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族民间信仰历史悠久,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特征明显。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杀猪相关法事是东部方言区苗族举办的最普遍的家庭祭祖仪式。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杀猪仪式分为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阶段;整个仪式过程体现出苗族祭司巴岱雄的"中心"地位以及东部方言区苗族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出苗族成员追求社区和谐的心理素质。对东部方言区苗族杀猪还愿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苗族传统社会及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黄金 《宗教学研究》2013,(1):224-230
“跳仙”是东部方言区苗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信仰仪式,在苗族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传统社会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湘西苗族地区由仙娘主持的“跳仙”仪式仍然保持着相对完好的原初样貌,承载着内涵丰厚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苗族歌棒,就是指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上刻上苗族自己的象形字符号,而且以这些字符号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诗歌内容的刻字木棒就叫做歌棒。苗族歌棒所刻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舅爷把向姑妈索取的聘礼刻在枫木棒上,刻好后,  相似文献   

4.
位于湘黔交界处的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锹里"地区,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靖州苗族歌鼟(teng)的传承地.歌鼟是湘西南苗族同胞几千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曾被贺绿汀、吴宗泽等音乐家誉为"民歌奇葩"、"深山珍宝".  相似文献   

5.
羌族丧葬礼仪传承一种文化,保持一种传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质.简而言之,火葬方式是古羌文化之遗风在今天羌族社会生活习俗中的表现,而土葬方式却是一种输入文化.考察这两种丧葬习俗,可以窥视羌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趋势,把握一个民族从远古保持至今的历史足迹和传统风貌.  相似文献   

6.
<正>楚地自古有鼓盆而歌的丧俗,鄂西北武当山地区的丧葬风俗整体上遵循着儒家礼教传统,但又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一定的道教色彩。丧歌被当地人统称为"阴歌",因主要在夜晚伴以锣鼓演唱,通宵超度陪伴亡灵,当地又称之为"打待尸""夜锣鼓""阴锣鼓""围鼓子"。武当山丧歌在当地民歌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7.
赵露 《管子学刊》2002,(4):54-56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这是因为西周初期分封在这里的齐、鲁两大诸侯国而得名。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大诸侯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被后人称为“齐文化”与“鲁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鲁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为崇尚礼治。齐文化被称为“齐学”,同样是源远流长。其特点为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服饰在巴楚巫文化的影响下,其服饰纹样构成形式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通过实地考察湘西苗族服饰,旨在分析湘西苗族服饰纹样所表达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寄予的精神向往。剖析其文化内涵,为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的再创新设计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死亡往往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恐惧,与死亡相伴随的就是丧葬。传统的丧葬礼俗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特殊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心理层面的考察,揭示其如何从注意的转移、利用情绪的感染性和情境性、精神依托以及满足人们归属感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克服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民间棺绘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丧葬文化现象,由于其生存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加上民间艺人创作观念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魅力。棺绘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而固定的范式,这些范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礼仪制度与文化观念。流布于甘肃永登地区的民间丧葬艺术——棺绘,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民间丧葬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湘西苗族的服饰图案不仅已经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起来。在详细苗族服饰设计中,其刺绣图案是最著名的,其不仅承载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融合了苗族所特有的艺术,在服装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我们乡位于中越边境的贫困山区,苗族信徒文化极其落后,这里没有一个传道人。代们是白苗,用的苗文是用拉丁字母构成的。 我们乡被一个别有用心的越南苗族牧师所控制,这人名叫杨险生。杨说他就是上帝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段磊 《美与时代》2014,(1):32-32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文字”。这正是对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好的定位。正因为文字的缺席,苗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需求催生了其发达的服饰文化。其中,银饰更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葬礼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背后隐藏着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本文以鄂西北一个普通的丧葬仪式为基础,分析了葬礼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结构,考察了葬礼作为心理感受的仪式表达,还从"亡灵"的角度探究了整个仪式所呈现的"生活结构的转换"。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较深入地考察了丧葬仪式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6.
孙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55-155
古语有云,人死为大,丧葬习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的各个民族,主要有火葬、土葬、塔葬、水葬和天葬五种丧葬形式。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丧葬习俗也有所差异。位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丧葬形式——天葬。  相似文献   

17.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变化万千,纹样图案丰富,是当代珍贵的艺术瑰宝。苗族银饰既传承了苗族文化,又在历史演化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现象,它根植于苗族文化土壤中,具有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传统工艺三大核心元素。对其核心元素再设计的应用应在学习苗族银饰工匠独特的装饰和加工手法前提下,传承苗族传统优质文化基因,保留古老的民族特色,使其核心元素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和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综合应用于现代艺术领域,为现代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的倒插枫树,是远近闻名的神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神树下保留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两通祭拜神树的碑文,是苗族对神树崇拜的"自我"表述,为我们研究苗族树崇拜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从碑文看,瑶光神树的"神奇",表现在来历神奇、外形奇特和树神显灵等方面。瑶光苗族所祭拜的枫树是枫木神、龙神、岩神和祖先神等多种神的化身,即瑶光苗族的树崇拜包括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不过,在各种神的祭祀中,瑶光苗族以祖先崇拜为最终目的。瑶光苗族以枫树为图腾,通过祭拜神树,发挥敬宗崇祖、文化认同和生态保护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