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道德原则何以可能?本文通过梳理和反思中西道德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道德原则,认为要使道德原则具有合理性,至少需要六个条件:以自由为前提;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具有普遍必然性;体现个体的尊严;服务于所有人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性。目前,我们要构建的合理的道德原则,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基础之上,融合中西方道德哲学思想之精华,同时又要符合合理道德原则之必备条件。这种合理的道德原则,目前更倾向于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且为未来构建社会层面的道德原则提供了张力。  相似文献   

4.
一、个体与共同体:道德主体的确立关于儒家的道德哲学,我们充分注意到两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道德并不是人的自然天赋,而是人基于其生存的现实性而被社会化的结果。但是,即便在儒家那里,仍然存在着一个将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的基本维度;“礼”的制度,至少在其本来意义上,实质上即是以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为观念前提的。第二,道德对个体的有效性以及道德价值的普遍有效性,实际上是两个既相互密切关联又可以分别讨论的问题。道德对个体的有效性,在儒家那里乃被转化为个体奉行道德的必要性,其最为深刻的阐述来源于孟子,强调道德性即是人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伦理学不是由彻悟了的导师的权威而来的路标,不是对以前有关善恶之见解进行学术上的澄清,也不是对道德观念与道德语言使用做出分析.道德哲学总是以伦理体验为前提.道德哲学的前提是,我们的有所感激、有所愤慨;我们对某人的行为方式表示赞叹,对另一种行为方式表示厌恶;我们自己会因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感到幸福,我们也会为自己感到羞耻.哲学的伦理学的前提是,我们将"好"这个词与一种意义相联系,这个意义不是指"对这人或那人有利",也就是说,不是指"对于什么"好,而是指"本身就好".道德信念从一开始便拥有直接性与绝对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允许任何相对化.道德信念没有商谈的余地,而是标识出了可商谈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耻感与道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张德治的儒家和主张法治的法家两大道德哲学的历史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两大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中,耻感都是道德哲学体系的原素和原色.耻感的伦理根源和伦理动力是个体"成为一个人"的向伦理实体和人的公共本质回归的精神运动.耻感的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因而它的更深刻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8月 6日— 1 0日 ,全国当代外国道德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沈阳举行 ,全国各地的40余名学者与会。与会者着重从当代外国道德哲学的形而上本体问题设定 ,当代外国道德哲学家的具体观点剖析、当代外国道德哲学研究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现概述于后 :一、关于当代外国道德哲学的研究这是与会者探讨的较多的问题之一 ,其深层原因在于表明我国学术界对当代外国道德哲学的重新审视和学术梳理。很多学者从“文本”的“意义”的挖掘中强调了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价值。有的学者指出尼采道德哲学从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4年 10月 7—10日, 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省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中外学者就当代伦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现将要点概述如下。一、道德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道德哲学方法是进行伦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不同的道德哲学范式。东南大学樊浩教授依据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 提出“伦理世界观”的新概念。在批判黑格尔“道德世界观”理论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新的理路: 从现象学过渡到法哲学, 个体道德意识上升为伦理实体意识, 并在集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道德难题──原因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近年来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重要的不是发表道德义愤和道德呼吁,更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加强道德建设的措施建议,而是要认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诚然,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不等于就能解决问题,但起码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较为适当的起点。我认为,我们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面对市民社会私立战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康德走上了以绝对义务和道德个体自治为核心的道德哲学路径,但他的伦理学最终却成为一种取消了特殊性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批判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将现实的社会世界纳入到其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建立了一套客观的、必然的理性主义社会伦理学,其伦理学强调伦理秩序对个体生活的优先性,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其哲学体系的理性基础规定性,黑格尔的社会伦理思想带有强烈的先验理性色彩,限制了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3):111-118
社会捐赠意愿的强弱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状况的好坏。捐赠作为一种意识行为,是个体特定心理过程的结果,在生成功能认同、价值认同、路径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义务意识的个体可能会找到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的价值联结点,进而将慈善组织看作其履行道德义务的工具,在个体价值安排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捐赠意愿。当捐赠意愿达到一定强度,在需捐情境的刺激下,个体就会生成捐赠动机,进而实施捐赠行为。  相似文献   

14.
孟子道德哲学与当代社会人生研讨会简述康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面对21世纪中国现代道德生活的建构,人们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反思。我们认为,尊重、珍视、发掘、转化中国的传统精神资源,使之契合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在湖北省哲学史...  相似文献   

15.
"品格"是当代美德伦理学极为倚重的一个概念。当代境况主义哲学借用当代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挑战了"品格"的实在性。在境况主义者看来,品格不是一个有经验观察基础的心理事实。那些以"品格"概念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因此就没有一个实在的基础,也无法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道德生活。境况主义对于"品格"概念的事实维度挑战有可能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规范维度上拯救"品格"这个概念的合理性。通过借鉴并批判马克·阿尔法诺的"品格作为道德虚构"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品格作为价值承诺态度"的理论,可以对境况主义的挑战给出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对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上升之路与下降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世界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个体在道德上发挥作用的能力,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价值上讲,我们重视个体的人的地位;然而从道德上讲,我们却不能依靠个体的人的作用,而是需要立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整体的力量。这样一种当代社会中道德从个体转向整体的运作与实现方式,是通过下述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第一,从个体榜样的示范效应转向规制中的道德渗透与伦理涵蕴。第二,从个体德性的培育转向社会主导价值的建构。第三,从精英的道德导引转向民主的伦理商谈程序的运作。  相似文献   

18.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指西方伦理学对人类道德生活的论证方式。作为一门哲学的基本学科,两千多年来,随着西方社会从古代经中世纪直到现、当代的发展,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方式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演变不仅形成了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两种伦理学范式,而且还反映出西方古代和现代道德生活的不同。了解这一过程,不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线索,而且对于我们合理地组织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本文拟根据德语的相关文献,从古代的幸福论和现代的义务论、客观的宇宙论论证和主观的人类学论证、最高的价值是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