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滨 《美与时代》2014,(11):85-86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世称为“白宾虹”;而后黄宾虹转为“师造化”,又转习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逐渐形成了深邃浑厚的风格,世称为“黑宾虹”时期。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总体给人一种黑气氤氲之感,"墨团团里黑团团"也成为黄宾虹山水画整体特征的一种生动概括。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成就主要分两个阶段,即"白宾虹"与"黑宾虹"。文章论述的"黑宾虹"就是他的师法造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夜山水"与"黑宾虹"成为黄宾虹艺术创作的一种天机与偶遇,更是一种匠心独运。黄宾虹的积墨之法所成就的"黑宾虹"成为绘画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奇峰,同时,"夜山水"与"黑宾虹"既是特殊的时代与特殊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也折射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心灵。  相似文献   

3.
张迪 《美与时代》2023,(7):78-80
中国山水画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黄宾虹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既是一位笔墨功力超群的文人学者型的大家,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山水画技艺高超,笔墨厚重,格调高雅,意境高深,达到了画家一生追求的“浑厚华滋”的至高境界,他的画作蕴含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对现当代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简要介绍黄宾虹的生平,论述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并探讨黄宾虹山水画对近当代画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5.
人们反映某种思想,表达某种认识,常常要运用“对比”。“对比”运用得好,可以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产生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把高矮不同的两个人并排在一起,高者便愈显得高,矮者愈见其矮。把“黑”、“白”两种对立颜色的东西放在一块,也会使黑、白显得格外分明。这种情况说明,事物的差异性可以在对比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以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书法中的线条、单字和章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只有重视书法创作中的“黑”和“白”的和谐统一,创造包含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才能真正给予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一、书法艺术中留白的美学价值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黑与白两种色调之间。书家挥毫落纸,不仅生成了黑色部分,也诞生了白色部分。“黑”即是书家用墨的结果,此“白”即古人对空白的处理也叫作“留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及“冷”“热”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对218名3~6岁幼儿的人格、言语能力、“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控制年龄和言语能力后,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白谎行为;“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冷”“热”执行功能在认真自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的笔墨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白宾虹"时期,另一个是"黑宾虹"时期,他对笔墨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黄宾虹曾经两次到过桂林进行旅行写生,并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在他的一生当中,桂林的山水对他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晚年时期他还根据记忆创作了很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然而,黄宾虹在桂林期间创作的作品和后来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在笔墨特征上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2):16-20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空白与实象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因素,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10.
吴道子一生人物画成就颇高,其“吴家样”源于生活万象,将西域样式与东方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高古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新颖独特的人物画图式,对唐代及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从“吴家样”艺术特征、吴道子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吴家样”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考工记》的色彩观看"五色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先 《美与时代》2006,(12):55-57
我国三千年前的《考工记》中说:“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它提出了五行色彩学原色同方位观念的联系;同时指出了“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范。最终落实在,无论是服饰上、绘画上,还是社会各领域的用色规范上,都要以“五采备谓之绣”。本文就试图探讨《考工记》的色彩观是如何将五行色彩学界定为华夏民族“五色审美观”的最高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研究儿童理解不精确量词的经验方法,初步探讨了四岁至十岁儿童理解数量词“几个”、“很多”的发展特点。结果提示:儿童对两个数量词的理解与实验给出的论域(数量范围)关系密切;数量词“几个”比“很多”较早被年幼儿童所理解。其发展特点:四岁至十岁儿童在[0,10],[0,20]范围上,均能较好理解“几个”;六岁以上儿童只能在[0,10]的范围上理解“很多”的词义;四岁儿童则表现出把“很多”与“全部”混同。  相似文献   

1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14.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卓越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画家。他的山水画艺术浑厚华滋,笔墨高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极具个人风格的"书写式"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当代"黄宾虹热"的背景、对黄宾虹艺术"书写意识"的界定、书写意识的主要来源、强化过程、在绘画中的体现、书写意识的扩展等方面,试对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书写意识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情绪线索对儿童定义与评价“白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图画—故事法探讨了交往意图不明确条件下 ,“听话者情绪反应”这一社会性行为结果对 5、7、9岁儿童定义和评价白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所有儿童能准确评定“听话者情绪反应”,内容分析发现 7、9岁儿童能运用“听话者情绪反应”信息 ,但情绪反应线索却未影响儿童对“白谎”的定义与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7.
1前言“和”与“或者”是汉语中的两个虚词。当它们作连词时,分别表示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它们又有逻辑上的意义与语言上的意义之分。国外有学者曾对儿童“和”与“或者”的理解情况进行过研究。BoS.Johansson和BarbroSjolin(1975)使用三种测查方式──“自发使用测查”、“故事测查”、“示物测查”,研究了幼儿对“和”与“或者”的理解情况,发现;4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和”与“或者”(“AND” &“OR”),儿童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受语境影响。我国朱曼殊、缪小春(1989)研究了幼儿对几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反思如下问题:设定社会主义的目的为“善”,我们怎样达致“善”?所以作此反思,主要因为“真”与“善”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在过去的实践诉求和当下有关效率与公平的讨论中,这种复杂性并不为人们所特别经意。一、两条致“善”路向唯物史观有两个思想要点,一是人类解放或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探索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前者是目的,显现为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奋斗;后者是途径,显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发现揭示这个途径而工作。我们用两个概念浓缩唯物史观的这…  相似文献   

19.
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瓦肯罗德和蒂克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中突出展现艺术神圣化,即观赏艺术唤起的感觉具有虔诚性。艺术本身成为揭示浪漫派的重要范畴“无限”的媒介,作家利用宗教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倡导艺术自主。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施莱尔马赫与上述两位作家相反,他在《论宗教》中率先提出“艺术宗教”概念,旨在借助艺术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维护启蒙运动以降处于颓势的宗教,从而推动宗教的美学化进程,使宗教能应对世俗化的新挑战。后人常用“艺术宗教”阐释《倾诉》中的文学演绎,原本为神学领域延续宗教话语权的第三种方案“艺术宗教”衍变为浪漫派作家追求艺术独立的美学原则。德国浪漫派作家将“艺术宗教”纳入其“渐进的万象诗”这个诗学纲领中。  相似文献   

20.
陈企瑞 《天风》2013,(4):5-8
谈到尊严死,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争论激烈。在理论上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单选题,但若是涉及到具体情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我们要考虑的是:“尊严死”如何倡导及实行的办法是什么?如果是基督徒,又该怎么看待“尊严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