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时间复制任务中的计时中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时中断范式和时间复制任务相结合,考察了时间复制任务中是否存在计时中断效应。结果表明:(1)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时距复制均出现高估现象,说明两种时距均低于相邻的高低估现象的转换点;(2)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的时距复制任务没有支持计时标量特性;(3)计时中断范式中1700ms和2300ms的时间复制任务出现了计时中断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1700毫秒和2300毫秒为考察时距,采用时距复制任务,对编码阶段的中断位置进行操纵,并记录了14名大学生在进行时距复制任务时编码阶段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行为结果发现:分别就1700毫秒和2300毫秒而言,中断位置越靠后,复制时距越短.脑电结果发现:无中断条件的(控制任务1)编码阶段在350~550毫秒和350~1150毫秒的CNV平均波幅分别较中断位置为550毫秒的条件和中断位置为1150毫秒条件显著更高;无中断条件的(控制任务2)编码阶段在350~750毫秒和350~1550毫秒的CNV平均波幅分别较中断位置为750毫秒的条件和中断位置为1550毫秒条件显著更高.这说明了间断编码的时间复制任务中存在期望中断效应且以注意共享机制解释期望中断效应得到了电生理学证据的直接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穗清  张积家  肖二平 《心理学报》2011,43(9):1013-1025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实验1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均表现出语义干扰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长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口吃者在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所受到的干扰比非口吃者大; 在类别水平命名中, 口吃者与非口吃者的表现类似, 都表现出语义促进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短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也显著低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实验2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 当SOA为-200 ms、-100 ms和0 ms时, 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在语义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 当SOA为-100 ms和0 ms时, 口吃者的语义干扰效应比非口吃者更加明显。整个研究表明, 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出现了延缓, 口吃者比非口吃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排除语义干扰词的干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关于口吃的多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5.
陈宏  王苏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26-1939
视觉注意瞬脱是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近年来国外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渐成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实验范式疏理为两大类-- 单刺激序列RSVP范式和多刺激序列RSVP范式。综述对两类范式的诸多变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提出了影响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四项实验因素和今后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五种趋势。  相似文献   

6.
方燕红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3,45(5):523-537
采用基本水平命名和类别水平命名任务,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与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 图片命名时间在语义相似性高的干扰词条件下显著快于在语义相似性低的干扰词条件下, 但这种效应只出现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 未出现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高低对低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大, 对高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小。实验2显示, 语义关联的干扰词对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干扰效应, 对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促进效应。类别大小强化了语义效应:类别大, 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的语义干扰效应更大, 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的语义促进效应更强。整个研究表明,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强度影响语义效应的方向,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广度影响语义效应的强弱。需要结合多种理论来解释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和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不同。以往研究对1s范围时距认知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此在规避以往研究局限基础上设计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心算任务对100ms和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选择性干扰,结果表明,心算任务影响了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心算加工负荷越大,75%差别阈限越大,但对1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没有影响。两项实验支持了1s范围视、听时距认知均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当听觉节律刺激序列以较慢速度呈现时,其诱导产生的时间期待效应是否受到同时进行的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目标刺激是呈现在听觉通道还是视觉通道,双任务和单任务条件下目标刺激出现在规律听觉刺激序列之后被试的反应时均快于目标出现在非规律听觉刺激序列之后,即节律性刺激序列诱导产生的时间期待效应不受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该结果表明节律性时间期待效应不受注意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实验意在探寻自我面孔作为特殊的刺激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熟悉的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出现的位置。在实验二(小图)和实验三(大图)中,自我或熟悉的面孔与目标同时呈现,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出现在视野的左侧或右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熟悉的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这意味着当自我面孔与任务相关时,对提示位置易化优于熟悉的面孔。与之相反的是,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自我面孔和熟悉的面孔同样捕获目标位置的空间注意。然而,研究并没有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捕获注意上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许暗示着在注意捕获的过程中,面孔效应足够大而掩盖了自我效应的出现。这些发现表明自我面孔之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刺激不仅受感知过程的影响,还依赖于与任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短时距估计中的心理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光 《心理科学》2013,36(5):1054-1057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预期式研究范式,以产生时距作为反应指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短时距估计中的间断位置、间断时距和提示线索效应,探讨产生时距与等待时距的关系问题,揭示注意和间断期望对短时距估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间断实验中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提示线索效应,间断位置(等待时距)效应显著,间断时距效应及间断位置与间断时距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由此得出:(1)注意是影响被试时间判断的主要因素,被试的产生时距随着等待时距的增加而延长。(2)被试对间断的期望显著地影响其时间估计行为,无间断实验条件下,间断期望有损于时间估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理无意识研究在记忆、学习和思维等领域的兴起,内隐时间认知也逐步成为时间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探究内隐时间认知的四种方法:分离范式、序列学习范式、表征动量范式和计时分布相关范式,指出内隐时间认知实验范式在无意识时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也是有相当前景的。  相似文献   

12.
