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春之声     
王飞 《天风》2004,(3):13-13
经过了冬天的蛰伏和对春天的希冀,我们进入了春天。春之花,春之雨,春之雾,春天的小草,春天涓涓的小溪,潺潺的流水;映入眼帘的是山绿,水绿,田野绿油油的一片,直绿到人的心田。  相似文献   

3.
旧题归有光撰<易经渊旨>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中最核心的易学思想、政治思想颇为一致.<易经渊旨>认为易图非作<易>之本、对<说卦>的解释不必拘泥于卦位、邵雍易学晦涩难懂,这些观点正是归有光易图论的主要理论环节;<易经渊旨>的仁政观重视上下有亲、反对以势临民,与<震川先生集>之最重要的政治观念相呼应.<易经渊旨>是<周易>文本与归有光思想的精密结合.<石镜山房周易说统>等材料也为<易经渊旨>乃归氏真作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太玄》的筮法和天道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玄>是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的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的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的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的出现,是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一次大整合;扬雄以"玄"为宁宙本体的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重新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素称"小道藏"、"道教小百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而<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由于<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散落在诸多笔记小说之中,难以形成整体印象.为了对张君房的认识有所深入,特依史乘中的记载,做一辑考,以求略知张君房之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韩愈<进学解>里"<易>奇而法"这句断语为切入点,结合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界定他所谓的<易>"奇"有什么具体含义,再看看他是如何取"法"于<易>的,从而深入探讨他对<周易>的独特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8.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法".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就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由于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名称受<周易>的深刻影响;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12.
《封神演义》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的主题是歌颂仁政,痛斥暴政,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封神演义>那些宗教的和貌似宗教的描写,皆紧紧围绕这一积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貌似宗教的神魔斗法的情节,变幻奇诡,光怪陆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的新神话,使作品与<西游记>一起揭开了"神魔小说"的新篇章.故而,<封神演义>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大师,其春秋公羊学研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总体透视孔子<春秋>以究<春秋>制作本原;(二)系统归纳<春秋>书法以明<公羊>解经方式;(三)驳难申辩<公羊>悖论以显<公羊>精神特质;(四)衍生申论<公羊>大义以成<公羊>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研究大大拓展了<公羊>的思想空间,并由此形成一个公羊学派,对两汉乃至此后古代中国的经典解释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与管理:体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周易>与管理的关系,必须看到它并没有把人看作需要外在规范来束缚和管理的对象,也没有直接谈论西方管理学所讨论的管理的具体环节.<周易>与管理的关系乃是一种体用关系,它只是在阐明"体"的前提下启示"用",其一切启发都是围绕着对和谐这一最高境界的追求展开的.按照西方管理学的模式解读<周易>的做法远离了<周易>的精髓和主旨,其结果必然使讨论流于庸俗,伤害<周易>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罗洪先是江右王门中的重要一员.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尝自称与聂豹(双江)"如一手足"(<念庵集>卷十七,<祭双江公归窆文>),并表示自己与双江的思想"不谋而诺"(同上,<祭聂双江公入殓文>),故而后人将罗、聂二氏相提并论,以为同属于王门"归寂派".  相似文献   

16.
<周易>之"井"卦,<周易>作者乃取日常汲水之象而设卦,令人睹井水之利养于人,而思济人利物,广施德泽.由此,以井喻人,即修井是反身修德,井水养人是以德育人.尤其经<易传>的诠释和阐发,"井"卦成为人生德性修养、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考察、辨析了历代注家关于"井"卦之释义,并结合出土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诠释了"井"卦所含蕴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就<文心雕龙>撰著体例而言,刘勰依据汉易象数原则及马融对"大衍之数"的解释,原本只将全书定为五十章并分为上下两篇;依汉易对"太极"及"三才"说的解释,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总论,<原道>则相当于"其一不用"的"太极".由<辨骚>至<书记>为上篇文体论,依"取象"原则,旨在论文体渊源与流变;下篇旨在论"问数",而<神思>至<总术>又是集中阐述"驭文之术";上篇<原道>以下及下篇<神思>以下各篇篇第次序都是依取"两两相偶"的解易体例排定的,故<文心雕龙>通行本各篇篇第次序当为原貌.依象数不离及八宫卦原则,上篇与下篇又存在着对应关系.总之,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著体例是依取汉易象数学的解易体例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
论旬子与《周易》的关系兼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称荀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荀子.本文对荀子易学的渊源、荀子引<易>说<易>的特点、荀子与<易传>的关系以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行 《天风》2009,(3):62-62
总有一分感动在心头,总有一种情怀让人回忆.在今晚柔和的灯光下,习惯性地在睡前拿起<天风>来读,当我读到<漫淡教会文字事工>一文(<天风>2008年第9期上半月)时,思绪一下被撩拨起来.回顾过去,我像一个浪子离开主,辗转10年后,终于回到慈父的怀抱,梦想当作家的我,却成了一名传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雅克·彼岱在2007年英国伦敦历史唯物主义年度大会上的发言,借助于其著作<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论)>(2007)英文版的出版,他介绍了自己20多年研究马克思思想从<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论)>(1985)、到<一般理论>(1999)、<解读和重建(资本论)>(2004)、再到<后马克思主义>(2007)的整个历程.彼岱在发言中主要阐述了自己如何以包含着经济和政治、资本和权力的元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和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