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真道以"新道教"的身份自元代以后即跻身于道教正统,而自清初传入岭南地区的全真道,随着教团自身的衍化并与岭南地方宗教信仰的融合涵化,形成了"新全真道"这一当代宗教形态。对岭南"新全真道"现象的深入辨析,折射出中国道教的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亦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茅山教,是以法术祈禳度人的民间宗教派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民间宗教,大致有梅山教和茅山教两大流派,且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茅山教在南岭走廊的传播,茅山教与闾山教的关系,茅山教的宗教特质和法术特点,茅山教蕴含的道教文化元素,是深化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教治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生 《中国道教》2001,(3):18-22
宫观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宫观为核心的教团组织是合理化的正统道教的基本组织方式 ,它以信仰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方式 ,取代了原始道教时期思想芜杂、人人称教、缺乏合理组织与教团规范的、民间化的散漫状态。宫观组织代表一个信守正统道教思想的教团 ,与社会各层人士和政治组织发生正常接触和交流 ,它已成为道教教团内部、教团与政治组织、社会民众进行交流和接触的重要媒介。基于宫观组织 ,道教教团与社会和政治之间 ,建立起信用关系 ,在这种信用关系中 ,宫观成为一种信用象征。基于这种信用关系 ,宫观成为道教教育信众、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道教与医学共同发展,不断发生深度互动,不仅道教医学得以发展,也使传统医学打上了明显的道教印记。道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道同源"、"十道九医"、"岐黄源于道"是道教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通过治病化人来吸引信众、组织教团。修真成仙是道教的终极信仰,随着对这一信仰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教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同外来的佛教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且与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相互渗透、相互揉合。由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诸候吞并、水涝旱灾、地震、瘟疫等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道教已先后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到壮、白、羌、彝、瑶、侗、苗、黎、京、仫佬、毛难、纳西、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之中,对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一、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皆与少数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顺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人张陵,以汉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为基础,“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何  相似文献   

10.
全真教的神仙谱系主要由传统道教神灵和唐宋内丹道神仙谱系构成。在宫观、神像布局上全真教从创立之初即通过以"五祖七真"陪祀三清、老子、玉皇等传统神灵,在节庆活动中通过每年一度、持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真元会"庆典活动等方式,接续传统道教神谱。跨越代际、跨越历史传承的遇异叙述,为全真教从观念史、信仰史角度重塑内丹神仙谱系"小传统"打开了通道。前者有利于增进全真教的教团认同和凝聚力,后者在抬高某宗某系丹道辈分的同时,这一"僭越"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真教的宗系分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杨氏是自明嘉靖以降繁衍于西北民族地区,并从清前期即使用全真龙门派字的地方在家道士家族,其法脉传承以家族内的父子相传为主,兼及师徒授受;经过数百年的传衍,现已流变为被称为“阴阳先生”的仪式专家,在当地社会生活与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杨氏身份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道教在民族地区演进变迁所呈现出世俗化、民间化与本土化的一个表征和缩影。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道教的信仰是近千年来转统文化发展积淀的历史缩影,是在新世纪盛开在我国西部开发战略征程上的文化奇葩,它以教团规模宏大、历史悠久、适应社会变迁和弘扬甘肃地域文化而名震古今。本文通过对兰州道教及其各信教群众多方位调研,得出了结论和调研成果,它在实践上的探索对西部地区乃至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定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倪彩霞 《世界宗教研究》2011,(1):97-105,194
20世纪30年代,在瑶族传抄文献中发现"梅山教"的存在,由此展开了梅山教的研究。湘中雪峰山脉,古梅山地,是苗瑶祖居地之一,梅山教的发源地。魏晋以来,这里生活着荆蛮部落,巫信仰盛行。唐宋之际,梅山猎人张五郎到龙虎山学习道法,开创"梅山教"。宋熙宁间,朝廷开发梅山,汉族大批移居梅山,梅山蛮主体逐渐迁离梅山,梅山教随之流播各地。在梅山地区,梅山教奉地方神祇张五郎为教主,到了广东瑶区,奉应三郎、黄三郎、李三郎为"三元法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以后,奉道教神"三元将军"为祖师神。梅山教在族群迁徙过程中,逐渐在南方山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民间道教的一个流派。而另一方面,在汉人佛、道、民间宗教的影响下,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在数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梅山师公教已经迥异于"梅山教",而是以汉族宗教信仰为主,留存了"梅山教"部分成分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4.
林莉 《中国道教》2004,(1):37-39
云南洞经是指自明清以来,流传并活动于云南民间的宣唱经文活动。在云南省所属的地州市中,除了迪庆等少数几个地区外,昆明、楚雄、文山、红河、保山、大理、丽江、曲靖、玉溪、昭通等大多数地区都有洞经会。其谈演经籍、供奉神祀、斋醮科仪等宗教器物、宗教仪礼以道教为主,兼容糅合了佛教、儒家及部分少数民族信仰内容,体现了近代以来道教在云南民间吸收多教文化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云南洞经音乐总的来说是以道教音乐为主,但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江南小调及种类繁多的曲牌,成为一种形式上易于谈诵,内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云南洞经的…  相似文献   

15.
中亚是苏非主义的勃兴之地,奈格什班迪苏非教团起源于乌兹别克斯坦,是迄今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教团之一。苏联时期,该教团发展停滞。1991年后,乌兹别克斯坦将以奈格什班迪教团为主的苏非主义纳入国家文化传统重建计划,加以扶持和推广,自此,该教团的发展呈现出官方、民间和域外三种模式。本文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官方推广的奈格什班迪教团得到了全面恢复,呈现新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本地化特征。而民间和域外模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处于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道教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下旬,我们走访了云南省的保山、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昆明市,对这些地区道教的历史、现状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道教在云南省不但历史悠久,教徒多,宫观多,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较大。据史籍和金石资料记载,远在汉代就有道教隐士栖居于滇西巍宝山炼丹修道。清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仙释》记载:“孟优,世居巍宝山,与土帅孟获兄弟也。素怀道念,常往来于澜沧江、泸水间,得异人授长生久视方药诸书。”至唐代。  相似文献   

18.
"守清坛"是川东北一个民间道坛,其所进行的"开五方"度亡仪式本质是"开通道路,释放亡魂,度品上宫"。本文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描述该仪式的全过程,同时对"开五方"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释,认为该地区"开五方"度亡仪式是传统道教度亡仪式的延续,体现了浓厚的道教色彩,但同时也融合了一些佛教和儒教的元素。  相似文献   

19.
《世界宗教研究》2021,(2):197-197
正尹志华,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2009-2010年度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道家哲学、道教思想和道教历史,近期侧重研究全真道,出版了专著《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该书立足于教团内部演变以及教团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东晋南朝上清灵宝派发动的道教仪式音乐改革,以改造民间道教的草根性、向官方皇权靠拢为特点,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构成由俗转雅的首次转型。其标志主要是:首先,强调尊经重道,长斋诵经以度人,构建了"斋、经、韵"一体化的正统仪式音乐模式,催生了大量经韵;其次,构建了以行道诵经为主的规范化斋仪模式。此雅化的仪式音乐模式经唐代、北宋的继承集成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