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力平 《心理科学》2001,24(3):290-293
通过实验性分离,考察了刺激材料的局部知觉特征的改变如何影响再认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刺激的局部知觉特征改变主要影响了再认的自动提取加工,对于意识性提取加工影响不大。综合前期的研究结果,对人的认知系统如何加工信息以唤醒情绪与再认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记忆的实验研究中,自1958年J.P.Egan 提出用信号检测理论研究再认问题以来,国内外已从不同方面用此理论对再认进行了许多研究,并一致认为用信号检测理论研究再认问题,将再认能力与反应标准互相区别开来,即用确信度评定法,比用有——无判断法和强制选择法,具有更为客观地测定再认能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种世界大学排名比较任务(综合实力、商业与管理专业、农业与林业专业),用问卷调查了208名大学生并考察其利用再认启发式和额外线索作推断的情况。结果发现:(1)被试在前两种任务中的正确率均超过60%,选择可再认学校的比率及其正确率也较高;(2)比较类别对再认的选择率及其正确率均有显著影响,效应量很大;(3)再认效度较低或无法利用再认时,被试的选择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外国线索或专长线索的预测;(4)多出一条不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比只有再认线索时有所降低但不低于50%,多出一条有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的变化因线索而异,不一定显著地增加。  相似文献   

4.
孟庆茂 《心理学报》1988,21(1):47-53
记忆研究的再认法传统上常用计算保持量作为再认的指标,而信号检测论则用计算辨别力指数d′作为再认的指标。它们各有特点,又各有局限性。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修正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分析了应用模糊集合统计处理信号检测论评价法的结果,计算再认程度函数作为再认的指标,比传统的指标及d′更具优越性:(1)比较符合心理判断的实际;(2)无须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假设;(3)可排除判断标准的影响,有利于不同被试个体再认能力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的编制及标准化工作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这套“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该测验包括数字鉴别、心算、汉字旋转、数字工作记忆、双字词再认、三位数再认、无意义图形再认7项分测验,其软件程序用C语言编写。为了使测验标准化,并获得有代表性的常模资料,在全国6大行政区取样2443人进行了测试。该测验适用于具有小学4年级以上教育程度的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年龄范围为10—90岁。为学生和成人两部分样本编制了两套各年龄组量表分换算表。该测验的区分度、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及效度均良好。  相似文献   

6.
郭力平 《心理科学》2004,27(2):333-336
研究将再认模型的构建置于适应、认知和监控三个系统背景之下,认为将人视为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人更具有生物的基础和演化的历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再认模型的构建应当满足种系发展和个体发生的延续性。在完成再认模型的构建后,以此作应用.对William James提出的情绪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见解认为,再认优于回忆,能回忆的都能再认。但特尔文(E.Tulving)和汤姆森(D.M.Thomson)在1973年首先研究并命名的“能回忆的词的再认失败”(RFRW)现象,向这一关于回忆与再认关系的传统见解提出了挑战。特尔文和汤姆森的研究范型由三个基本步骤组成:(a)学习A(提示词)-B(目标词)词对;(b)单独进行B 的再认测验;(c)以A 为提示线索进行B 的回忆测验。特尔文和汤姆森等人在这一基本范型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研究,“在两类实验结果中显示了能回忆的词的再次失败的现象。第一是回忆优于再认,第二是一些能被回忆的项目不能被再认。”RFRW 现象引起广泛讨论。学者们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8.
陈天勇  韩布新  罗琳 《心理科学》2001,24(4):490-491
再认失败(recognition failure,RF)是Tulving(1973)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关于情景记忆提取的有趣现象,即人们能够回忆(指线索回忆,下同)起一个先前学过的词,但却不能够再认它。再认失败范式(RFP)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张含若干线索一目标词对的词表,如ground-COLD,要求他们记忆大写的目标词,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索词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再认测试阶段、线索回忆阶段。  相似文献   

