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所争何事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界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自然这一伦理义务的最终根据或基础究竟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回答是 :对他人的伦理义务。那么 ,为什么人只对人负有伦理义务呢 ?答曰 :人是惟一的目的存在物。到目前为止 ,康德的这一论证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的理论基石。由于担心人类中心主义所理解的这种环境伦理不足以约束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 ,许多学者试图另辟蹊径 ,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具“刚性”的伦理原则 ,用于指导人们调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2.
现在人们开始关心生态问题,但是有些人只盯着西方生态学的发展,而且只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也就是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出发,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保护。其实,中国哲学早就有极其丰富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仁学就是其中之一。仁是儒学的核心,包含不同层面的内容,其本质是生命关怀,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3.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自我反思、审视与重建总是笼罩在他者——西方文明的阴影中,西方文明成为中华文明荣耀与跌落的坐标。然而,西方中心主义的鉴临决不会有中华文明的出路。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本身。中国道路开创的实践文明新形态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新生,是一种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的人类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群体生存的问题。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是一种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行为。虽然完整意义上的人口伦理学是同近代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的,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口问题便是人们进行伦理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自觉地对人口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孙雄 《现代哲学》2001,42(3):78-82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而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并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西方文明对大自然掠夺的重要伦理依据。有鉴于此,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督教神学内部,不少神学家对基督教的传统自然观进行了检讨和反省,并根据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对基督教经典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作了重新解释,形成了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神学流派——生态神学。考察和分析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当代的变化,对于现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一个初步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权利论(ani 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和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是这个话语体系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它们之间的相互批评、回应、沟通和交流构成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历史主题。一、规范层面的共识与差异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近现代伦理学的主流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康德的这样两个基本预设:只有人(作为惟一的理性存在物)才是目的王国和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动物等非人类存…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思想根源上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生态伦理的滞后;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皑 《哲学动态》2001,(1):30-33
20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急剧恶化 ,严峻的现实把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凸现在世人面前 ,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我国学界逐渐形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派别和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我以为 ,两大派别之所以会产生分歧 ,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解未达成共识 ,故而在使用上呈现出模糊性、混乱性。为了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讨论中的某些局限性并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本文拟就“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内涵和本质略陈孔见。从历史上看 ,人类中心…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还是自然主义?——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道主义,还是自然主义?——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刘福森李力新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要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1946年,海德格尔在《论人类中心论的信》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3.
不关注环境问题,给资源环境、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破坏。生态伦理兴起。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生态观历经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主义再到弱人类中心的过程,理论上逐渐完善了生态伦理学,开始了更加关注自然价值存在的环境伦理学,并开始"东方转向",事实上,中国先哲早在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开始把人和自然放在统一的"道"的背景下,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于人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天人合一",值得现代人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14.
就文明理论本身来说,国外许多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譬如,在西方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文明理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文明理论。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关于文明的理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的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主客二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着重大分歧。生态主义者大多从否定的向度上思考问题,他们认为环境问题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应当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其中最大的问题则是近代哲学确立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主客二分模式。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和客体,成为人类满足自己生存、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人类中心主义”被普遍认为是环境问题的“罪恶之源”,环境伦理学界对它的批判声更是不绝于耳。然而,究竟何谓“人类中心主义”?对此,人们理解上存有模糊性,使用上呈现混乱性,由此导致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理论上的矛盾性和不彻底性。为此,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解,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动机和归宿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以就教于理论界。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外来词,自西方传入我国理论界后,人们对它的涵义众说纷法。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用其词而不究其义,甚至以…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7,(1)
<正>自近代以来,当中国的视域中走进了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自信的中华文明变得焦虑、不安,甚至自卑。在这段历史时期,儒家文明受到了很多的批判,甚至差一点被我们国人连根拔起。近代以后,当人们提到儒家,多数人总会惯性般地想到"封建等级秩序"思想对人的生命力的扼杀,或者想到儒家与君权的"互利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怎样判定人对自然负有的伦理责任,本文从几个存在的事实论点入手着重剖析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所在,指出这两种观点的片面性;认为应当重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完善认识和实践主体人的能力,来选择和调节人类的需要、利益和生存环境,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9)
正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个人中心主义"者在"一切皆为我所用"思想的驱使下,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肆意掠夺和践踏,从而造成各类资源枯竭,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消亡加速,全球气候变暖,乃至SARS、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的泛滥,给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峻的生态危机警醒人们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文明对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话语交流的关键词,这是全球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在东亚—太平洋区域的超越世界近代以降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儒对话”值得关注,这种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两大古老文明间的对话意义尤其深远。中国穆斯林学者和国外穆斯林学者对儒教所持的不约而同的文明对话的态度与分析范式又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