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现代,国内学术界对镇墓文、买地券等墓葬出土材料的关注始自清末民初鉴藏大家罗振玉,罗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搜集、著录了一批镇墓文和买地券(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7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对镇墓文、买地券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如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等;近30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此类  相似文献   

2.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3.
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买地券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比大量买地券(包括镇墓文、衣物疏)后发现,与张坚固、李定度一同出现的神仙分为两类:道教和民间信奉的神仙;只在买地券中出现的冢墓“专职神仙”。张、李二位神仙属于后者,却有着其他冢墓“专职神仙”所不具有的专名,他们因而远播边鄙并渗透到其他宗教之中。张、李二位神仙最初在买地券中充当保人或知见,后来在传承中这一角色发生讹变。文章最后部分对冢墓“专职神仙”特征的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道教构建神仙体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摩经的研究离不开布依文献的发掘和整理。论文以布依族摩经的搜集与抢救、布依族摩经的整理翻译和布依族摩经文化的研究与出版为关照对象,对布依族摩经近7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进行梳理。在梳理布依族摩经整理与出版发展脉络的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布依族摩经出版成果进行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5.
道教"女青"观念至迟在东晋早期就已经形成,但学界多把"女青"当作道教神灵。本文通过对道教经籍、出土考古材料、正史史料、碑刻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晋南北朝买地券中常见的"玄都鬼律"在观念上就是指《女青鬼律》;2."女青诏书"之名实由《女青鬼律》而来,两者并不相同,"女青诏书"就是指天师道最高神太上的诏书,是构成天界律典《女青鬼律》的诏令条款;3.南朝B型"女青诏书"类买地券,本身就是"女青诏书"而非"买地券"。  相似文献   

6.
小年"是荔波布依族最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特。荔波布依族的"小年"与其他地区"小年"的时间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它与汉族的"大年"一样隆重热闹,被视为一年中的岁首。荔波布依族是贵州乃至全国布依族群中唯一过此节的一个族支。荔波的"小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唯一性。对荔波布依族传统文化节日——"小年"的研究,旨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考古发现的道教资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准确释读这些文献或补全其中的缺佚无疑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出土的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的释录作了补正,并利用同墓文本及其他碑刻、传世道经,对缺损文字作了一些补辑,以期为研究南宋时巴蜀地区丧葬习俗和道教历史提供准确完整的文献资料。 章红梅,女,四川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这个古老的民族谱写了一部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器物作为布依族物质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阐释了布依族族群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器物的制作,蕴含着前人所赋予其特有的美学意趣。布依族传统器物制作崇尚"自然",即遵循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表达手法重神韵轻装饰。将人工与自然、技艺与材料相融合体现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理念,彰显器物制作的"真",同时也传达其民族的含蓄美审美意象。所谓含蓄者,是为自然朴拙、巧师造化、意深韵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五代时期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花鸟流派,分别以徐熙和黄筌为主要代表人物。其中黄筌以工笔画为主,又称"黄家富贵",他在作画时先勾勒出物象的形态,再用墨色由浅及深进行顺次渲染并赋以色彩。而与之有差别的写意花鸟画以徐熙为代表,又称"徐熙野逸",作画时多用变化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形态与内部结构,更多地追求物象的神似。五代时期形成两种迥异的花鸟画风格,为后世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派的笔墨绘画技法影响了宋元及以后千余年的花鸟画坛。文章对五代时期花鸟画家徐熙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绘画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独享"西南民族地区教务与奉行"科学传教"理念的巴黎外方传教士,通过土话传教与编著词典方式,至少熟练掌握布依族、苗族等11个西南山地民族中15种支系土语,并编著出版《夷—法词典》为代表的民族语言研究著述40余部。其中,贵州"布依话传教第一人"郭德禄,以吴培善与邓明德为榜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土话传教,初编布依话版与苗话版的《要理问答》。在此基础上,黔西南"夷语"专家方义和,编著出版《布依—法词典》和《黑苗—法词典》。这批传教士从事此类土话实践与语言研究的"科学传教",主观上劝服众多布依族皈依天主,形成所谓"布依族归化运动",以至1922年罗马批准在黔桂滇边布依族聚集区,专门成立"拯救布依族灵魂"的安龙教区,实乃为中国某一族群而特设的唯一教区;客观上保留不少西南民族语言学研究资料,形成了与学院派西南研究迥异却交织并行的传教士西南研究,有助于西南民族研究的近代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先秦文献里"四时"主题的相关论述,梳理了绘画中这一主题形成的源头,并对六朝至五代文论、画论中"四时"的演变与延伸加以阐发,进而认为山水画中"四时"主题在五代时期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发展的主要文献载体就是《摩经》,反映了布依先民对河流山川、先祖神明、道德教育及宗族等的看法与观点,传承了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具有宗教学意义,在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大规模开展,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与古代道教活动有关的汉代至明代道教遗存,如镇墓瓶、斗瓶、镜、剑、印章、钱币、道教造像碑、石刻、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石、简牍、写纸、陶瓷器、金银器、药物、烧炼用具设备等遗物,以及宫观建筑、摩崖造像、壁画、墓葬等遗迹,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道教遗存,有的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有的则只见于北方地区,有的在南方地区和…  相似文献   

