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在理念上与西方传统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书画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物我同一”、“顺其自然”。中国书画艺术不但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更以非理性因素构成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理论中"气韵"与"意境"有独特的表现与含义,其适用于西方现代绘画能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根据艺术理论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气韵"与"意境"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西方绘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西方艺术同样追求"气韵"与"意境",并且中西艺术在观念上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打开新局面,使中西方艺术创作在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杨丽 《美与时代》2004,(4):34-35
塞尚是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和“几何构成方式”的艺术贡献,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在画家和观者面前展现出全新的艺术观念与境界。它的绘画一直影响了西方近百年来的现代美术,塞尚对现代绘画所产生的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不愧被人们称之为 “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的艺术语言由两部分组成:主观与客观、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一方面,塔皮埃斯热衷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他创作理念的来源也与东方文化有着深深的联系;另一方面,塔皮埃斯一直坚持西方绘画中抽象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塔皮埃斯对东方文化的探索与呈现——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对“东方意识”的表现。塔皮埃斯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会将物象进行抽象变形,主要是用来强调物象背后暗含某种哲学性的内在真实。他的创作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东方哲学,同时他在研究东方文化时,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东方气质。这对研究塔皮埃斯的绘画作品中的“东方韵味”具有重要的意义。塔皮埃斯就像一位掌舵的船长,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中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天人合一”论,发展到宋代,更趋于成熟。宋儒继承与发挥孟子的“万物告备敌我”的思想,同时也吸取了墨家的“兼爱”、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从本体论与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使儒家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宋明儒者那里,不管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或者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本论都肯定”天地万物一体”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北宋张载立足于“天人合一”这块基石,首先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张悦 《美与时代》2023,(6):21-23
在绘画艺术中,理念和表现方法为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作者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突出绘画意境的核心内容。从整体上看,中西方绘画艺术由于文化发展和环境的差异,在理念和表现方面的对比较为突出。为了促进绘画艺术行业的稳定进步,要认真地剖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理念和表现方法方面的异同点,把握核心精髓,发扬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色,提高艺术行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合二为一,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其突出中西融合、提倡创新自由、强调民族气节、强调全面修养的绘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汪婧 《美与时代》2014,(10):83-83
水墨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现代中国绘画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读《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对于“缘迹造象”的概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理解。通过以如何调整“迹之象”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水墨画中“迹”、“象”、“境”与画面的重要关系,发现“迹象”的本意,进而理性认识“变象”艺术。  相似文献   

9.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素理论。西方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出现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伟大革新。后印象派的出现,与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结合"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理论尝试进行后印象派绘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西方美术,以全新的理念激发出种类繁多的艺术样式,纯粹的观念展示和形式创新,打破了传统艺术遗留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但其中的实验型新绘画浪潮,却使架上绘画这一艺术样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后现代艺术情境下,绘画以其强烈的当代性和富有传统艺术意义的"视觉美"而构成一处绚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东方还是西方,凡是稍有从事过美术相关行业的人,都不会对印象派感到陌生。西方艺术19世纪最后30年,印象派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当今在中国的学院教育里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分析,关注的大多是技法、题材和历史背景等,这些无疑是欣赏和评价印象派绘画的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从印象派绘画观念发展的过程来看,最为吊诡的一点是它从追求极端的真实起步,最终走到了真实的虚妄。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经历印象派绘画的前后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人的视觉思维观念是如何从西方传统绘画中以"借物说事"为原则转向表现事物的客观面貌——"追真"为原则再发展到了以表现艺术家自身的主体原则的变化过程,这种转变源于印象派艺术家自觉的艺术实践精神。印象派的存在对于人类对于客观真实的认识来讲,正所谓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西方绘画长期的发展,致使在绘画造型语言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性。"镜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而"物感"则是东方绘画造型的一例典型,是为了实现感官体验的把握。两者虽然都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生成艺术"感应"和"提炼"的形象素材,事实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要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形象造型,需准确掌握两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表现主义的体现和应用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主义者选择社会现实、人性、战争等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现主义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和影响,为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表现主义在形式、色彩、主题等方面的表现入手,探讨其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一个以宇宙观为主体的涵义复杂的命题。“天人合一”自然观作为长期居于中国古代科技中心的观念或思想,使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在思维指向上,还是在理论建树上,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表现出自身固有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成就的取得,固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天人合一”自然观无疑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承德避暑山庄中“天人合一”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有第二政治中心之称,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自然山水式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引自然山水入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理念,展现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四大特征: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揉融、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的特征之所在,更是当下现代园林艺术、环境设计、景观营造等相关领域中我们应更去探究和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1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的学者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并以此来表征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已成定论,并且经常以之作为立论的依据。尤其是看到西方某些思想家针对科技社会的诸多异化现象而表现出对东方文明所谓“天人合一”境界的浓厚兴趣,并以之为人与自然和诣的典范,立即感到欢欣鼓舞,似乎不仅为这种中西哲学差异论找到了最好的旁证,而且证明东方文明实优于西方文明,甚至认为东方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出路和归宿,这种由妄自菲薄一变而为妄自尊大的偏狭心态无疑与对中西哲学之差异的误解有关。因此,对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说进行一番考查和清算,已成为比较研究的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提起意大利时,很容易联想到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的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的现代足球、美食、服装、赛车等等……。对于我来说,更容易想到的是意大利的各种画派、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众所周知,意大利开创的“文艺复兴”不仅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使意大利成为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这是人类艺术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如今的意大利不但是现代艺术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而且占领了西方艺术设计界的领导地位。同时在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也是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许多艺术家认为,绘画已经没有了发展的可能,所谓绘画创作只不过是重复以前绘画大师的图样而已。本文通过对西方绘画艺术还原性的探究,提出一些绘画创作的新思路,并通过对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及自身的一些绘画实践,从而得出绘画艺术是无限发展的结论。我们需要作的其实是在那把尺子上找到某个刻度。  相似文献   

19.
<正>在西方抛弃了写实主义绘画的主流,而沉醉于表达感情的抽象艺术的时候;我放弃了西方艺术学习的环境,来到了中国。此时,西方正在力捧中国当代艺术的政治性绘画;然而,西方的慧眼看到也好,看不到也好,写实主义却屹立于中国,并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类型、体验和本体三个层面展开中西审美取向的比较。在类型上,中国所爱之美偏于自然,在直观上体现为和美,西方所爱之美偏于艺术,在直观上体现为壮美。在体验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于快乐的情感,西方人审美心理更多诉诸苦痛的情感。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而产生这两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对"人如何在世"这一根本性问题(本体)有不同的思考:中国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万物一体;西方主张主客二分,强调物我两分。然而,中西审美差异的背后其实蕴涵着共同的追求和融通的契机,这就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追求自由与超越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