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在道教历史上,葛洪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关于养生的论述,主要收存于《抱朴子内篇》(这是他最重要的道教著作),另外还散见于《抱朴子养生论》、《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3.
《素问·上古天真论》与道家、道教联系最为密切的,恐怕要算其中所着重讨论的医学养生思想了。《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自身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气从之”,达到“病安从来”、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这种从人体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密切联系来分析、探索人体寿夭和起病原因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内、外环境相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具有鲜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6.
文摘     
对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张继禹在2007年第6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道教思想四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作者提出道教思想四论:一是道神一元论,重在梳理道教教义中的尊道与敬神即道教信仰的问题;二是道物依成论,重在梳理本体之道与万殊各异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生道合一论,重在梳理和论述关于道教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四是道俗圆融论,重在梳理道教入世济世与追求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心理状态的特点是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但又只能保持一定短暂的时间。它不同于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心理过程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波动性、起伏性、个性特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结构的三部分之一,日常生活中的分心、冷淡、迷恋、烦闷、焦虑、疑惑、紧张、悔恨等都属于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不佳不直接影响着健康而导致病患,而且影响着治疗效果。《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药为真……”的论述,把治神放在首位。《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之言“欲治其病,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重视患者心理状态正是祖国医学的宝贵传统。洞察病人的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治疗的范  相似文献   

9.
李济马,字务平、子明,号东武,朝鲜咸镜道咸兴人,李朝末期的哲学家兼医学家,著有《东医寿世保元》、《格致藁》等著作.李济马学习了汉医及《东医宝鉴》等书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被认为是朝鲜民族医药学的代表.李氏"天、人、性、命"学说和四象医学的提出及养生学说均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义枢》成书于唐高宗时,为青溪大德孟安排法师在整合前人《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十卷共三十七品,现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芟夷繁冗,广引众经,以事类之",以期达到"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的目的。该书为道教由南北朝到隋唐以来教义教理的集成之果,为道教诸多信仰说教与信仰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今笔者以第一卷第二品《法身义》为主,以《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关于"天尊有几身"的内容为辅,展开讨论,以阐述道教多神信仰的神学义理其神学信仰对世间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上,道教与医学共同发展,不断发生深度互动,不仅道教医学得以发展,也使传统医学打上了明显的道教印记。道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道同源"、"十道九医"、"岐黄源于道"是道教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通过治病化人来吸引信众、组织教团。修真成仙是道教的终极信仰,随着对这一信仰的  相似文献   

13.
正儒释道三教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主要流派,宋孝宗在《原道辩》中曾对儒释道三教给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功能定位,虽不尽精准,但也大致指出了三大学术流派的主要特征。"以道治身"则鲜明地点出了道教与医学(生理学)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第六章教理教义一、道《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道”字通常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一般的道  相似文献   

17.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人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相似文献   

18.
李济马,字务平、子明,号东武,朝鲜咸镜道咸兴人,李朝末期的哲学家兼医学家,著有《东医寿世保元》、《格致藁》等著作。李济马学习了汉医及《东医宝鉴》等书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被认为是朝鲜民族医药学的代表。李氏”天、人、性、命”学说和四象医学的提出及养  相似文献   

19.
《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现传世的《黄庭经》有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但《黄庭中景经》系后人所作,因而《道藏》仅收录内、外二经,《黄庭经》即指该二经的合称。《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笔者不揣浅陋,欲作初…  相似文献   

20.
陈星桥 《法音》2004,(2):29-33
十三、佛教徒的日常保健与养生“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但不管是那一门派,都须遵循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