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颇有影响的城市保护神。本文根据史藉文集、笔记小说、道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对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城隍神的职掌、城隍神信仰与民俗,城隍神信仰与道教诸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还对城隍神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城隍信仰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或唐宋时期城隍信仰的发展,而元代作为城隍信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我们至今仍对元代城隍信仰不甚了解,对诸如城隍是否在元代成为官方信仰,是否纳入国家祀典等问题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对《全元文》所收全部52篇《城隍文》逐篇加以细读,重点考察《城隍文》作者和作文背景、城隍庙时空分布、城隍神神性和身份、城隍神职责功能、城隍庙修缮和维护的资金来源、官府和普通民众的城隍信仰,并一一列表加以说明,同时也参考未收入《全元文》的相关史书、野史杂录和笔记小说等资料,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和呈现元代城隍信仰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迫切需要推动下形成的.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隍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地方信仰,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与该地的历史、文化及习俗关系紧密,城隍老爷一般是与当地有关,甚至本籍的名人,例如上海的秦裕伯、奉贤的周正鋐、淞江的李侍问,均为原籍人士,襄阳谷城的肖何则因与历史渊源有关。而其信徒则为本城居民。各地城隍庙的庙宇,其规格大体均为仿当地人间衙门设计的,有大门、仪门、寝宫、役房、化楮炉、钟楼、鼓楼等等。各地城隍庙往往以它为中心,形成一个商业圈,它的庙会规模也比较大。城隍信仰的宗教色彩,往往也渗透到这个商业圈和庙会中。过去各地城隍…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上看,江苏道教的城隍文化是道教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传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等特点。明代之后,各地城隍庙所主办的城隍崇拜、城隍出巡及城隍庙会,成为道教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官方管理民间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当代社会中既要保持城隍信仰的神圣性,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城隍文化所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使所开展的城隍文化活动能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中国古代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城隍神信仰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对于认识我们传统文化的性质,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民俗观念中,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基础。信仰与民俗是民间美术的发展核心与载体。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信仰是民俗形成的主导,民间美术也正是信仰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中国古代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城隍神信仰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对于认识我们传统文化的性质,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城隍神本为民间俗神,道教将之纳入神灵系统。城隍信仰起源很早,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如班固两都赋序云:"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①经过历代的发展,城隍信仰从明代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朱元璋"于临御之初,与天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城隍信仰及其社会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隍,是道教崇拜的地方神。城隍信仰,十分广泛,其影响也非常深远;城隍庙,更是遍布全国各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神,在广大信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他不仅能护城保民、赏善罚恶,而且还正直无私,善恶分明。世人若“虔心钦奉”即可消除灾障,保护家道平安,世代康宁。同时,城隍还有护国安邦之职能。《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称:“稽首皈依城隍尊,威灵恒赫镇乾坤。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故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的普遍重视,成为道教信仰广泛的地方神。一、城隍信仰的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隍信仰十分普及,大概是仅次于深入到家庭生活中的灶神信仰。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府、州、县都有城隍庙,供奉守护城池的城隍神。作为有着悠久建城历史’的福州自然也不例外,福州城隍庙建造时间很早,城隍信仰影响较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水陆画是供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它既是宗教绘画,又是民俗艺术。本文通过对毗卢寺水陆画的宗教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初期三教融合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并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民间艺术家们正是借助宗教题材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因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丰宁满族而言,其萨满宗教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自身特有的宗教文化形态,而丰宁满族民俗剪纸艺术也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烙印。本文以满汉民族融合为背景,通过对河北丰宁满族剪纸这一静态艺术与萨满宗教的研究,阐述剪纸艺术的象征性元素符号如何表现与萨满宗教相关联的文化内容,以此来揭示丰宁满族萨满宗教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作为专指敦煌城的"城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敦煌城及周边城市不时地遭到外族入侵所致.而敦煌的城隍神信仰并不甚流行,原因是敦煌盛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毗沙门天王已经代替了城隍神,担当起了护卫敦煌平安的使命,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正从此次"城隍"商标被撤消,我们看到了中国道教界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神圣信仰、维护合法权益的希望。法律和信仰之间,法律是庄严的,信仰是神圣的。庄严的法律和神圣的信仰,不可侵犯,不可亵渎,应该捍卫。日前,为了维护城隍信仰的神圣性,中国道教协会拿起了法律武器,用庄严的法律捍卫了神圣的信仰,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和精彩的维权路。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武强年画是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据现存资料记载,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500多年。年画用直观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符号艺术、宗教、文学等方面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现象与时代流变,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可谓是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画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