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极易影响时距知觉,致使主观时距偏离客观时距。新近研究者们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并通过采用标准化情绪诱发材料的实验研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情绪的生理唤醒和注意唤醒两种成分各自对内部计时机制造成的干扰效应。研究发现,两种效应中前者会加长主观时距而后者会使其缩短,且分别有不同的发生特点。该文在介绍国内外关于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的新近研究基础上,提出应从探索两种效应的分离方法、考虑记忆效应因素以及增加实验自变量的数目和取值水平三个方面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event and emergent timings are thought of as mutually exclus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apping and circle drawing (Baer, Thibodeau, Gralnick, Li, &; Penhune, 2013 Baer, L. H., Thibodeau, J. L. N., Gralnick, T. M., Li, K. Z. H., &; Penhune, V. B. (2013). The role of musical training in emergent and event-based timing.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191), 110. doi:10.3389/fnhum.2013.00191.[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Studenka, Zelaznik, &; Balasubramaniam, 2012 Studenka, B. E., Zelaznik, H. N., &; Balasubramaniam, R. (2012).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apping and circle drawing with and without tactile feedback: An examination of the sources of timing vari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5(6), 10861100. doi:10.1080/17470218.2011.640404.[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Zelaznik &; Rosenbaum, 2010 Zelaznik, H. N., &; Rosenbaum, D. A. (2010). Timing processes are correlated when tasks share a salient ev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6), 15651575. doi:10.1037/a0020380.[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suggest that emergent timing may not be as robust as once thought. We aimed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in both a younger (18–25) and older (55–100) population. Participants performed one block of circle drawing as a baseline, then six blocks of tapping, followed by circle drawing. We examined the use of event timing. Our hypothesis that acute experience with event timing would bias an individual to use event timing during an emergent task was not supported. We, instead, support the robustness of event and emergent timing as independent timing modes.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认知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运演与转化上,排斥价值性研究。而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的人性建设上,从根本上实现了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整体性转型。本文对人本范式创造性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主要观点、方法论思想、影响及局限作了简明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manipulated the width of a timing target in continuous circle draw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a more stringent spatial-timing criterion would produce an increase in participants' (N = 30) temporal variability. They also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cycle duration. There was no effect of spatial precision on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circle drawing, and tapping and circle drawing were found to use the same criterion. Those findings lend strong support to the earlier view of R. B. Ivry, R. M. Spencer, H. N. Zelaznik, and J. Diedrichsen (2002), who argued that continuous tasks such as circle drawing are timed differently from discrete-like tasks such as tapping. Therefore,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event and emergent timing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16.
图词干扰范式下的语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词干扰范式下存在着语义干扰效应(semanticinterferenceeffects,SIE)。研究发现,在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干扰词对图片命名或者起干扰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效应的机制很复杂。主要有两种假说:⑴词汇选择竞争说:认为当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有语义关联时,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所对应的概念表征相互激活,从而造成语义干扰,词汇节点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选择。⑵相对范畴水平说:认为决定语义效应及效应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干扰词和目标词之间的范畴水平,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相同水平,则产生语义干扰;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不同水平,则产生语义促进。文章回顾了已有的研究及各种假说的争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周婷  李娟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85-1190
“语义一致性加重复”范式(congruity-plus-repetition paradigm)在早前重复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早期语义情境用以控制重复效应的前期成份N400和后期成份P600之间的相互干扰。作者回顾了这种范式在轻度认知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该范式在MCI的识别及预测其向痴呆转归方面的优越性。提示效应的组合更能标记正常认知老化向痴呆的动态过渡;能产生两个或多个效应组合的实验范式将是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寒  韩玉昌 《心理科学》2004,27(4):807-811
基于内插材料加工对内隐记忆的干扰的研究范式(Martens&Wohers.2002)所带来的启示,满足启动材料与目标词在语义线索上的匹配要求,根据启动材料的数量来控制语义加工水平(量)的大小,探索意识条件下和无意识条件下(阈限下)语义加工水平(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意识条件下.还是无意识条件下,内隐记忆成绩随语义加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内插材料加工范式无疑是一种从更微观的角度探讨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的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