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心理科学基础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大量“引进”西方心理学,这是必要的,今后还要从多种渠道加以“引进”,以补充营养。但是,西方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和西方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国情。因此,比较积极稳妥的办法就是吸其精华和去其糟粕不可偏度。  相似文献   

2.
1985年11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到会代表共90余人,收到论文83篇。中国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菽作了“通过改革力求开创我国心理学的新局面”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徐联仓,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荆其诚亦曾莅会指导。在闭幕式上,由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车文博作了总结报告。通过热烈讨论与会代表明确要开创心理学的新局面,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其他分支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各种应用心理学;3、学习外国先进理论和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关系,坚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4、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会议还进一步讨论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和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世京 《心理学报》1980,13(3):114-119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还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于古代和外国的文化,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促进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本着这个精神来分析,研究外国的心理科学,以促进我们国家心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倡导以分析态度研究中国学术。我以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分析,或者不善于分析,那就会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兼收并蓄,达不到吸取精华、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我以为善于分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对于古代文明,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采取全盘否定和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留下了他的伦理思想的代表作《西铭》。该书的主旨在于开发尽忠尽孝的封建道德和“民胞物与”的泛爱思想,因此,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混杂于一身。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没能给予公正的历史主义的评价,不少文章甚至对其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对张载的《西铭》一书,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在扬弃其中的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性的精华,即“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探讨儒家德育课程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糟粕,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探求其之所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原因,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我国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在创建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时候,有些人总是坚持在把玩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无疑丰富多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不会有人敢站出来说,传统文化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我们创建和弘扬先进文化是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扬弃其中的糟粕基础上的。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呢?我以为,风水正是其中之一条潺潺的弱流。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包括优良的美德,也包含腐朽的糟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剔除其腐朽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概括说来,“三纲”基本上属于腐朽和束缚人性的“糟粕”,应当彻底予以否定,而“五常”则可以视为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我们要持分析和“扬弃”的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十年来在全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大气候中,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评价西方心理学史,总结百年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认真剖析西方现代流派的理论,“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在潘菽教授的直接领导下,队伍日益壮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待理论和实际问题,是目前心理学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这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明确的认识上的问題。下面提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粗浅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中从学科出发和从实际出发的矛盾心理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常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我觉得,心理学是可以大有用处的,但也可以用处很小甚至没有用处,这主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假使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贯彻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心理学肯定是  相似文献   

11.
张载与程颢、程颐同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重要哲学家、思想家,同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与二程所创立的“洛学”是同时兴起,不相上下的两个学派。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关学”与“洛学”兴衰的社会条件、历史原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这对于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只有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图形以活力,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我们设计作品既要继承吸收传统图形的精华,又要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构成形式,将传统图形用现代的创新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形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视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在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帮助下,《外国心理学》杂志已创办五年,本刊在评介外国心理学的理论、介绍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特别是在介绍外国心理学在各个实践部门中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深受读者欢迎。几年来,心理学知识在我国各条战线上都得到了普及,全国性的心理学刊物已增加了多种,为使本刊更直接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面向实际,广泛地介绍国外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 近两年来,学术界在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中发生了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不单涉及如何对待遗产并如何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题,甚至涉及到怎样区别某一种社会的精华与糟粕,我们今天能否不分革命与反动,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拿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王煦华先生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和《关于道德讨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两篇文章中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表示赞成那种主张继承剥削统治阶级道德的见解,强调“无产阶级批判继承一切统治阶级道德,根本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怎样理解这种批判继承的问题。”他一方面认为别人对于“抽象继承”论还“理解”得不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研究孔子呢?我认为,对孔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考察和研究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学说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究竟起过哪些进步作用,又有哪些保守的消极因素;孔子学术思想中哪些是民主性的精华,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今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既反对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把孔子打入十八层地狱;又反对把孔子捧上九天,成为至高无上的“神”;而应该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孔子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孔子最好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的科学方法,即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和去其封建性的糟粕的科学分析的方法。在运用辩证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孔子学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五个问题:(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具体分析和区别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家的思想里,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个性理论。这些理论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医学思想等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研究、评价中国古代有关个性的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推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无疑是有益的。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可以将中国古代个性理论归纳为下面四种个性说。  相似文献   

17.
徐文 《美与时代》2005,(2):61-62
流行歌曲本质是平民的,它反映的是新时期民间文化的内容,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时间检验,才能最终沙里淘金.如何把握流行歌曲的特质,利用其长,抵制其短,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论稷下学风     
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先秦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创举。它不仅兼有学府、研究院和统治者的智囊团等多方面特点,为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宫中逐步形成的学术风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稷下学风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和糟粕,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是总结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学原理应用刘同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1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是我国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外国留学生工作中,除了把好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对于民族区域文化精华进行研究则是必然之路。桐城派是我国一个影响深远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和教育等方面的贡献至今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是研究桐城派的心育观,比如复性观、明理观和养心观等,以及对当代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从桐城派心理学思想中吸取精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积极愉快地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