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6,(2)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法颖集。颖姓索,敦煌人,今甘肃敦煌县也,为法香弟子。朱元嘉末南至江左,孝武时为都邑僧正,后辞任。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建元四年卒,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所撰有《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此卷元、明藏及大正新修《大藏经》皆作法显集。然法显初居道场寺,译出《僧祗律》,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法颖居京师多宝寺,每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是故此卷题云长干寺沙门,正与传合。盖以字近误为显耳。所集儿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向彼悔,一百零六众学,七灭诤,共三百五十四戒,与《四分律》相较,初三篇相同;舍堕篇以下条文互有增损。若仅以数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比丘尼传》卷二,从出家原因和修证事实两个方面论述了南朝刘宋时期比丘尼僧伽的基本情况,对当时统治者与比丘尼的关系也略有涉及。此外,作者还谈到《比丘尼传》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象佛教僧伽制度的发展和二部僧戒的传入,书中皆有佐证  相似文献   

3.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5.
正敦煌遗书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题记中,有"毗尼藏主"称号。它的出现,显示了敦煌许多佛寺的律寺特色。竺沙雅章先生早年曾指出,敦煌十七寺都是律寺。~①上山大峻先生讨论了古逸《四分戒本疏》的流传。~②土桥秀高先生综论了敦煌律典的特色。~③任继愈先生和方广锠博士从敦煌大藏经史的角度论及了"毗尼藏"问题。~④前人的研究启发了我们对律宗在敦煌传承历史的关注。最近,池田温先生发表了大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8.
敦煌P.2861和P.2256号文书,被认为是梁朝道士宋文明的《通门论》。通过比较,该文书与《道藏》中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出自一部书,即隋朝编撰的20卷本《玄门大论》,又名《玄门论》、《道门大论》,并非两卷本的《通门论》。北宋以后,20卷本《玄门大论》亡佚,敦煌文书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均系其节本而不是全本。  相似文献   

9.
《大智度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典籍,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卷数量多达279件。这些写卷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校勘价值,但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不少写卷断成数截,现分藏于世界各地,给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鉴于此,本文对其中11个残卷进行了缀合,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温金玉 《中国宗教》2006,(12):19-21
2006年11月9日6时50分,原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安详示寂,享年97岁。隆莲法师1909年出生于四川乐山,1941年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出家,同年腊月八日受具足戒,1942年受聘为四川莲宗尼众部教务长,并自此开始佛教比丘尼教育事业。1984年,出任新中国第一所比丘尼教育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才学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曾参与《中国佛教》、《藏汉大辞典》等重要出版物的篇目、辞条的编写工作。本文作者感怀隆莲法师一生对中国佛教做出的贡献,撰文以表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禅宗———的根本性经典 ,而敦煌写本《六祖坛经》则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坛经》本子。本文在回顾述评国内外学术界近百年以来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之上 ,从敦煌写本的出现时间、书写格式、题名与内容及当时禅风的关系、前题和后题的牵联、古书的形制或体式等多个方面 ,提出和论证了自己对于敦煌写本《六祖坛经》题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15.
碧山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一座古刹。早在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即凿石为寺。《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载: 五台北寺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为义疏。此解《四分律》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道戒和思想内容的不同认为敦煌本P2256号和P2861号文书并非宋文明的<通门论>,而是宋文明之后的灵宝弟子编撰而成的,是对陆修静、陶弘景、宋文明等人的学术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存《修真十书》四个版本,底本相同,均未出明《道藏》之外。据《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遵生八笺》《盘山语录序》等,《修真十书》极有可能存在单行本;对《道藏目录详注》三个版本所录《修真十书》六十四卷之谜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消失的四卷为"梁丘子黄庭内外二景玉经注解"。关于《修真十书》的成书时间与编辑者,传统认定为宋代石泰,亦有不作定论否定前者,目前国内学界通识为元初南宗徒裔,西方学界观点则有1250年萧廷芝之说和1340年之说。比较上述观点,侯赛因1340年之说更具合理性。基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与余觉华《修真捷径》文献同源之关系,可推测得出余觉华编、刊《修真十书》。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写一部反映中国儒学产生、发展、演变全貌的多卷本通史巨著,是儒学研究者多年来的愿望。最近,这个愿望由于七卷本《中国儒学史》的出版而得以实现。七卷本《中国儒学史》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大型中国儒学通史,全书分先...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9)
《历代法宝记》,又名《师资众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据卷题下的小注),一卷,作者名氏失载。从书末载录的山人孙寰的《大历保唐寺和上(无住)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来看,此书可能是为纪念于唐大历九年(774)六月三日去世的成都府保唐寺无住禅师而写的,作者当是无住的门人,撰于无住去世后不久。日本以法国国民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本为底本,大英博物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