15.
"画院"是五代两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的别称,而中国古代画院建制是指将宫廷绘画纳入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下进行管理。古代画院的建制源于宫廷绘画,始于五代,即翰林图画院,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古代画院服务于统治者意志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反映了统治者的审美意识,同时与统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话语与权力的角逐关系,权力与话语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以1917年葡萄牙"法蒂玛圣母事件"为契机,筹建中的安龙传教区,趁势依托圣母为主保,择地造刻"母皇"圣母岩,以求"牂牁归主",希冀"布依族主体化"的安龙教区早日独立。为此,当地传教士通过置田招租、收治麻风病患者、培养土著神职人员与开展民族志调查研究等手段,"科学传教"当地布依土著,切实推动教务本地化。最终促成1921年底罗马为"拯救布依族半个灵魂"而批准成立安龙教区。此后,圣母岩作为见证安龙教会布依族教务发展的地标,日渐成为黔桂滇边布依族教徒的朝圣之地,并跻身西南教会四大朝圣地,载入民间记忆,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寒山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寒山传说发生的唐末五代,其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基本定型。至宋元时期,寒山绘画走向佛教化与禅宗化,并出现了合丰干、寒山、拾得、虎于一轴的"四睡图"的新造型。至明清时期,寒山绘画中的人物造型逐渐与道教仙人造型趋同,并在相关民俗影响下,出现了"和合二仙"的新造型,且延续至今,成为寒山题材绘画创作中最普遍的形象范式。  相似文献   

18.
《北斗经》是道教重要经书之一,最早或问世于蜀地,并且在传承中与蜀地也有密切的关系。《北斗经》称太上老君于汉永寿元年降临蜀都玉局,传授此经给张道陵,而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玉局治与北斗信仰就有着紧密关系。《道门科范大全集》存有八卷"北斗科仪",均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其内容与《北斗经》有非常多的重合之处,此八卷科仪结构对后世四川地区广成科仪或也有影响。《北斗经》问世后,在蜀地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蜀地所出科仪文本多对《北斗经》进行引用,并行用于科仪之中,蜀地所出《北斗经》注本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9.
在惠能《坛经》中,"清净"或"净"是最常见的字词。惠能认为,人心先天就蕴含着佛教宣扬、追求的全部道理,本身是"清净"的;只是由于在后天的生活中惹上了种种"烦恼",包括对各种利益的追求,"众生"才未能涅槃成佛。只有泯灭一切利心,祛除一切畏惧,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见真道"。禅宗的"清净"说,对唐末五代时期僧侣的行事作风有明显地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萌芽稚拙阶段到走向成熟,在世界美术中自成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人物画已经成形。发展至隋唐,三科均已发展成熟,呈现出繁荣景象。五代宋元时期,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一直影响至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拓宽了中国画的外延和内涵,使中国画的表现力越来越强,其"成教化,助人伦,千古寂寥,披图可见"的功能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