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祗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祗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石刻碑志为研究南宋市镇的重要史料,而这些石刻碑志大多数与地方宗教信仰有关。南宋南浔镇几方碑志涉及:一、南宋时期江南市镇地方民众信仰与地方家族崛起之间微妙的关系。本地民众是当地佛教寺院与地方信仰的主要赞助者,因此本地民众的经济状况便和本地信仰与地方寺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地方市镇寺庙的社会功能与地方家族的世俗供养关系。地方家族对于声望、话语权、影响力的追求,通过物质财富的捐助与功德,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一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南宋时期,妈祖频繁得到朝廷加封,妈祖信仰迎来从莆仙走向全国的过渡时期。与此同时,朱子学说开始在福建等地大范围传播,而朱子后学基于对儒家经典的不同理解,在对待妈祖信仰的态度上,截然区分为排斥与褒崇两种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真德秀等朱子后学对妈祖信仰的褒崇,保证了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寄库”是一种产生于南宋的民间信仰,其形式主要是人们在生前烧醮一定数量的纸钱寄存冥库,以备死后取用。关于寄库信仰的起源,学者们虽多有讨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搜集并比对了宗教和世俗文献中有关寄库的记载,认为并不存在一部宣说寄库信仰的宗教经典,此信仰应该是参考了唐宋时期世俗社会的寄库制度后,再与当时流行的受生信仰杂糅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江西玉山东岳庙中的张太保神,原本是唐至北宋时湖南沅州地区的地方神,流传到玉山后,南宋前后,历经了一个由地方神到南岳辅神张抃再到东岳辅神张巡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与五岳国家祭祀礼制的变迁紧密相连。南宋时,其它四岳沦落,南岳独存,南岳受到南宋王朝的尊崇,作为南岳辅神的张抃在张太保的基础上得到建构;蒙元后,五岳归回,成为大一统的象征,南岳独尊无存,东岳辅神张巡被强势认可。南宋前后五岳空间格局先后发生的重大变革使五岳国家祭祀礼制得以不断调整,从而催生了与五岳祭祀礼制紧密相连的岳神信仰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崇拜,并拿来作为行为指南和榜样,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日本的民间信仰,或称"基层信仰"是一种非宗教信仰.是以日本固有的"八百万神众"为对象的神祗信仰,代表了依赖祈愿占卜、信仰奇迹咒术等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的观念领域,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天曹寄库醮仪是道教内部顺应社会需要而编创出来的以还钱纳库为目的的科仪文献,其造作当不早于北宋前期,最有可能是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中期这段时期内,南宋末年时已十分流行。关于道教寄库信仰及其仪轨,学界甚少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揭示出道教寄库醮仪的科介流程及其仪轨实践,将有助于加深对寄库习俗及其传播形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郭武 《中国道教》2005,(3):29-31
所谓“孝道”,是晋以来人们因共同尊崇孝或许逊而凝聚成的一个宗教性群体,以推崇孝行为主要特征,乃“净明忠孝道”之前身。学术界关于净明忠孝道形成时间的看法颇有分歧,如日本学者秋月观认为应在元代刘玉教团出现时,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主张应为南宋何真公教团出现时;但无论如何,大家对南宋以后有崇拜许逊之“教团”存在,却有着一致的认识。那么,南宋以前是否有崇拜许逊之“教团”存在呢?笔者所说的“教团”,实指具有宗教性质的团体。在这种团体中,人们不仅追求共同的信仰、崇拜共同的神灵,而且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场所,甚至还造作用以…  相似文献   

