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顽疾,病情往往迁延不愈,还很容易复发。单纯使用药物或单一的心理咨询方法治疗效果一般不很理想。本研究者针对一例症状较轻的大学生强迫症患者,采用"厌恶"和"认知领悟"二联疗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很长时间以来,催眠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有时看电影,我们会看到有关催眠的镜头,感觉催眠很神秘,也很神奇。绝大多数人对于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将催眠按其字面理解为催人入眠,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之看作一种巫术,一种旁门左道。一是因为催眠最早多为巫士和神职  相似文献   

3.
本简要介绍了现代催眠理论的形成,描述了催眠状态下出现的催眠行为,阐述了七种流行的催眠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催眠现象,进行催眠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伟诗  连榕 《心理科学》2022,(1):213-218
综述催眠发展史上主要催眠观点,归纳其激活、意境、灵活、具身及整合等基本特征,继而提出催眠是一种以恍惚为特色的深度沟通的新定义,认为催眠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恍惚是其特色,深度与恍惚相结合有助于界定催眠。未来应加强与认知神经科学、精神分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的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团体催眠辅导在提高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亚  徐光兴 《心理科学》2006,29(1):236-238,197
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本文将催眠治疗技术应用于团体辅导中,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设计团体辅导课程,并对辅导效果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催眠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升高感受性小组自我接纳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2)低感受性组虽然自我接纳程度变化不明显,但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改善。催眠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团体辅导非常实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何桂华  金志成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103-105,98
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其症状表现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强迫症的症状既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同时出现。本文将在介绍这些症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因素,并指出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孰不知我们却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心理诊所里,催眠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他反复向对方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陷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心理医生发现,不仅是身心疾患者,普通的人也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心理帮助。而催眠作为一种无意识心理治疗方法,受不少人的青睐。他们利用催眠寻求静谧,在放松中享受生活。还有人利用催眠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紧张、焦虑等问题。催眠应用之广泛,值得了解和加以运用。本文以催眠过程为线索介绍催眠,了解催眠的一般流程和注意点,从而让催眠为更多人服务。  相似文献   

9.
催眠是用一定的诱导方法把人引导到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听命于诱导者的指导,从而产生感觉、知觉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不少人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睡眠是大脑处于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控制完全丧失,与外环境的联系中断,失去行为反应能力。催眠实际是被催眠者  相似文献   

10.
强迫症的发病是抑制困难还是促进效应, 或者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缘故, 是当前强迫症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本研究采用国际上较为新颖的抑制与促进范式,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抑制困难与促进效应, 并且进一步探寻了作为焦虑障碍一种的强迫症是否与其他焦虑障碍共同存在抑制与促进效应。结果发现: (1) 强迫症患者存在抑制困难与促进效应, 但是同正常个体组相比, 促进效应较为微弱, 而抑制困难作用则更为凸显; (2) 抑制困难是强迫症患者的特有的机制, 而不是与焦虑障碍患者的“共享物”。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直深信催眠能够促进人的回忆。在国外,催眠技术已经在司法调查中被用于促进目击证人对目击情境的回忆。然而,实验研究却发现,催眠在促进证人回忆的同时,回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而且证人对错误信息的自信程度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催眠过程中催眠者对证人进行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事后信息的误导,这些问题限制了“催眠面谈”在实际中的应用。事实上,与一般的警察面谈形式相比,催眠面谈中许多与催眠相关的因素,看似与催眠引导无关,但对回忆却产生了促进作用。比如,由于面谈中引入了心理的、临床的以及人际的技巧。催眠面谈往往比警察面谈更有效。“认知面谈”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面谈技术。可靠证据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将近35%的回忆率,而且不会象催眠面谈那样产生记忆歪曲现象。  相似文献   

12.
“意象对话技术”是一门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但其对强迫症的疗效尚不明确。虽然目前存在多种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但治愈率较低。本研究对31例强迫症患者实施“意象对话技术”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意象特点、体会和感受,发现意象对话技术能够很好地揭示并解除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症结,明显改善强迫症症状,“意象...  相似文献   

13.
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研究在提供恰当的集中注意的反应策略暗示指导语情况下,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和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清醒和催眠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下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主试提供恰当的注意反应策略时,催眠可否减小Stroop干扰?在此情况下不同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效应有何差别?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将明显降低高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强迫症是一种与许多因素相关的慢性精神障碍,涉及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通过分析强迫症患者社会人文特点,包括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事件的影响,探讨其中的危险因子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希望对强迫症的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对其治疗和预防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16.
催眠心理疗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所青睐;现在倾向用生理心理整体结构理论来解释其实质;其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一种“感应”中的暗示作用;使用催眠心理法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其技术构成非常严格,必须专业人员结合其它疗法来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朱莉  李克 《心理科学》2007,30(4):1013-1014,989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本文从意识状态、疼痛及精神病理现象三个方面对脑功能成像在催眠状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可以借鉴相应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气功。  相似文献   

18.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对7615名临沂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普遍测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结果表明,问题检出率为%,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大学生组常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存在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专业类别差异等。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高校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强迫症、抑郁症的治疗问题。 问:我是一名临近毕业的中专生,但有几件事令我烦恼:我母亲前几年患了某种精神障碍后,我自己心理负担重,也患了强迫症,总是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已有四五年历史,从2000年夏季开始患上了抑郁症,什么事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无端发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