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首先梳理了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的文本脉络,指出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不同于其印度经典依据《文殊说经》,也有异于《大乘起信论》,同样,它也不同于隋唐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的一行三昧思想。接着,作者将"一行三昧"置于唐代宗教话语的语境中,分析它和禅宗"一心戒"、密宗"看一字"、净土宗"称名念佛"、道教"守一"观念之间的意义关联。论文还分析了"一行三昧"观念的宗教政治背景,认为隋唐各个宗派之间及其内部(如禅宗南北二派)围绕着对"一行三昧"观念的解释,进行追求"正统性"的斗争和教理"交换"。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宗教议题,"一行三昧"之被代替可以解释为一种"认识论的突破",这个"认识论的突破"发生于"早期禅"和"经典禅"之间,"一行三昧"观念容许在"超越"和"实修"之间维持富有成效的辨证关系,使得"早期禅"顺利地过渡到"经典禅"。进而,如果对天台、禅和净土宗作整体性考察,将会发现"一行三昧"观念的存在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弥合各种佛教思想趋向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2.
晚明佛教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相结合的参究念佛禅,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论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取向,既是明末禅学复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晚明丛林还存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二大思想取向在客观上进一步使晚明佛教走向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而实现禅、教、净三者的真正合流.从而不仅体现出一种中国佛教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点,而且还使晚明佛教呈现出一种普世性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许颖 《管子学刊》2012,(1):93-96
中国佛教史上禅净双修三种传统模式在近现代的转型时期均得以重建.以禅摄净模式以虚云为代表,理论上坚持禅宗的唯心净土观,修持上以禅宗的看话融摄净土念佛.导禅归净模式以圆瑛为代表,教法上融通性相,教禅双弘;教行上禅净双修,导归净土.以净统禅模式以印光为代表,反对宗教混滥、禅净混融,主张诸宗归净,倡导净土念佛.  相似文献   

4.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晚明佛教禅净融合,旨归净土的潮流中,晚明四大师对于禅净关系的主张也不尽相同。被尊为净土八祖的袾宏是净主禅从,摄禅归净之立场,而德清更侧重于自力解脱,试图以念佛为对治禅弊之方法。而真可虽然并不否认净土法门的利益,但是从禅者的角度出发,以唯心净土消解西方净土。智旭出于对禅弊的深切忧心,立场则是消禅归净。因此,四大师的禅净关系论以其立场可以分为即以净土为旨归的"净主禅从"的袾宏及智旭一派和以禅宗立场为出发点的"禅主净从"的真可及德清一派。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纳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阶段,摄禅归净,净土宗开始吸收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以杨仁山与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小粟栖、释龙舟之间净土观的互相论辩为内容,探讨二者净土观的差异。认为杨仁山的佛学路径是从《大乘起信论》入禅宗,并钻研华严、净土,后导归净土;其净土观具有禅净双修的特征。日本净土真宗则认为末法时期众生只能完全依靠弥陀愿力,以纯他力得到解脱,极重信愿。同时,二者的净土观皆以"信"作为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8.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佛教宗派明代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其表现是古刹精蓝焕然一新,佛事活动经常不断,高僧大德云集台山,讲经说法,著书立论。于是,出现了汉藏并传,显密竞秀,禅教并重,禅净双修,诸宗归一的倾象。禅宗禅宗是以禅定为主轴的一个宗派。禅定是禅和定的复合词。禅,本为“禅那”一梵文dhyawa的音译,译日思维修、静虑;定,本为三昧。  相似文献   

10.
伍先林 《法音》2024,(1):71-74
<正>一诚长老(1927-2017),1927年2月2日生于湖南,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1840-1959)传法弟子。在法脉传承上,一诚长老直接继承了虚云老和尚的禅宗思想和实践体系。同时,与虚云老和尚一样,他也主张禅净融通,且又以禅宗为主,兼摄净土法门。  相似文献   

11.
净土信仰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至明代已成各宗共行之道,形成了一股台净融通、禅净双修、教律净合一的思潮。本文主要以明代禅宗杨歧门下的憨山德清之禅净双修论、莲宗祖师云栖舃宏之禅净同归论以及以天台学说判释整个佛法的*,益智旭之三学一源、归极净土论为例证,对这一思潮,作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禅法。它源于《大般若经》和《文殊般若经》。它既是一种顿悟禅,又是一种渐悟禅和念佛禅。至于自由三昧,也是源于这一根本禅法。所以,它对后世禅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禅宗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画影响至深。其"顿悟""自求而不求他"的哲学理念,以及其所追求的超越性意境也正是整个中国书画艺术的终极关怀之所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其《画禅室随笔》对文人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以禅心修画,引禅入画,将禅境融入到行文创作之中。董其昌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书画大家,不仅在心性修养方面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在自己的书画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着融禅道于书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智诜、净觉、慧忠三家有关《心经》的注疏为例,探究初期禅史中禅宗的解经思想,同时也以大颠的《心经》注与唯识宗学人窥基的《心经》疏为例,分别考察初期禅流变为"古典禅"时期,禅门解经学的变化,以及禅宗与义学在经典释义方面的区别。本文的研究旨在表明,中国中古禅宗与经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需要重新反省过去禅史研究中某些过于简单化与化约论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5.
明朝袾宏自参笑岩大师彻悟后,在举扬净土的同时亦宣弘禅宗,极力倡导禅净双修。袾宏对慧能的《坛经》颇有研究,其主要见解有对"曹溪不断思想绝非纵心任身,曹溪无心可动绝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的阐释,以及对《坛经》几处讹误文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禅苑清规》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禅宗清规,它也是禅宗其他清规的范本,因其独特的地位,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编成于北宋末,正值佛教诸宗派融合之时,本文以佛教宗派学说交融为基础,讨论《禅苑清规》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净与律学思想在此清规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弥勒信仰乃最早传入中土的净土信仰。本文从净土观念、弥勒信仰与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出发,考查了早期禅宗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文章认为,新兴的禅宗最初是以念佛三昧为出发点,称念弥勒乃其化人方便之一;禅宗之传衣说,实源自释迦通过迦叶而转授弥勒以僧伽梨之记载;无论从文献还是出土文物而观,净众保唐禅派皆崇奉弥勒。  相似文献   

19.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20.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