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物医学和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人的干预日益增强。对人的干预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什么样的干预才是合理的,只有借助人的完整性概念才能获得伦理论证和辩护。完整性概念首先描述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描述性的完整性概念同时又具有规范性含义:人之身心的完整性要求不被破坏和得到维护、受到尊重。作为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完整性要求:禁止对个体完整性侵犯的强迫性干预;促进治疗性自我申诉型干预的实现来保护人的完整性;允许自我增强型干预来尊重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生态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Swann提出自我验证理论并于最近给出自我验证过程的模型,概括了以往有关自我验证的研究结果。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评估动机是互补的,但是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之间的争论则很复杂,它们争论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从“我重要”到“我们都重要”,再到“怎样相互作用决定人的行为”。自我验证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我批判是一种文化自我反思和自我辨析活动,是文化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文化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而最终则是为了社会成员文化需要的满足,为了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文化自我批判是文化自觉的主要标志,是实现文化整体变革更新的推动力量和有力武器,它可以通过文化自我扬弃和完善防止文化衰败,实现文化发展繁荣。文化自我批判是一种自主的自觉活动。要进行经常的文化自我批判,文化主体要有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和能力,更要有勇于文化自我批判的精神,同时也要建立文化自我批判机制并使之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特征,个体会对网络自我进行适度的理想化。同时,网络平台属性以及用户个人特征都会影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不同平台与场景、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李焰  李祚 《心理科学》2012,35(3):730-734
自我认同的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今后的社会适应关系密切。本研究用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认同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叙事治疗强调的好奇、尊重、珍惜的态度,为成员创设了安全、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外化和解构使成员与问题拉开距离,探讨问题的影响力;寻找并丰厚特殊意义事件,让成员看到自身的正向力量和资源;局外见证人团队,进一步巩固成员身上的正向力量。结论:叙事取向团体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以477名本科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个体自我可显著负向预测外部调控,正向预测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2)关系自我可显著正向预测外部调控和投射调控,且可在个体自我与外部调控、认同调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3)集体自我可显著负向预测外部调控,正向预测投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且可在个体自我与投射调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支持了个体自我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对个人自主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可能自我是有关未来的自我概念,由希望的、恐惧的和预期的自我形象组成。它不仅能激发并预测人的行为,还对个体的行为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帮助个体做出适当的决策以实现理想自我。近年来,可能自我的研究备受关注。可能自我与同一性、年龄、性别、文化、动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探讨,且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管理、运动、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中,有力地推动了人格发展和社会各行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共分两个部分,研究一用Rosenberg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评价量表调查了630名被试,结果表明:(1)自我价值感与具体自我评价的相关广泛存在,不仅限于少数领域;(2)个体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对自我价值感影响不大;(3)高、低自我价值感者在具体自我评价上的显着差异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越高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研究二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调查了193名被试,结果表明,低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略低于一般受试者,而高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则比一般受试者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孙晓玲  李晓文 《心理科学》2012,35(2):264-269
以概念启动和情境启动的方式分别激活了可能自我知觉和当前自我知觉,借以检验对自我提高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当前自我,可能自我启动后,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更低,更乐意接受反馈,也更能注意到测试对自己的帮助;(2)一年级学生在读了明星学生的新闻后对自己的评价更低,对明星的评价更高;四年级学生则相反。这表明,消极反馈和可能自我的同时出现引发了自我提高动机,消极反馈和当前自我共同激活了自我提高动机。  相似文献   

14.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5.
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小棉 《心理科学》2000,23(1):117-118
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也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个体能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个体进而改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前提。心理辅导担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任务,因此需要对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及其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据此选择恰当的辅导策略。1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 个体的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作为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体现为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适应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认…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我监控与自我设限的相关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即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自我监控越高的人更可能倾向于采取自我设限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自我监控与自陈式自我设限存在显著相关,但是与行动式自我设限没有相关。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监控对自我设限存在一定的预测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 ,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同一性危机是指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 ,反映了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在现代社会 ,随着个体道德选择的可能性与主动性的增强 ,自我的完善与否对道德选择相应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力为  符明秋 《心理学报》1999,32(2):190-199
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构念理论以文化差异为基础,将人的自我观念分为独立自我和互联自我,研究假说,体育专业的学习由于有更多的社会交互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联自我,文理专业的学习由于有列多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我,应用20项陈述测验对258名大学生的研究部分地支持了这一假设;体育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具体化自我表述,文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抽象化自我表述,但是,两类学生在自我定向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北京市428名中学生,考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偶像的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主要在同性关系自我、异性关系自我、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女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学校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4)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偶像类型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自我动态面孔和自我声音的录音来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视觉和听觉通道中的自我加工,同时也考察了同时呈现的自我信息会促进或抑制自我识别。75位被试(其中患者38人)在单通道条件下完成了自我识别任务;74位被试(其中患者38人)在双通道条件下完成了自我识别任务;结果一致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自我加工完好无损,但其听觉自我识别受损,同时呈现的自我信息抑制了自我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