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平等地在上帝面前为属灵的祭司,都有讲道、施行圣礼和做其它事工的权利。但为了教会秩序的缘故,一些人从教会群体中蒙召行使公共性的事奉,如讲道和施行圣礼。新约的信徒皆祭司从圣经经文本身上应被视为团体的意义,虽然它不排除个体的信徒的祭司的身份和他/她的灵魂的自由。信徒作为祭司的首要功能是通过分享我们的中保耶稣基督的祭司职分而为他人代祷,以及向他献身,而不是个体的信徒的直接面向上帝。不管教会的治理体制、职能的设置、权力的运用、管理的形式等等如何,事工的各个方面都指向在基督的身体中的合一,而不是强调属灵的个人主义。从上帝和基督的任命而来的权柄和从堂会的委托而来的权柄之间要有一个较合适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单渭祥 《天风》2005,(9):10-11
受洗是一种宣信,我们今天要公开举行洗礼,在神和人面前,作一种信仰宣信。在神前是一种决志和委身。好像是我们与基督之间的一种婚姻关系被公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保富 《天风》2002,(7):54-55
“洗礼”及其仪式,在当代教会中存在许多看法和争论,各有各的道理。重视洗礼的人认为,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信徒必须要经过洗礼。因为耶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对洗礼抱有质疑观点的人认为,洗礼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礼仪而已。人的得救不得救并不取决于受洗与不受洗,受洗礼的人并未表明他真的重生,得到基督的生命了,未接受洗礼的人也不见得他没有重生,没有得救。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那右边的不是也未接受洗礼吗?耶稣却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6:15)有人认为孩童时代接受洗礼最好,因为上帝曾对亚伯拉罕说:“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  相似文献   

5.
再洗礼运动在欧洲宗教改革中兴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兄弟会、胡特尔兄弟会、门诺会代表了宗教改革时期再洗礼运动的主流。它们确立了再洗礼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这就是依据《圣经》权威,仿效使徒时代的原始教会,建立一个由信而受洗的信徒组成的、遵从基督过圣洁生活的、与世俗世界相分离的真正的基督的教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表达了建立一个更符合基督教宗旨的、更为公平的理想社会的要求,并在面对统治者残酷迫害和镇压的情况下,形成了反对使用武力和不抵抗的和平教义。这些原则和宗旨成为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再洗礼运动的宝贵遗产,始终为世界各地的再洗礼派所珍视和坚守。  相似文献   

6.
<正>接受按立必备三个条件:明确知道上帝的呼召;得到教会团体的认可;经过严格的、足够的神学训练判断一个教会是不是真教会的标志大致有三:圣道是否被正确地宣扬;圣礼是否被正确地施行:教会纪律是否被正确地执行。为了正确地宣扬圣道、施行圣礼、执行教会纪律,教会的圣职是必要的。圣经中也提到设立圣职的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礼拜堂一般每年给信徒举行一次洗礼。但也有的礼拜堂每年给信徒举行两次洗礼:一次在基督教的复活节,还有一次在圣诞节。每次都有很多人通过洗礼加入基督教会。    洗礼即加入教会的仪式,亦称圣洗。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圣事,不仅是信徒正式入教的仪式,而且象征着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是其接受圣灵和恩典的证明。    洗礼的起源,来自耶稣的命令:耶稣在升天前曾命令门徒们到各地去传福音,并给相信他的人洗礼。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把洗礼作为庄严的圣礼,认为这是耶稣基督留下的重大使命,耶稣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8.
圣餐的意义     
严锡禹 《天风》2012,(3):20-21
圣餐是主耶稣亲自设立的,是基督教两件圣礼(或称圣事)之一,另一件圣礼是洗礼。根据教会传统,一个信徒,洗礼只能有一次,圣餐礼则需要定期反复举行,而且只有受过洗的信徒才可以领圣餐。洗礼是圣餐的前提。这些都是常识,大多数信徒在做慕道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相似文献   

9.
艾洁信箱     
《天风》1999,(5)
我能带领大家举行圣餐礼吗?编辑同工: 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请能予以解答。我们这个地区教会教牧人员极其缺乏,只长老1人,神学生3人,所以本地区大多处的教会不能举行圣餐之圣礼,原因是无长老或牧师带领,这是我国基督教会的规章制度。我聚会点也是其中之一。多处教会的众弟兄姊妹受洗后5、6年也没有领取圣餐,有的甚至7、8年,就这一问题我个人有个想  相似文献   

10.
张克全 《天风》2002,(10):50-51
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道成肉身的事件以及教会对圣礼的施行等上帝启示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并试论证:上帝是受造世界的主宰,他的启示是在世界中,藉着有形可见的物质来完成的。在不可见的上帝及灵性世界与可见的物质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立;在信心中,人能够在以宇宙为圣礼的表记中看到上帝,从而向上帝表达对他慷慨赐予的感恩,献上对上帝的敬拜。一、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