主要是不理解,他们想:难道上帝的其他属性,像圣洁、公义、信实,都不重要了吗?其实,丁主教说的是:“爱是上帝第一属性。”而不是:  相似文献   

10.
要是有人问,为何服食鸦片会致人昏睡,仅仅回答说这是因为鸦片本身具有致人昏睡的倾向性,是非常不够的。许多哲学家认为,必须存在与倾向性不同的东西,来因果地解释该倾向性的显现(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sposition);即每一个倾向性都有一个独立的因果基础(a distinct causal basis)。而单纯倾向性就是没有独立的因果基础的倾向性。然而我认为单纯  相似文献   

11.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12.
安田暎胤 《法音》2002,(11):7-9
本年度大会的议题是“创造人类和平与佛法”。所谓佛法,就是站在反省与忏悔的立场上,为人格之形成与人类之和平而实施“菩萨行”的佛陀教导。过去日本军队曾侵略过中国和朝鲜半岛,给无数的民众造成了数不清的苦难。在此,我首先作为日本国民的一员,对上述行为深表道歉之意。世界上许多不同类型的宗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人间。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都在宣传永恒的真理,以仁爱、宽容之精神救济弱者,积极致力于和平事业。所以,就宗教本身而言,根本就不存在杀生思想。然而,近来在中东进行的战争,宗教却成为起因之一。为什么呢?那…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没有人不期待成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凡是标有成功二字的书都非常畅销的缘故。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在图书馆里涉及到成功的书有上千种,而论及失败的书,却只有区区几十种。那些孜孜不倦寻找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中论》和《顺正理论》,分别是中观派与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两派都认为,佛所说的因缘观是非一非异、非生非灭的。基于这样的因缘观,中观派认为一切法本性是空的,而有部却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两者差异的根本,在于是否认为生相是实有的。在《顺正理论》看来,生相是在外缘摄助下启动的“无障胜因”,它是果法的直接内因。它推动果法从未来世进入现在世,从而成为与原有外缘相分离的缘已生法,即外缘与果法有“非一”的关系。但从没有外缘果法不能产生的角度来说,两者有“非异”的关系。相反,由于中观派不承认作为中间环节的生相实有,所以因与果是直接的相互系属的关系。由于系属故相待,所以因果本性皆空。但与《顺正理论》比较后可知,《中论》实际上只指出了因果的一、异关系不能成立,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解决因与果的非一、非异关系,所以才对因缘法作了本性是空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一生顺风顺水、安然从容,有的人却一辈子蝇营狗苟、狼狈不堪?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吗?为什么人人都有机会,最终却只有少数人摆脱宿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按照佛家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因果循环。当下你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会在未来发生作用。今天的我们,既是昨天的果实,又是明天的种子。但是,如果时光能够穿越,让人们能够回到昨天、去到明天,我们能不能改变因果、掌握命运、获得自己期望的果报?好莱坞导演莱恩·约翰逊用一部科幻影片《环形使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体察试验因果循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现在有些奇谈怪论。如三元里抗英有人说是干了蠢事,理由是当时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是个落后的封建王朝,认为先进可以帮助落后,所以不应该抵抗。还有割让香港给英国,我们认为是国耻;而有个别小青年却说为什么当时不把广州也给英国?这样广州今天就像香港那样了。在学术界,也有人为当时清政府不搞改革开放而表示遗憾,认为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还有鸦片战争后广州人反对英人入城问题,广州人是对还是错?过去多数  相似文献   

18.
原因和结果是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波普对因果联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因果联系的演绎解释的理论。休谟认为,人们只是在经验中看到某一现象通着另一现象而产生,但经验不能说明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必然联系。Post hoc(在这以后)决不能确证propter hoc(由于这)。他说:“一个事件随着另一个事件之后而产生,但是我们却根本不能观察到其间有任  相似文献   

19.
引言南怀瑾先生认为,佛法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真理。凡是佛学理论,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佛家所说的形而上和世间万有的理论,都可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所以佛法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  相似文献   

20.
宇宙论证明试图从宗教或哲学的角度解答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宇宙中有某物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马克思认为,该证明是从偶然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独特的必然存在物,黑格尔颠倒了这一证明以便替它辩护,但该证明实际上是说,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上帝才存在;从交互作用原则来看,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的必然存在物并不存在;创世问题是抽象的产物,如果你放弃抽象,你就会放弃该问题,因为从终极实在原则来看,作为整体的人和自然界恰好是通过自身而诞生的必然存在物;交互作用原则和终极实在原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二者的适用对象或角度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