10.
信仰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学界对个人信仰问题已有诸多研究,而对社会信仰问题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从社会认识论相关理论来看,信仰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也包括社会。社会信仰论是关于社会信仰的形成、发展、冲突、危机与建构的基本理论。社会信仰研究力求探讨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历程,从而确立建构当代社会信仰体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信仰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以社会信仰作为研究主题,克服把信仰研究等同于个人信仰研究的局限,把信仰研究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宋以后北方的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图像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在蜀地,以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地藏与十佛、十王、地狱变”龛雕刻群为代表的“十王信仰”美术史研究素材,以大足为中心向外绵延;在南方,两宋时期以宁波为中心的中国对外海域交流繁盛。“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通过江南的港口城市宁波,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被整个东亚地区广泛接受且衍生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因此现在可以通过对那些在中国已侠失却东传到日本、韩国并保存至今的宁波佛画《十王图》的研究来还原“十王信仰”在两宋时期中国南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宁波绢绘《十王图》的成画年代与大足石刻接近,通过两个不同地域“十王”图像材料的比对,能够对蜀地“十王”和敦煌“十王”的传承关系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7,(2)
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信仰的,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信仰危机。信仰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心灵生活的意义来源、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等。传统儒学具备信仰的内涵,并且作为信仰的儒学与宗教信仰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一,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二,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是靠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化而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的。要重建国人信仰的天空,必须复兴传统儒学,必须疏通儒学本有的义理系统,并且恢复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民间财神信仰文化背景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赵公明、范蠡、关羽为例,通过道教与民间的财神信仰之比较,认为道教的财神信仰中依然禀承着传统的文化影响,而民间的财神信仰则是通过以财神为中介的价值整合将民营的经济行为纳入传统的诸神信仰系统之中,使之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基础,这种合法性又以官府作为道德本源  相似文献   

14.
"跳端公"是一种以舞蹈为中心,兼及图像、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的传统信仰疗法,是人类巫医文化的类型之一。西南地区的"跳端公",以楚巫文化和氐羌民族从西北携带至西南的巫文化,兼及古傩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混合型信仰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疗法,"跳端公"以神灵信仰为基础,充分利用舞蹈、音乐、图像、诗歌等综合性艺术治疗手段,使疾病和治疗的经验具体可感,在人与神交流、人与病患心理交流、表演者与观众交流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中,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从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中叶以来,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无法提供适应其变化的产权、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于是,在功利主义私人化的影响下,以儒释道为核心、社会舆论为保障的传统信仰体系出现了危机.作为一支从传统信仰中脱颖而出的势力,文昌信仰在完善传统信仰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同时,也为政府对抗具有潜在威胁的民间宗教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针对全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多、安全隐患大、活动无序、日常管理弱化等突出问题,把规范民间信仰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坚持细化"六项制度"规范管理民间信仰工作。制度一:优化场所布局针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散、乱、多"的情况,作为省民间信仰规范管理三个试点区(县)之一,相城区出台《关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布局调整情况》的方案,通过"并、合、留"三举措优化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布局。  相似文献   

19.
大宋三忠王信仰是中国人、尤其是粤闽侨乡在纪念南宋末年的三位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之爱国事迹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民间信仰。自明朝初年开始,粤闽侨乡以及台湾地区就陆续建起了很多供奉祭祀三人的庙宇,而三人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宗教方面的功能并升格成神,承载了地方和宗族的相关历史记忆;后来,这一信仰又通过闽粤华侨尤其是闽南人的移民活动而传布至海外,这不仅使其所代表之精神得以在海外传承至今,而且海外相关庙宇对于这一神祇的供奉,也增进了海外华人的福祉、拉近了海外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距离,成为连结海内外乡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祈财信仰史和赵公明神格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财神赵公明的产生过程及原因。认为赵公明自出现之始,就兼具惩恶、扬善两种神格。自其进入道教经典直至南宋,道教宣扬的是瘟神赵公明的惩恶职能。到了元代,其善神神格始得强调。有明中晚期,为满足日益广泛的祈财信仰需要,已成为职业宗教者并活动在民间的道教徒,继承前人对瘟神赵公明的改造,完成了财神赵公明的建构。而元代大黑天神信仰的盛行和骑虎形象则对赵公明成为财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