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伦理作为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在动员社会力量,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宗教伦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能间接地、潜在地影响社会发展,而体现现代性的社会制度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宗教伦理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其现代转换水平自々高低,与宗教世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否定宗教往往被视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必需环节。但是,简单否定宗教,亦有可能放弃人的谦卑意识、善恶有报的终极性道德规范,以及与唯科学主义效率至上原则相制衡的人文精神等社会纠偏机制,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极端工具理性化,使其蜕变为奴役甚至毁灭人类的工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曾被视为现代性社会建构的障碍而受到否定。这种将宗教与现代化简单对立起来的观念与行为,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信念、信仰等精神力量(即软实力)的增长,因而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认识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须积极的互动才能实现,宗教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一样都是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理论探讨和提升的进程。宗教治理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建设的成败,而整个社会的治理建设又极大地形塑着宗教治理的建设。宗教治理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共相,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族群,又有不同的特性,考虑共性的同时不忘特性,就为探索和创新留出空间,也为地方性治理经验或教派治理模式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对当代西亚北非诸多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讨论中,伊斯兰与现代性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初生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经典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起源于理性的启蒙和宗教权威的去神圣化。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20世纪以来以此对非西方世界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对照时,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研究者不断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新,进而引发了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转换。在对伊斯兰与现代性的研究中,也先后经历了从理性化到世俗化、再到多元化以及历史循环论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不仅揭示了以神圣"启示"作为确定性知识之来源的宗教,与以"理性"作为自我确证之基石的现代性之间的动态变迁关系,而且展现了一个笼统的现代性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以现代性为标准对宗教或是其他文化要素进行规范和衡量时,其自身也会陷入难以回避的风险与隐忧。  相似文献   

5.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岳清华 《天风》2020,(1):20-22
宗教当植根于当代,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卓新平教授指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其存在的所有宗教都面临着自身的更新问题。"诚然,无论作为一种观念实体抑或组织实体的中国宗教,其生存与发展都取决于其如何与现代处境对话;无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还是作为现代文化载体,其作用与影响也都取决于其怎样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纵观当下,中国宗教现代化还存在若干问题,本文以中国基督教为例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日拜读戴立勇博士<现代性与中国宗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463千字,以下行文中简称"戴著")一书,此种感觉尤为强烈.戴著第一部分中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宗教当下的社会情境、哲学语境和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宗教在中国还要长期存在,也有其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依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引起宗教的深刻变化。宗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将起到应起的社会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能深化当代中国宗教的研究,在现实意义方面也有利于调动一亿多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投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盛聪 《学海》2005,1(2):99-106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社会的兴起,宗教社会学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社会背景下的宗教变迁表现出"世界化"与"本土化"的互动、"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交融、"世俗化"与"神圣化"的嬗变等错综复杂的形态。而对全球宗教变迁的有效探讨和反思,有利于宗教社会学确立问题意识,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宗教研究,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关涉到人类如何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讨论宗教与人类自身反思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特别讨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宗教问题反思方式的改变;其次,讨论现代性与宗教学术研究必备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三,讨论在现代学术形态的宗教研究中,必然出现的对宗教意义理解的两重性矛盾。本文强调,当前的宗教研究,只有正视这个矛盾,宗教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才能被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范围来讲,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从某一个国家范围来讲,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也会造成"现代性"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知青生活题材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自然性的血缘情感关系的儒家“孝”观念,近代以来先后遭受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宗教批判、五四运动的文化批判以及五四之后历年战争、革命、运动与晚近的改革开放之社会批判。而剥离、卸载传统“孝”观念的刚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额外负担,凸显其原始意义并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诠释与定位,儒家“孝”观念在塑化个人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复兴儒学资源、稳定家庭基础、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近20-30年来,西方宗教社会学界被一场声势浩大的"世俗化论战"所占据。这场论战表明,世俗化理论本身包含有多个维度和若干核心范畴,其作为有效的分析性遗产,依然为思考和理解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提供着最基本的洞见。以此为契机,欧美宗教社会学界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的研究议程,他们致力于超越这场论战,不再试图"预言"宗教的生或死,而是关注在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下,宗教与现代性的种种互动模式,此即"多元宗教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重复》是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假名著作,它力图引导读者通过个体生存的身份确认与意义的寻找,来探求从审美到宗教"飞跃"的可能性。本文剖析了克氏的生存与宗教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策略与生存反思;宗教现代性启示;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其旨在揭示克氏的宗教现代性思想对西方现代宗教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以及重复的内涵所具有的西方现代性历程中重建与解构之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马克斯·韦伯将道教与儒教置于同等地位,并对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韦伯认为,道教某些特征与现代性、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具有亲和力,但其巫术严重阻碍了道教自身蕴含的理性化倾向,因而与现代性社会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韦伯研究世界诸多宗教的目的,并非在于论证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而是通过探究西方现代性的起因,从而找到一种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路径;为此,韦伯提出,应该在一个开放的、而非单一封闭的范围内寻找或建构克服危机的价值体系。韦伯对世界诸多宗教独特性的强调,恰恰可以视为韦伯力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思路和努力;在众多思想体系中,道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制度合理化进程的思想观照。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现代化与新兴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一。现代化引起了杜会结构、人口结构、环境、教育以致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新兴宗教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全球现象,它具有现代社会赋予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本文试图探讨现代化与新兴宗教之间的某些关系,尽管我们不能说现代化就是新兴宗教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现代化带来的重要社会变迁,的的确确为新兴宗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根、兴盛。  相似文献   

18.
医学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医学的现代性的张扬及其对其他传统医学的民族性的消解,中国传统医学因而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巨大张力,并由此产生了存在的合理性危机.因之,中国传统医学突出重围的进路是,重写民族性,建构现代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就中国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在走完过去的农业社会之后,进入工业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变,还牵涉到政治、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宗教的影响太深,传统气息太浓厚,于是有些人不愿意将它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因为现代化本身似乎是一场革命,它对传统的东西破坏太多,宗教因现代化而受到的冲击太大,其中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自觉不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了。而有的人认为,宗教本来是代表着“传统”的,现代化使宗教减…  相似文献   

20.
正"信仰但不从属"是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中关于宗教世俗化趋势的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由英国社会学家格瑞斯·戴维(GraceDavie)在其1994年出版的《1945年后英国的宗教:信仰但不从属》一书中提出。作者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在(有国教传统的)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在社会中地位的变迁,对以英国为代表的北欧国家中传统宗教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