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徒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遇到窘况和愁绪就要学会自己化解,时刻拥有乐观的心态和喜乐的心境。在生命中碰到烦闷事,不妨捧读《圣咏》第66篇10-12节的经文,对自己的属灵生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主教》2005,(6):48-48
教宗本笃十六世10月5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了例行的公开接见群众活动,为参加活动的五 万多名信友和朝圣人士讲解了真宗教和假宗教的区别。教宗的这个主题来自圣咏第一三四篇,是要警惕那些忘记 真宗教而受假宗教诱惑的人,他们将面对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主教》2009,(1):5-6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谁能相似上主我们的天主?他坐在苍天之上的最高处。他必会垂目下视,观看天上和下地”。以色列在他圣咏中的一篇这样唱着(咏113,5),既赞颂天主的伟大,也赞美他慈爱地接近人。天主住在高天。却向下垂顾…天主是无比地伟大,他远远超乎我之上。这就是人的第一个经验。距离似乎无穷。宇宙的创造者,引导一切的他,离我们非常地远:起初似乎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今天(12月8日)是我们在天的母亲——圣母玛利亚无玷始胎的喜庆日子。在我们唱起进台经所引用的依撒亚先知书的话时,每个人不禁都随着圣母一起欢呼歌唱说:“从此以后我要因主而万分喜乐,我的心灵要因我主而乐跃,因为他给我穿上了救恩之衣,给我披上了义德之服,就像用金玉颈环打扮新娘一样。”正如圣咏29篇所唱的:“主呀!我要颂扬你,因为你救拔了我,你也没有让我的故人在我身上得逞。”我们这样歌唱,是由于天主为了给自己降生人世的圣子准备一个适当的安身之所,以他的全能和上  相似文献   

5.
“正义由天上俯视,忠信从地上出生”出自圣咏 第八十五篇的句子,是诗人在以色列人民从巴比伦返 回耶路撒冷时一些人因挥不去奴隶生涯的阴影,淡化 了民族意识,只求个人生存,对复兴祖国,重建圣殿 信心不足,(参见哈盖先知书第一章)他们虽然得到 肉体的回归,却得不到内心自由的情况下用来坚强同 胞的心志,并预示未来默西亚王国的远景,鼓励人民 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与其说“正义由天上俯视,忠 信从地上出生”所表达的未来远景已在我们这恩宠年 代成了现实,不如确切地说它就是“道成人身”这奥 迹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从前你们原是黑暗,但现在你们在主内却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样;光明所结的果实,就是各种良善、正义和诚实,你们要体察什么是主所喜悦的。不要做糊涂人,但要晓得什么是主的旨意。也不要醉酒,醉酒使人淫乱;却要充满圣神,以圣咏、诗词及属神的歌曲,互相对谈,在你们心中歌颂赞美主;为一切事,要因我们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政府各位领导,亲爱的主内弟兄姊妹们:大家好!沈阳现在可谓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今天,社会服务的同仁们来自全国各地相聚在这里,共同交流宝贵经验和探讨发展的途径。正如圣咏所说:"众弟兄姐妹相聚在一起何其欢乐"(咏133)。这的确是难得  相似文献   

8.
《圣经·旧约》中的《圣咏》150首,在每一位信仰天主的同胞心中,都是一个神圣的乐园。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天主是一切美的最后根源。感性事物只有反映天主的光辉,被天主打上烙印,才成为美。人感受感性事物的美,只是为体会天主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当分散的犹太人在新的希腊文化主义的世界找到落脚之地以后,最终他们还得需要一种新的《旧约》语言在散居之地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犹太人只懂希腊语,他们的那些圣书在当时还没有其他文字的译本。由于他们在各会堂所读的《旧约》大部分内容(法律书,先知书和圣咏都是希伯来文原著,所以,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希腊文则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把大约在公元前140年于埃及亚力山大完成的《旧约》希腊文译本称为七十贤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政府各位领导,亲爱的主内弟兄姊妹们: 大家好!沈阳现在可谓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今天,社会服务的同仁们来自全国各地相聚在这里,共同交流宝贵经验和探讨发展的途径。正如圣咏所说:“众弟兄姐妹相聚在一起何其欢乐”(咏133)。这的确是难得的机会,喜乐的时刻。愿这种喜悦的心情伴随我们这次交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玫瑰经溯源古时,隐修院的隐修士们以咏唱达味圣王的一百五十首圣咏为祈祷,附近的教友也学着诵念,但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文化,很难学会和背诵,遂改用一百五十遍圣母经代替圣咏。逐渐形成诵念圣母玫瑰经的记数方式,在基督信徒中普及开来。当时,人们为了方便记数,用一个小袋子,里面装入一百五十颗小石子,用以记数。可是石子和袋子既难携带又易丢失,于是改成用一条小绳索打上一百五十个小结。后来,再演变用一根绳索串一百五十个小木块。又想到玫瑰经是“欢喜、痛苦、荣福”,所以三组分开诵念,每端要念十遍圣母经,一组要五十遍,因而以五十首为一…  相似文献   

