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许可进入中国内地、西藏传教,以向中华全境传遍"上帝的福音"为宗旨的基督(新)教差会中国内地会,率先进入清代十八省中尚"未有福音传入"的内地(西部)九省。西部九省开教,成为近代基督教中国内地及西部边疆传播的时间窗,有不平等条约中的传教条款为时代背景,也是内地会的传教宗旨、戴德生的传教策略的结果。西部九省开教,为内地会日后发展成为近代最大在华基督教差会叩开了成功之门,结束了基督教自入华以来仅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布道格局,随之而来的教会势力大量涌入内地,引发了民教冲突,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0,(7)
<正>美国葛培理福音布道会代表团来访本刊讯(房赢报道):美国葛培理福音布道会代表团一行13人于2010年6月7日上午,在会长葛福临(Franklin Graham)牧师的率领下,访问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19世纪初──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广州的发展概略。笔者将基督新教在广州近百余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807~1842年,这是新教在广州的艰难草创时期,这一阶段传教士们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文字布道、医药布道、个人布道等方面展开的。第二阶段:1842~1910年,这是新教在广州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来广州的传教差会与人数明显上升,且医疗、文字出版、教育、慈善等工作成为传教士们整个传教事业的核心。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期,传教士们的这些工作对广州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与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圣公会在华西教区初创期的传教策略调适。华西教区首任会督—"剑桥七杰"之一盖世利对圣公会原初"贺氏方案"的传教策略进行大胆调适,以应对时代变局。他兴办神学学校,大力培养并聘用中国教牧助手;为教区厘章建制,使之发展规范化;注重巡回布道的同时,逐步投入高等教育事工,参与华西协合大学的联合办学。正是因为盖世利对传教策略的调适,圣公会从一个巡游布道团逐渐转变为一个有高度组织系统化、有强烈合作意识的大型差会,在四川的基督教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五年布道奋进运动"(简称"五运")是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在20世纪30年代倡导发起的一项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中国基督教会对非基督教运动的一种积极的反应,它对中国各地教会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在该运动中的表现为例,试从历史的角度对"五运"加以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华西教区简报》于1904年在英国创刊,是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英文刊物。该刊主要记录英国圣公会、内地会以及圣经布道会在华西教区的传教活动,是基督教在中国西南地区活动、发展的重要史料。由于该刊在海外出版发行,此前并不为国内学界知晓。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华西教区简报》相关材料,介绍该刊出版发行、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并略述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脚步迈进了21世纪,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也传播发展了1350年,对中国穆斯林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既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具有了显著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回族等内地穆斯林的历史,以经济活动为先导的中国穆斯林先民,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同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穆…  相似文献   

8.
《学海》2022,(1)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大变革时代,因地理位置的偏离、人才的匮乏和内驱性的不足,白话文学在澳门几无自发产生的可能。同时,文化上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学发展与内地息息相通,又构成澳门白话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陈子褒在澳门倡导白话文、编写白话启蒙读本、推动启蒙教育,是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澳门的响应,为澳门白话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20年雪社成员冯秋雪发表澳门第一首新诗。20世纪30年代是澳门白话文学的初创期,澳门本土有白话诗、文、戏剧和小说的发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澳门白话文学全面兴起。澳门白话文学产生在澳门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体现在"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及"文化下移与文体变革"等方面。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市民对新思想的接受,对澳门新文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比同时期的内地和台港,澳门新文学的产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正>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道德传统,自觉践行当代社会核心价值,2016年12月3—4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共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伦理学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为主题的"2016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山西运城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从德孝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慈善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关公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等不同视角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就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875年创刊的《亿万华民》是西方最大的在华基督教传教团体——中国内地会的会刊。该刊是内地会向西方社会反馈其在华传教动态,中国时政、历史、地理等信息的主要窗口,也是引导西方社会潜在的捐赠者为内地会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的动力源,其长达89年的发行历程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1月12日,"第一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死亡研究所筹建倡议会议"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雷爱民博士和郑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永超博士发起,有来自内地、台湾、澳门30多位专家学者、学生、医护人员应邀参会并演讲。本次会议是中国内地第一届以"死亡"为主题,围绕生死学、死亡哲学、生死教育等相关议题展开的专题研讨会,旨在直面当代中国对于死亡问题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浸礼会自1846年来宁波传教,后又开辟山东、山西、陕西三省传教区,直至1952年撤出中国.浸礼会的在华布道工作由传教士与中国布道员合作完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层传教体系;起初浸礼会的直接布道多是乡村旅行布道,后又在集市、教堂、监狱、帐篷等场所布道,对妇女儿童也有特殊宣教;鉴于直接布道收效不大,浸礼会又通过开办学校、医院及赈灾等间接布道方式来宣讲福音,打开了传教局面.浸礼会虽然吸引了众多民众入教,但由于文化冲突、政治环境等原因,其中华归主的愿望远未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15日上午,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明办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伦理学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伦理学与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800多名伦理学学者、道德文化工作者参会。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4.
言、文字与图像直至 2 0世纪初 ,基督教首先以言———祈祷和布道的实际载体来宣告其启示 ;包括《圣经》和其他创教时期的经典在内的一些手稿 ,长期以来保证了信仰的基础 ,但在印刷术降生之前 ,它们的传布和接受基于识字的精英们———往往是诸如本笃会修士那样的教士传习 (我们不禁联想起了翁贝托·埃科的著名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 ,1980年 )。另一方面 ,天主教会始终广泛地使用图像 ,而且在中世纪特别是哥特时代 ,它在其殿堂中营造了杰出的视觉形象的辉煌氛围。以来源自《新约》和《旧约》的题材为主题的彩绘玻璃、绘画、雕塑 ,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5.
吴志 《天风》2015,(4):50-51
谢洪赉,字鬯候,号寄尘,笔名庐隐,为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翻译家,中华基督教青年会(YMCA)最早成员之一。1873年,谢洪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牧师家庭。其父谢元芳早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接触了变味的基督信仰。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在家乡听美国北长老会宣教士布道,真正明白了真理,受洗归主。经过几年学习,在家乡开办小学,后被按立为牧师,在慈溪、余姚等地牧会。谢洪赉从小信仰虔诚,聪明好学,熟读圣经与国学经典。19岁  相似文献   

16.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我国,就利用“洋教士”作为侵略我国的主要工具。以贵州来说,“洋教士”利用天主教在贵州进行侵略活动达百余年之久。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进行的侵略活动是十分猖狂的。他们视中国为殖民地,以天主堂作租界,欺压人民,目无官府,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致使人民“积不能平,官绅亦渐嫉怨。”1861年6月(咸丰11年5月),“洋教士”在贵州青岩竟残杀  相似文献   

17.
"全球本土化"理论为研究基督教复兴与全球扩张现象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第一波复兴高潮"经典五旬节运动"迅速扩散到中国,先后在华南、华北、华东、华西南等地成功立足。作为回应,部分接受了五旬节教义的中国宗教领袖自发建立了香港华人五旬节会、真耶稣教会和耶稣家庭等本土教会,将全球化范畴下的西方五旬节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民间基督教"的形式实现了基督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黄圣民 《天风》2022,(10):16-17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多民族相互融合,多文化相互交融,自古就有崇礼尚德的文化传统.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不断地吸纳各民族、宗教的文化精髓,乃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地探索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途径,唐朝时期借鉴佛道语境阐释基督教教义,明清之际结合儒家学说传经布道,曾一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甚至赢得了一些士大夫入教,其间也经历了"礼仪之争"等激烈的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