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有两种表述方式,即“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的根本特征表现为破坏了人类发展和和进步的概念,致力于把人变成多余的人的事业,以及消灭了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后者的特征体现为无思想和肤浅性。阿伦特为思考极权主义专制制度下邪恶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个人应该担负何种道德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建立一种以思想为核心的个人责任伦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资格等指向与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与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3.
道德: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律、他律与自由的关联对于道德的理解向来就有“自律”和“他律”的分辨。前者把道德看成是与人的自由紧密相关的,甚至把道德看成是自由的同义语。它注重道德的内在觉悟和动机,突出道德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和境界。在自律论者的眼里,道德的内在特质在于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并由此突出了一个人的个体人格。自律论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观点。后者则认为,社会的“正义”秩序是道德的核心,因而,制度化甚至法律化的道德规范是人们理所当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具有先在性、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道德规范是以一…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格袁贵仁我国学术界现在主要在三个不同领域和意义上理解和运用人格概念。(一)道德人格。在哲学伦理学范围内,人格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二)心理人格。心理学、教育学的人格接近于“人的性格”。(三)法律人格。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类似于“人的资格”。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义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所谓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实际上不过是对活动主体资格的伦理学、心理学或法学的表征或评价。把人格理解为人的主体资格.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主体资格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人有了主体性,符合了主体规格,才具有主体资格和人格。在哲学中.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格总是能动的,人格主体必然是能动的活动主体;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包括自主性。“自主”离不开“独立”,所以人们常把自主的人格又称为独立人格。人格的基本特征还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8.
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精神健康是精神疾患的参照系。它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发育、生平价值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可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精神健康标准的探讨却非常少。造成对精神健康标准研讨不多而分歧不少的原因有三:一、正常(健全)心理与行为的多样式理解对应着人格、精神生活的多样式存在与认可;二、受文化和社会发展制约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流变性,它们参与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鉴评;三、个人一生中,受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0.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12.
小张在北京某工厂工作。他在上海的大哥不久前来信说:他们的父亲想到北京来一趟,但因父亲年事已高,因此想等到有同志到北京出差时,请人陪同来京。具体时间请等电报。过了一些日子,电报来了。只见电报上写着: “父(17)日乘(22)次来京”看着电报,小张犯难了。父亲到底是哪一天到北京呢?按这份电报上的文字,可以理解为“父亲17日乘22次离开上海来京”,也可理解为“父亲17日乘22次到达北京。”如果是前者,那么明天就不用请假去车站接人;如果是后者,那么明天就必须请假去车站接人。为了保险一些,小  相似文献   

13.
三、(意识的机制) 鲁宾斯坦把意识理解为意识到的过程,这是无可非议的。所谓“意识的机制”,就是要说明“意识到”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意识到”过程的对立面是“没有意识到”,因此,这一问题涉及“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一)鲁宾斯坦认为,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内,后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外,而只是在于意识到的强度或明晰性程度方面的不同,尤其决定于所意识到的是什么。“意识总是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  相似文献   

14.
师德及一切职业道德 ,并不是存在于做人之外的另一种道德 ,而是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构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两部分 ,即做人的基本素养与履职的特殊素养。前者为职业道德的基础 ,后者也是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成分。仅有前者 ,不能称之为职业道德 ;仅有后者 ,职业道德也立不起来。职业道德教育应兼顾此二者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开头的这一节,我把它作为预备节。所谓“预备节”,就是先不阐述本文作者自己的观点,而是先来综合介绍一下在“仁”“礼”问题上,海内诸大家的一些主要观点。冯友兰先生在1973年曾介绍他自己过去的观点。这观点是:“礼”和“仁”是思想的两个方面,其间还可能有一些矛盾(《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第4页)。他当时又认为,“礼”和“孝”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直”和“仁”是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前者使人束缚于传统之内,后者使人自传统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正>一、多意环境下正确认识“内卷”在青年人群的社交账号中总是有着这样的信息:对生活缺少热情、对事业缺失激情、对他人缺乏感情。这些“缺乏”是当今年轻人的常态,而它们共同汇聚成了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就这些问题而言,前者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后者即模糊了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象叔本华一样,克尔凯郭尔向黑格尔的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发动了进攻。他批判黑格尔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但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唯心主义,而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喜欢思想的合理性。克尔凯郭尔把思维与存在,逻辑与辩证法,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互割裂开来,抛弃前者而仅只保留后者。他思考的主题是辩证法的主观性,是特殊个体的主观辩证法。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叔本华的辩证法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太包罗万象,因而不理解个体的真正作用、“孤独个人”和一般理性主义的真正作用。他宣称,真正的对立永远是“隐秘的”。  相似文献   

18.
在涉及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关系的研究中,两者的“深刻”统一或接近常被作为前提来强调,而这一判断却又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参照“尺度”。这至少导致了如下后果: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的差异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更多地被理解为政治立场的对立;同时,阿多尔诺往往被强引到海德格尔哲学的思路上来,其哲学上的洞见也消失在海德格尔哲学的巨大“阴影”之中。笔者以为,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相似,但若就此将后者作为衡量前者哲学深浅的“尺度”,以致忽略两者间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阿多尔诺哲…  相似文献   

19.
《黄老帛书》所见的另一种德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帛书》以德治国说包裹在《君正篇》“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和“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的系统设计中。究其说,“用其德”是利用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及其相互间的积极影响管理国家的一种方略。在对德的理解把握、德治的运作机制、可预期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以及对德治方略的定位等方面,《黄老帛书》之德治说有着与先秦儒家以德治国说颇为不同的致思方向与价值取向。前者注重被统治者道德行为的互动性,表现为对道德的客观规范的服从;而后者则执著于统治者道德品性的示范性,表现为对道德的主观人格的崇拜。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说:“人不是单独作为灵魂和单独作为肉体而行动,而是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行动”。“灵魂只有在跟肉体协同动作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欲求和感觉的能力。灵魂的活动依赖于肉体的健康和它的一切器官的活动”。但是“灵魂是肉体生活的生命原则,肉体是活动的器官”。“因此,作为造型的原则的灵魂居临于肉体之上;灵魂是肉体的形式,是个体化、即个体的形成的原则。灵魂把人的物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存在阶段,而物质本身是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阶段的”。接着,作者根据这个论点进一步说:“在经验世界的各个存在阶层中,人居于首耍地位。唯有人是人格”。“人格是某种固有的东西,自我封闭的东西;人格的存在不依赖于分有某种别的东西,不依赖于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人格是自身完善的,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格独自存在,而跟别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人格是人的实体、核心”。但是“一个人格与别的人格处于共同体中”,而“共同体必须尊重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因为人的“行动的最终根据便是自由的人格”。作者说:“唯物主义不承认人格自由”。“自由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摆脱外在自然界强制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决波有内心决断的自由”。“唯物主义的社会弊病”是:“1.无神的。它用物质这个偶象代替上帝”;“2.唯物主义使人失去自己的尊严,因而剥夺了人的自由与权利”;“3.唯物主义不仅把真理与符合经验性等同起来,而且把真理与对党派目的的有用性等同起来,并且这种党性冒充客观性、冒充纯粹的求实精神”。最后他说:“唯物主义是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一个真正产儿。这两种世界观都取消了上帝的独立王国。自由主义用个人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唯物主义则用群众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克服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世界的伟大目标,单独依靠哲学和尤其单独依靠军事,都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自由世界的强大和团结是不可或缺的”,“消除社会弊病,其重要性也不是较小的”,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掌握群众”,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