12.
《旧约》希腊文七十贤士译本 当分散的犹太人在新的希腊文化主义的世界找到落脚之地以后,最终他们还得需要一种新的《旧约》语言。在散居之地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犹太人只懂希腊语,他们的那些圣书在当时还没有其他文字的译本。由于他们在各会堂所读的《旧约》大部分内容(法律书,先知书和圣咏都是希伯来文原著,所以,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希腊文则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把大约在公元前140年于埃及亚力山大完成的《旧约》希腊文译本称为七十贤士或七十子译本(The Seqtuagint)。这个译本可以说是犹太教扩大其范围的象征;在…  相似文献   

13.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五行》篇研究的学术史检讨,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出发,依据郭店竹简出土后研究的新发展,可以推定《五行》篇经部为子思作、说部为孟子作,这一结论呼应了荀子的所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这应是编撰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告诉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立足于世、成为真正的人。这十六章有着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个体、家族和社会不同层面,告诉初学者"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只有学会"为人"、"修己",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学之为己",从而为践行"修齐治平"的入世理念打好基础。这也正是把《学而》列为首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期“禅话百家”可谓别开生面,很有意思。两篇文章,头一篇是科班出身的博士对于彼岸著名禅者新著所作的述评,而后一篇则出自于藉藉无名的荒江野老之手。最初拿到这两篇清样,浏览一过,忍俊不禁:前篇如同京城鸿儒之作高头讲章,讲究条理严谨,望之俨然肃然,后篇则直似到江南苏杭一带听评弹(作者居江浙乡间),但见低眉信手续续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似无叙述之规范,略有音韵之美感,还用古人的话比拟就是:即之也温。编者特地说明:如此安排,并非完全巧合,只因痛感所谓中国“禅话”,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慢慢地变成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文人在那里把玩甚至无病也呻吟,而真正活泼的、启迪智慧的“禅话”却越往后越稀少了。那么这禅话的本来面目如何才能恢复起来?在这方面台湾如耕云先生者早已纷纷探索,发表了自己的禅话,大陆目下亦方兴未艾,而最需要的恐怕仍是充满个性、有真见地的声音,而此种声音须多向民间寻觅。编者云,梦娃之文,即属此种尝试,不知读者以为如何?将及截稿前,又收到君冈先生的“有感”,不禁心生谢意:这对于读懂、读透本期封二赵朴老手书,良有裨益,是及时雨!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寓于各个文化部类的深处。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的基督教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要求,这也是目前中国基督教自身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没有宗教思想根源。这是由于文化的缘起是以原始宗教为表达的重要方式。就基督教而言,无论从教堂建筑、圣咏圣乐、雕塑绘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其文化蕴涵的伟大精神早已超出了宗教本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只有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克尔凯郭尔一篇富有启发性的演说同传统的关系,讨论了它对近来致思死亡的哲学的影响、及其需要加以详尽阐述的思想潜力。这篇尚无定论的演说以某种杜绝偶像的形式重复了死亡之象征的必要性,更新了柏拉图提出的要求,即在预设人可理解为一个整体这一观念后,要学习如何死亡。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批判庄子哲学过程中,我对《庄子》书的《外杂篇》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断定《外杂篇》不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是由战国末至汉初这个时期的汉人称之謂“道家”的一部总集,其中有老子后学左派的作品,有宋鈃、尹文学派后学的作品,有庄子后学的作品,有楊朱后学的作品,也有混入的跟所謂“道家”毫不相干的作品。因此,不能据以論定庄子哲学思想,只能取庄子后学所作之符合庄子原意者作为参考。但把《外杂篇》篇的学派性、时代性、阶級性及其淵流,彻底弄清楚,需要綜合各方面的资料,特别是結合由战国至汉初的社会史进行研究。这里发表的是初步意見,故名之曰“初探”。《汉书》《艺文志》載《庄子》五十二篇。这是由淮南王的門下客編定的。司馬彪、孟氏之五十二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