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0 引言副词“又”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同类动作、状态或性质的加合关系”。①“又”字句总是与另一情况相关联,这一情况,我们称为“又”字句的“前项”。“又”字句的前项可以在前文出现,(包括紧接与隔离两种情况,)也可以隐而不现。隐含的前项与“又”字句有多种语义关系,构成多种语义模式。不同模式中的“又”具有不同的语用意义。本文初步描述四种基本模式的语义关系,进而揭示各式中“又”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世峥 《天风》2014,(8):34-35
《哥林多后书》中有一节常被引用却又常被误解的经文:“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3∶6)根据这节经文,一些牧者认为,圣经中的所有经文均有“字句”和“精意”两重意思,并且,“精意”的价值远胜于“字句”.  相似文献   

4.
“得”字句在语法学界已算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了。“得”字句研究在目前已比较全面了,不过《老残游记》中“得”字句尚未有人探讨,因此本文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老残游记》中“得”字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存在句的研究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但八十年代以前的研究只局限在静态存在句的范围以内,而且只在“V+着”(简称“着”字句)句式上做文章。那时学者们认为只有这种句式才是存在句,除此之外,至多再加上“有”字句和“是”字句。所以,八十年代以前的存在句范围是很窄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存在句的研究拓宽了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中的其他状语,有时可以放在“把”前面,有时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有时既可以放在“把”前面,又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搞清这些规律可以减少我们在运用“把”字句时状语位置放错的毛病。我认为其他状语有以下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和双宾语句等都是不同于一般句式的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相互间或者跟一般句式之间,结构上都有某些相似之处,为了分清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辨别。一、根据句子成分辨别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把字短语”和“被字短语(或单独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9.
李栋 《天风》2005,(12):40-41
“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旧约圣经以赛亚书7章14小节那里:“主自己要给你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在该书的第8章中第8、10小节中再次出现,以后圣经中我们几乎再没有看到这样的字句。没有这样的字句,丝毫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意见”、“没水平”、“是时候”、“不是地方”等等,这些动宾短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里其语义内容人们多不会照字面去理解。这里的“有意见”并不等于“有+意见”,而等于“有+(不赞同的或不满意的)意见”,“不是地方”说的是“不是好地方”或“不是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名词的语义偏移,说这里的名词“意见”、“地方”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或想法”和“空间”,即它们的语义偏移到了指特定的“意见”和“地方”了。(见《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主教》2008,(6):46-47
凡对教会名词稍为熟识的读者,对“圣保禄大宗徒”这个名词,定不会感到陌生吧!外国文字的教会名词,更有以“大宗徒”一词来作圣保禄的称号。他们只在“宗徒”一词前面加之一个“冠词”(TheApostle),读者便知道这是指圣保禄(中文没有“冠词”,只有加上“大”字来翻译)。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上的单独概念,在语言学上叫“专有名词”,如“北京、鲁迅”等。从语言学这个术语的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名词性”的,因而具有名词的一些特点;二是它表示特定时间空间中某一个个别的事物,因而又有可能与一般名词不同,比如一般名词可以受表多数的数量词的限制修饰,而由于这类名词“专有”的特点,它一般又不受数量词的限制修饰.关于这些特点,A·A·龙果夫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里早已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使"字句和"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表示致使语义的两个重要句式,二者具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又有不同。本文在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对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进行了细致的事件结构分析及语义推衍。我们发现,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不论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从单句向复句转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句式,还是复句,在语义上都呈现复合事件结构,其中"使"字句是两个子事件的合取,"把"字句则包含合取加嵌套的复杂事件结构。通过对比两类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我们还发现,有可能形成替换关系的是事件致使类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以及个体致使关系类"使"字句与客体指向"把"字句,且第二个原子事件表示完成。二者所表示的语义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的致事表原因,而后者的致事表外力。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5.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16.
尼采有一本著作名为《DerWillezurMacht》 ,它的汉译长期以来都是《权力意志》。据一位研究德国哲学的学者说 ,过去曾有人怀疑这个译名的正确性。经过查考 ,我发现“权力意志”这个译名有两个不足之处 :(1 )它没有把zur译出 ,或者说 ,译者把zur当作der来译了 ;(2 )Macht有力量、能力、权力等意思 ,尼采并没有把它的意思限定为“权力”。查德语的介词zu有一个意思是“向”和“接近” ;zur是zuder的缩写 ,其中的der是定冠词 ,zu要求后接名词的第三格 ,名词Macht属阴性 ,它的第三格使用的定…  相似文献   

17.
“双系统”和“双向选择组合网络”理论认为,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理词典中存在名词系统和量词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采用启动范式考察在名词短语产生和理解中量词的名词搭配量、名词的量词拥有量和量词-名词定配率对个体量词通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量词的名词搭配量、名词的量词拥有量和量词-名词定配率显著地影响量词的词汇通达,量词和名词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量词通达是直接通达和间接通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语气助词通常被认为是个难点。“呗”便是其中一例。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涉及到“呗”字的文章、著作很少。除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外,比较详细地解释“呗”字的当数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刘月华等先生编写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下简称《实用语法》)和北大中文系55级、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虚词例释》)了。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以上三本著作对“呗”字的解释时,发现有些地方很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搜集了大量的生活中出现的“呗”字句(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姑且这样称呼)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方家斧正。一关于“呗”字句在表达功能类型上归属于哪一类,《八百词》明确指出“呗”“用在陈述句末尾”。《八百词》对于有语气助词的句子在表达功能上的归类措词是很严谨的,统一的。这里的“用在陈述句末尾”中的“陈述句”不难看出是指包括“呗”字在内的句子整体。比较起来,《实用语法》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9.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20.
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因此,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双方感兴趣的不是语言形式的本身,而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特定的意义。研究语言的各种意义是语义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之一。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那样:“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