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贡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民族都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涵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作为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无疑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闪烁着各民族的睿智和传统的独特光彩。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发展过程,都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汉文古籍保存了大量的汉族历史文化,也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但就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言,汉文古籍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3.
铜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古籍,挖掘、整理这些古籍,对繁荣和发展地域民族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铜仁地区高度重视民族古籍工作,成立了机构,制定了规划,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专业队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上级民委的关心帮助下,地区民委和各县市、特区民委,认真组织力量,  相似文献   

4.
罗甸民族古籍是罗甸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罗甸的民族古籍分布在全县各地,铭刻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它是黔南、贵州乃至中华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石碑古籍,它出现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进步的城镇和村庄;二是书籍古籍,它传承在道教、佛教等宗教界人士手中;其三是口碑古籍,它流传在各地民间艺人当中。此外还有许多匠人所创制的诸如织布机以及靛染、腊染、刺绣等也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化。化离不开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而各民族人民语言不同,历史发展不同,地理环境各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有别,所以,化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一般来说,化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许多古典的东西甚至可以保持几百年、几千年,后人还是继承它、喜欢它。提起俄罗斯民族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普希金的诗歌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化,人们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化。回族历史上的古籍资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时期未进行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其中有不少已经流失。为了及时抢救这些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84)30号件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要加强协作,跨省、区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可经协商,由条件较好的省、区牵头”的精神,全国的回族古籍整理协作由宁夏牵头。  相似文献   

8.
民族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化,它包括物质化和精神化。物质化是该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物界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饮食、服饰、住宅、建筑、生产工具、民间手工艺等属于物质化的内容;精神化表明该民族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认识、掌握、改造世界的创造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财富,它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化的直接产物,民族语言、字、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都属于精神化的内容。优秀的民族传统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发挥了它特有的魅力,是构建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节日与庆典 节日与庆典是人类化现象中最具有喜庆意味的,每个民族都在它们的节日中尽享欢娱和畅快;人们常以自己认为最能够抒写情怀、表达喜悦的方式去欢度他们的节日,这些节日经过祖祖辈辈历史的传递和继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庆典活动,人们用那些形式各样的庆典活动以彰其喜和乐。在人们的心目中,节日和庆典是人生最喜悦的事,也是最值得记忆和留念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图书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献的主要收藏、交流和展示中心,且拥有丰富的民族文献馆藏资源。馆内有藏书70余万册,馆藏以民族文献为主,其他文献为辅,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就有20余万册,与民族地区有关的地方文献约15余万册,它丰富而独特的藏书体系在国内外赢得了"民族典籍之宫"的美誉。整理、研究这些古籍,展示了中国民族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对促进民族文化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图书馆的学术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提高古籍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其馆内所藏回族古籍主要分为家谱、译著、民国期刊三大类。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1333.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古籍资料。贵州从50年代起就开始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1955年,毕节地区成立了彝翻译组,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彝古籍的搜集、整理及翻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化遗产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现存化的记忆,应该格外珍惜,倍加保护。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化遗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和破坏.濒临灭绝,“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对它的抢救和保护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4.
马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20-120
方文山说:“我想我可能是天生就对古老的中华文化怀有浓郁化不开的思古情怀,东方古老神秘的传说与丰富悠久的历史文物,一直以来都是我所关注的焦点。”透过方文山的作品,随处可见他自信洒脱又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浓厚的古典韵味不是偶然间产生的,而是植根于他血液里的民族情结与背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构成该民族的要素,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似可以说这个民族文化繁荣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该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发展一起,构成民族繁荣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一般地说,是指一个民族群体意识和行为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则通常指的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维护民族群体生存与和睦团结,推动民族群体奋进作用的价值系统。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分析国际国内的历史和现状后深刻论断:“民族宗教无小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非常重要,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同化与冲突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文化、文化同化、文化冲突、民族认同及民族偏见的内涵出发,介绍了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的研究现状;提出在文化同化与文化冲突下,个体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不同的综合民族态度并对这四种态度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我国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博工作领域,民族文物是指我国古代和现代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保存流传至今以及考古发掘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遗存和实物资料。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其间存在着一个价值高低问题,而这则对民族文物的保管、研究、展览使用等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根据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对博物馆的民族文物价值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