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名人和专家是二码事。如果你向郭朋先生说他是名人,他可能不会赞成,但是如果我说他是佛教研究的专家,想必他不会反对。因为在当今中国大陆的佛学界里,似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象他一样,利用自己的力量写出了这么多有分量的佛学著作,也没有人象他一样搞出了比较系统地中国佛教通史系列。所以我说他是一名佛学研究的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3.
我并非佛教徒,那是因为我从未在任何寺院、任何僧人面前受过皈依。加之我的身份也不允许我这样做,因为我既是中共党员,又是一名处级领导干部,而且一直从事党务工作。但我酷爱佛学,那是因为佛学是门大科学,她揭示了宇宙及其一切物质的变化原理,是因为佛学是人类生活的指南,她指示人们  相似文献   

4.
吕在印度佛学和中国汉、藏佛学研究中的权威地位,早为学界所识,但他对现代佛学所作的理论建设,注意者不多。本文力图对此作一简要介绍,把吕先生独特的思想略为三点:第一,佛教所谓“苦”,不是与人生俱来的必然,而是主观与客观分裂和对立的结果;第二,解决“苦”的根本途径,是个人与社会和全人类的同步完善,因而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的进步负责;第三,为此,应该改变中国佛教传统的内省模式,即《起信论》的模式,复兴唐玄奘的外向探求真理,以求符合“实际”、能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思维模式。支那内学院之所以发动中、印佛教之辨,这是一个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P:W 教授,我自从接受了报道宗教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任务后,心情常常陷入矛盾之中。既要报道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劳动和创造精神;又要引导民众从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唤回那世世代代被异化了的魂灵。由于我自己一旦置身于佛学的氛围便弄得心识恍惚、观念矛盾、将信将疑、难以决断,往往对比较深入采访得到的素材不知所措。W:你这种心态我表示理解和同情。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都贯串着宗教和科学的对立统一,这一过程充满着曲折、矛盾、痛苦和牺牲。人们往往只关注到科学与宗教斗争的历史图景,往往忽视了宗教情绪和科学追求在社会心理、个人  相似文献   

6.
石峻教授有两个学界公认的学术贡献,一是佛学研究,二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1934年,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作汤用彤先生的研究助教,就开始致力于佛学研究。在佛学研究方面,他并不是学科的奠基人;而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方面,称他为学科的奠基人,可谓是实至名归。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只保留一个哲学系,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最早开设的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课程,并不是中国哲学通史,而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任  相似文献   

7.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基本观念问题一、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3月6日至7日,苏州西园寺隆重举行佛教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佛教界的法师居士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西园寺住持普仁法师、苏州市宗教事务局席学明局长分别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分别代表学术界。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导师致词。在随后的五场研讨中,与会的20多位法师居士、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共同探讨21世纪的佛教教育。 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济群法师作了《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基调发言。他指出,佛教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方立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佛教与传统文化关系诸方面有独到的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在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之际,我们走访了方立天先生。他就自己与中国佛学研究的不解之缘及其经验体会娓...  相似文献   

10.
怀念恩师吕澂先生高振农编者按吕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家,也是我刊特聘顾问。他老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但他那音容笑貌、为人处事,还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忠贞不谕的爱国思想和对佛教学术事业的奉献精神,都...  相似文献   

11.
池田大作是日本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论生命》是他众多佛学著作中讨论生命现象的专著。在该书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当代西方著名学者 J·汤因比对该书的评价是:“池田大作先生对生命动力的佛学分析,比我所知的现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  相似文献   

12.
那烂陀     
那烂陀,译言施无厌。此寺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附近。有关此寺的历史,在藏族著名大师多罗那他1608年成书的《印度佛教史》有这样的记载:那烂陀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自乳王时期。著名的古印度佛学家龙树大师曾住持过那烂陀。公元六世纪中叶该寺扩建,进而成为学习文化,尤其是研习佛学的大学院。公元七世纪比哈尔王嘎那嘎时期又扩建了一次,公元十世纪成为印度最有名的大寺。那烂陀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个培养佛教徒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而且是个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个医院、三个规模不同的图书馆和一个给僧人供奶的畜牧场。据记载,该寺鼎  相似文献   

13.
后记     
赵朴老是佛教大护法、诗人、书法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佛学研究来说,则似乎影响不大,有个别学者甚至怀疑他在佛学方面的功力。这种怀疑的依据是:“他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却没有什么佛学专著,除了短文和讲话外,仅有的只是一本《佛教常识答问》。”这是事实。这本书总共只有8万字、200页。但它的影响却不小。据了解它已经发行了几十万册,并且有了日译本、英译本、韩译本。韩译本是最近由韩国东国大学李法山教授翻译的。李教授将翻译稿给朴老看时,提出“是否可以改名为《佛教答问》?”赵朴老说:“我不敢用这个题目,还是常识答问好!…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顺法师(1906—2005)是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思想家。他早年追随太虚大师,后迁居台湾。他的著作基本上在台湾出版,大陆难以见到,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在大陆鲜为人知。郭朋在《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慨叹道:"具有如此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一位佛学大师——印公,自从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与姚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鸠摩罗什与姚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前期的著名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师,在西域诸名僧中最受中原人士的欢迎和尊敬,在历史上他的名声传颂不绝,至今仍不衰减,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唐代玄类法师可与相比。罗什一生的主要成就在译经,他主持翻译...  相似文献   

16.
浅谈正果法师的佛学思想胡晓光正果法师是太虚大师的高足,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他的佛学基础是法相唯识学,而他一生用功最深切的则是禅宗。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果法师是“学在唯识,行在禅宗”。在太虚大师的门下,正果法师是很有独特性格的一位。他学识渊博,但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徐东来 《中国哲学史》2005,10(3):95-100
佛教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内容.冯契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把那些可能影响人们思想的佛学理论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从把握性与天道关系的目的出发,对佛教"转识成智"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完成了其广义认识论基础下由知识到智慧的哲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其智慧学说与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学诚 《法音》2008,(7):8-9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非常荣幸应邀前来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汉藏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看到今天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齐集一堂,共襄振兴汉藏佛学研究之盛举,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为筹建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  相似文献   

19.
有位学佛的朋友,他读过许多佛经,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刊,还朝礼过众名山大寺,对儒家,道家乃至民间气功学说也广学博览。有一次他与我谈及佛学,话语间他富有感慨地对我说:“我思考过许久,也反反复复作过比较,我以为儒学、佛学、道学三家内容方法都大致相同。由此我准备集三家为一体,集三家之优势,独创一门功法,或者说自创一门适宜于自己的修持方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听了他的话当即胆战心惊,唯恐其误入魔道难以自拔。由是我诚恳地告诉他,我自己的参禅方法是一丝一毫都在学观世音菩萨的,对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方法我五体投…  相似文献   

20.
沈卫荣 《法音》2010,(3):16-19
<正>一对世界佛学研究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代佛学研究领域内最有人气、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是"印藏佛学研究"。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可是印度佛教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已消亡,用梵文记录的大乘佛典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