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亚社·印度科奇讯]有调查指示,印度南部基督信仰要地喀拉拉邦的天主教价值观逐渐低落,为此当地一主教呼吁人们内省。 该项对公教青年所做的调查显示,青年日渐不热衷于主日弥撒及其他灵修传统,而教友发生婚前及婚外性行为则愈来愈普遍。 进行该调查的公教周刊《真理之光》的编辑保禄·特拉卡特( Paul Thelakat)神父说:“我们不能再安坐一旁,以为喀拉拉或印度的教友和教会事事完美。”他形容调查结果发人深省。 喀拉拉教会源自圣多默宗徒,现有约五百万教友,占全国教友人口三分之一。 埃尔讷古勒姆暨安加马里总教区…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和北京教区于94年12月21日(圣多默瞻礼)下午2时,在富丽堂皇的首都宾馆,举行了庆祝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43周年暨傅铁山主教晋牧15周年座谈会。 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万国权,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沈仁道,国务院宗教局副局长刘书祥,市民委主任沙之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讲的是“中国”的哲学的历史,或“中国的”哲学的历史,不是“哲学在中国”。我们可以写一部《中国数学史》。这个史,实际上是“数学在中国”,或“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因为“数学就是数学”,没有“中国的”数学。但哲学、文学,则不同。确实是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学,或总称曰“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圣多默宗徒瞻礼(12月21日)清晨,北京的教友,冒着凛冽的寒风,络绎不绝地来到南堂,准备参加北京天主教神学院六位修生晋铎盛典。八时整,以大十字架为前导的祝圣队伍,在悠扬的琴声中,缓缓进入圣堂,开始了祝圣司铎大礼弥撒。祝圣大礼由北京教区傅铁山主教主礼,北京天主教神学院院长王基志神父和石王琨神父囊礼,五、六品则由近年新祝圣的刘国志、陈万励两位青年神父担任。祝圣礼仪,神圣而肃穆。六位修生手持蜡烛,端跪在布满鲜花的祭台前,从那一张张纯  相似文献   

5.
“禅”全称“禅那”,意是“静虑”、“思维修”、“摄念”等。在印度,主要指坐禅冥想的实修功夫。到了中国后,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胡适说:“禅宗是一种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其旨在通过禅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怀瑾先生说:  相似文献   

6.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家在文化异域所进行的“风景图式”的修正,是具有文化参照意义的学术命题。中国山水画无疑是一种“风景画”。不过,中国画中的“风景”,已不是纯自然的“山水”。当中国山水画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时,作为审美客体的“风景”,已被中国文化的山水“对象化”。中国文化的山水,很少成为西方风景绘画的焦点再现,山水画的主旨是把纯自然的山水和主观的“我性”、“我情”合而为一,那些山水很少人文景观,那些山水的自然性恰恰是“我”借题发挥的载体和符号。更深刻地说,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非人文景观)抒写“我”之“心”、“性”而形…  相似文献   

8.
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同时“把欧洲的论理当作普通的论理”来对待;另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来对待,同时把欧洲论理学当成一种“特别的”而非“普通的”论理学来对待。第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在中国的哲学史”,第二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中国哲学的史”。如果按照第二种写法去写,则有两个根本的设定:欧洲的哲学不是普世哲学,而只是诸多哲学之一种;欧洲的论理不是普世论理,…  相似文献   

9.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柴琳  李佳嬴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8-79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戴木才  彭隆辉 《哲学动态》2023,(7):5-13+125-1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概念。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次阐发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是“走自己的路”,其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结构要素体现为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战略目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合一的近代国族意识,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南宋“中国”认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南宋“中国”认同的建构有三个相关的思想脉络,一是正统论,一是道统论,一是华夷之辨。当我们把正统论、道统论与华夷之辨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南宋“中国”认同并非现代的国族意识,而是给出了一套继承汉朝“大一统”而有所变化的“中国”原理,为新的“大一统”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辈人在幼年的时候(二十世纪初年)就习见习闻“列强”(通过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地主和资本家)在中国横行霸道,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说中国是“东亚病夫”,是“劣等民族”,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当时的读书人也自认为事事不如人,满脑袋“洋人至上”、“美国的月亮此中国的圆”一类奴才思想。蒋介石集团二十多年的血猩统冶,更将中国引导到绝境。中国也正在被凌辱、被践踏的同时,育孕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把中国从复亡  相似文献   

15.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2000,(5):8-8
新华社北京 10月 1日电 国家宗教局发言人关于梵蒂冈“封圣”问题的谈话。今天 ,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 ,举行所谓“封圣”仪式 ,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 ,这是一起与 12亿中国人民对抗的严重事件。梵蒂冈明知这些所谓“圣人”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民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宰割的悲惨年代 ,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中国历史上复杂、困难的年代” ,梵蒂冈声称并“不想肯定”在那些历史时代的政府对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 ,“封圣”“不适于对这一历史时期作出评判” ,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既是历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和美好生活的梦,更是当代中国人鲜活的梦.“中国梦”,既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梦,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自主自觉的梦,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互参照的梦.“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梦,也是开放、发展、创新的梦.“中国梦”,既是内在理想之梦,还应该是有行动能力的梦.  相似文献   

18.
张克全 《天风》2006,(23):36-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我个人理解,“和谐”这个概念含括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睦相处”、“社会团结稳定,具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获得极大的丰富和高度的自由”等不同层面的意义。今天,包括基督徒在内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不断进 步和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广大民 众的愿望。 一、和谐社会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和”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所在,“天下一家,中国一 人”是中华文化的极致,“四海兄弟,世界大同”是中华  相似文献   

20.
过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占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