9.
注意分散对虚假再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何海瑛  张剑  朱滢 《心理学报》2001,34(1):17-23
采用DRM范式研究学习阶段不同的注意水平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意水平的降低,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显著下降。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不易受注意分散的影响。正确再认和虚假再认的记得成分相似,但知道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同。虚假再认比正确再认的感知觉细节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实验探讨了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否反映在记忆再认中。42名被试完成了自我参照、"差序格局"中的内圈人物(亲人)参照和外圈人物(仅认识的人)参照、语义参照各条件下的记忆加工任务,然后分别对其再认率、R/K(记得/知道)判断率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参照条件下的再认率与R判断率呈现"差序格局"顺序,"差序格局"反映在记忆再认中。本研究认为"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不同人物影响信息的精细组织加工程度从而导致记忆再认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11.
联结记忆由三种成分构成:项目1, 项目2以及项目1-项目2之间的联结, 其中, 对项目1和项目2的再认称之为项目再认, 而对项目1-项目2之间联结的再认称之为联结再认。双加工理论认为项目再认可以由熟悉性和回想加工来完成, 而联结再认只能由回想加工来完成。但近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要学习的项目对被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表征时, 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而关于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研究较少, 总结已有研究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只有受益”观点(benefits-only)认为整合在增加联结再认的同时不影响项目再认; 另一种是“收支平衡”观点(costs and benefits)认为整合增加联结再认是以牺牲项目再认为代价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了解整合对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的具体作用, 有助于针对具体记忆任务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来提高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泽军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22,54(12):1443-1454
研究旨在探讨整合如何影响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及其加工过程。编码阶段要求被试学习复合词和非复合词, 提取阶段完成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测验。结果显示, 复合词比非复合词有更好的联结再认表现, 但在项目再认表现上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ERP结果显示, 在联结再认上, 复合词诱发显著的FN400效应(与熟悉性加工有关)和LPC效应(与回想加工有关), 非复合词只诱发显著的LPC效应, 且复合词比非复合词有更大的LPC效应。在项目再认上, 复合词比非复合词诱发更大的FN400效应。总而言之, 整合在促进联结再认的同时并不会损害项目再认的表现, 支持了“只有收益”观点。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上研究再认问题,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再认法,那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先给被试呈现一组材料让他去识记,然后把这组材料同另一些材料混杂在一起,再呈现给被试,让他去辨认。在这样的再认测验中,被试对每件材料作出这是“旧的”或“新的”反应。这样的记忆课题同信号检测实验中的“有无法”课题非常相似。信号检测分析比传统的再认法优越的地方在于:信号检测分析所提供的关于被试的识别能力的估计,可相对地不受他的反  相似文献   

15.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16.
推理的启发式再认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4,27(2):493-495
本文介绍了推理的启发式再认新模式,阐述了启发式再认的再认基础,介绍了“少即是多”效应,并且引用大量实验介绍了启发式再认的证据以及启发式再认的适用范围。并对启发式理论上的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操纵广告语来设置三种广告类型,分别为新颖适用、新颖不适用和适用不新颖,以此来分离新颖性与适用性在广告再认中的提取效应。结果发现,虽然新颖性广告能在学习阶段引起较好的喜好评价,但在广告再认阶段,被试对适用不新颖广告的再认效果更好,表现为更短的正确再认时间和更好的再认成绩。这可能是由于再认提取中新颖性主要依赖回想方式,而适用性则更多依赖熟悉性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适用性在广告再认中有其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再认的两种机制及其与启动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松梅  朱滢 《心理学报》1995,28(1):9-14
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再认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及其与启动效应的关系进行探讨。实验一用高频字和低频字作实验材料,分别测量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条件下,两种再认的成绩。结果表明:学习阶段的注意分散使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成绩下降,对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成绩没有影响。低频字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优于高频字,但字频对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没有影响。实验二分别测量两种再认项目的补笔正确率。结果表明: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的补笔正确率显著高于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的补笔正确率。据此可以推论:两种再认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属于有意识记忆的范畴,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属于无意识记忆的范畴。后者和启动效应的心理基础可能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重复掩蔽启动和概念掩蔽启动范式比较了知觉流畅性和概念流畅性对随后再认和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知觉流畅性仅影响基于回想的随后再认,对基于熟悉性的随后再认及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概念流畅性影响基于熟悉性的随后再认和启动效应,但对基于回想的随后再认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知觉和概念流畅性对随后再认及启动效应有不同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速示下再认汉字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人和小学生在速示条件下再认汉字和双字词,结果表明,成人和小学生再认不同结构类型的汉字有共同的规律:结构上属于两边对称的字较易再认,半包围型的字较难再认。成人和小学生在再认过程中抽取汉字的特征也有共同之点:对左右结构型的字往往抽取字的右下角的笔划,对半包围型的字则往往抽取字的左上角的笔划。不同再认的方式(读出和指认)对再认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别。在指认条件下由于有视觉反馈,再认成绩大为提高。本实验的结果对识字教学和机器自动识到汉字装置的设计,可能有某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